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子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子路前542—前480

孔子得意弟子。春秋晚期鲁国汴(今山东泗水)人。仲氏,名由,字子路,亦称季路、季子。曾执辔问津,随孔子周游列国。忠勇兼资,性豪爽,称言:“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他推尊孔子之道,然有疑敢诘,不隐于心,曾直言孔子“正名”为“迂”。孔子为鲁司寇时,被任为费宰。后仕卫为卫大夫孔悝邑宰,在贵族内讧中被杀。

子路zǐ lù

(字)爰曾,东汉人,曾任菜郡太守。


子路zǐ lù

(字)仲由,别字季路,春秋时人,孔子弟子。

子路

魯國卞(今山東泗水)人。孔子門徒,姓仲名由,事親孝,性好勇,聞過則喜,仕衛。衛太子蒯瞶作亂,子路攻之,不勝而死。班昭《東征賦》:“惕覺寤而顧問兮,想子路之威神。”

子路

子路

孔子学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人,姓仲,名由,字子路。性格直率勇敢。后在卫国大夫孔悝家做家宰,因内讧被杀。

☚ 李存孝   螳螂黄雀 ☛

《子路》

(一)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二)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三)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 无所苟而已矣。”

(五)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六)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十)子曰:“苟有用我者,朞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十一)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十二)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十三)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十五)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十六)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十七)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十九)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二十)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二十一)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二十二)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二十三)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二十四)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二十五)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二十六)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二十七)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二十八)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二十九)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三十)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注释〕 先:引导,包含二义:一指以身作则;二指道德教化。之:指百姓。 先:引导。有司:专管具体事务的官吏。 舍:放弃,这里意为埋没。诸:“之乎”的合音,之指贤才。 卫君:卫出公,他拒绝流亡在外的父亲回国为君,由此造成内乱。 奚(xī):什么。 正名:辨正名分,言行举止要合于名分。 迂:迂腐。 阙:同“缺”,存疑。 中:适当。 苟:苟且,马虎。 达:通达,这里意为灵活运用。 专对:独立地应对。 以:用。 适:前往,到。 仆:赶车。 庶:众多,指人口众多。 苟:如果。 朞(jī)月:一周年。朞月也写为“期月”。 胜残:战胜残暴。去杀:免去杀戮。 王者:实行德治的统治者。 世:三十年为一世。 几:期望,此句意为不可以如此期望一句话的效果。 说:同“悦”。 莒(jǔ)父:鲁国邑名,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 之:到。 果:坚决。 硁硁(kēng):形容固执、浅薄。 斗:容量单位,等于十升。筲(shāo) :竹器,容一斗二升。斗筲:表示容量少。斗筲之人:才识短浅、器量狭小的人。 中行:行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与:交往,交朋友。 狂:指理想、眼界高,但行为偏激的人。狷(juàn):指坚持原则、有所不为、有些保守的人。 恒:恒心。 巫医:占卜治病的人。 二句引文见《周易·恒卦》九三爻辞,意思是:人不能长久地保持其德,不免招致耻辱。 不占:指无恒心之人不用去占卜了。 易事:指为君子办事很容易。说:同“悦”。 器:量才使用。 泰:安详,坦然。 木:朴实。 讷:说话迟钝。 切切偲偲(sī):形容相互勉励的样子。 怡怡(yí):和睦相处。 即戎:参军作战。

〔鉴赏〕 本篇继续阐述上一篇提出的仁政思想。第十六章说为政的一个目标是“近者悦,远者来”,也是强调统治者必须以惠民政策争取人民的真心拥护。第六、第十三章说统治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再次指明统治者在伦理道德上的表率作用是治国成败的关键因素。第九章重申了孔子的富民思想。第十一章提出的“胜残去杀”的治国目标则是上一篇表达的“无讼”的德治理想的又一表述。此外,还有些语录进一步说明了孔子的“举贤才”、“勤政爱民”的主张。

除了对前面已提出的思想加以具体说明的语录以外,本篇还为仁政学说增添了一些新内容,其中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第一,严厉谴责君主为所欲为的专制主义思想。第十五章记载,孔子在回答鲁定公的问题时明确提出,君主权力欲膨胀,以为其意志不可违抗,因而唯我独尊,这是极其危险的。他警告说君主“唯其言而莫予违”的话是可能“一言而丧邦”的。这明显地表现了他反对君主绝对专制的立场。孔子不懂得可以用政治、法律制度来限制君主滥用权力,但是他明确地指出,君主的权力意志不加限制和制约,危害极大。

