字词 | 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 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中国古代艺术美学奠基人之一。孔子的艺术美学和音乐教育思想,保存在《论语》一书中。“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推崇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对“礼”的自觉。而艺术、审美,对于人达到“仁”的境界,则能起到特殊的作用。因此,在孔子的学说中,音乐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认为一个人思想、品德的修养,从学《诗》而开始,懂得了《礼》才能立足于社会,但最后的完成还要经过《乐》的习练、陶冶。孔子强调“乐”的作用。孔子认为音乐可以冶性,可以生情,可以成仁,因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他认为季氏“八佾舞于庭”违背“礼”的等级制度,是不可容忍的;他强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他诅咒“礼崩乐坏”,提倡《韶》乐和《武》乐,提倡美与善的统一 ,“里仁为美”。他说:象《韶》乐那样才尽善尽美;《武》乐虽尽善但还不够尽美。他宣称自己在齐国听到《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他说:“郑声淫、佞人殆”——郑国的音乐是靡曼而淫秽的,小人是危险的。因此,要“乐则《韶》《武》”,要“放郑声、远佞人”。他认为“乐”可以教化人,人的品德也应与“乐”相统一,修养与外表相统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重视音乐教育实践,他自己便善抚琴,也可以唱歌,而且同别人一道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请那人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和”一遍;他教育自己的弟子“习六艺”,音乐也是其中的必修课之一。孔子的主张,在中国古代艺术美学和教育思想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其影响之深远不止于及今,也不止于中国。 ☚ 学校音乐教育 《乐记》中的音乐教育思想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