第二,认真备战,关爱士兵生命。孔子虽然向往“胜残去杀”,但他知道这是一个遥远的目标。孔子并不一味地反对战争,对于正义战争他不仅不反对,而且还要求积极地加以准备。所以在上一篇第七章他把“足兵”列为为政的第二项要务。在本篇第二十九章中孔子提出,刻苦训练士兵七年,如此才能派遣他们去作战。这既是为了获得胜利,更重要的是为了关爱士兵生命,减少牺牲。孔子把这一点看得很重要,他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第三十章)这些都反映了他的仁爱思想。

第三,仁政是一项长期的、艰难的事业,不能急功近利。在第十二章孔子提出:“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第十一章又说“善人为邦百年”,才能够“胜残去杀”,这就是说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孔子在第十七章告诫将要到莒父为宰的子夏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本篇另一论题是论士,这是孔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是孔子对中国精神传统所作的一项重大贡献。士在古代本来是个社会地位不高的阶层,春秋时期多为卿大夫家臣。他们一般是败落贵族家庭子弟,掌握了古代文化知识,到春秋末期已构成知识分子阶层的主体,在各国政治生活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孔子就属于这一社会阶层。孔子论述了士的使命、职责,应有的品德和人格,从而塑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传统。

在本篇中孔子首先指出知识分子必须有社会责任感。知识分子要有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但是要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国家和社会。所以在第五章中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第二十章中孔子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此句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由于知识分子承担了重大的社会责任,所以孔子提出士要有刚毅的精神和踏实的工作作风,他指出:“刚、毅、木、讷近仁。”(第二十七章)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极其重视士的坚贞的品性和独立人格。第二十一章中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他之所以欣赏狂狷这种受到世人非议的人格,是因为狂狷者不盲从潮流、附和流俗,显示出独立的人格。狂者虽然在言行上容易走极端,但对现实保持批判的态度,蔑视困难和恶势力,有一股子精神。狷者拘谨,常常有所顾忌,气象不够宏大,但是有骨气,有节操,坚持信仰和原则,不顺波逐流,不怕因此遭受损失、打击。因此孔子取人不以众人的意见为根据,他可能好众之所恶而恶众人之所好,指出“乡人皆好之”、“乡人皆恶之”不能成为定论。

孔子思想的卓异之处在于他力图将保持独立人格与尊重他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不以其中一方面损害另一方面,他的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第二十三章)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表现。士人应当保持独立的人格,但仍然要与他人友善相处,孔子说“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第二十八章)。这些都表明孔子力图把人的个体性、独特性、独立性与人的社会性、整体性加以结合或协调,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


“子路”全文、注释、翻译和点评赏析 - 先秦散文 - 可可诗词网

子路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注释】 ①卫君:指卫出公辄。 ②正名: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左传·成公二年》载孔子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颜渊》:“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见孔子的所谓“正名”就是要纠正等级名分上的用词不当,主要涉及的是伦理和政治方面的名实问题。③迂:迂腐。 ④中:合适,得当。 ⑤错:同“措”,安置。
 
 【今译】 子路问孔子说:“卫君等着您去治理国政,您打算首先从什么做起呢?”孔子说:“一定首先纠正等级名分上的用词不当吧!”子路说:“您的迂腐怎么竟到了这种地步!等级名分上的用词怎么纠正”?孔子说:“子由,你也太卤莽了!君子对他所不懂的事情,大概持保留态度,你怎么乱说呢?如果用词不当,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言语不顺理成章,事情就不能做好;事情做不好,国家的礼乐制度就不能兴办起来;礼乐制度兴办不起来,刑罚也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那么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连手脚都不知道放在哪里才好了。所以君子使用一个词,就一定可以准确表达它的含义,它表达的意思也一定能行得通。君子对于言辞用语,只是为了达到毫不马虎罢了。”
 
 【集评】 清·于光华《论语集益》:“说个‘正名,,无限感慨。”“正名是一章关键。”“‘阙如’,正求知光景。”“‘苟’字对‘正’字,。两‘必’字与上‘必’字相应。”
 
 【总案】 本文见于《论语·子路》,记述了孔子和弟子子路关于“正名”的对话及其两者的不同态度。“正名”是孔子的—个重要思想,孔子认为治国伊始,必先“正名”,因为名实问题是确定国家社会一切伦理和一切政治关系的基础,不如此,民将“无所措手足”,国家就难免会出乱子。而弟子子路对此很不以为然,认为孔子的做法纯属迂腐之举。通过这短短的对话,孔子和子路的性格毕现。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孔子和他的学生之间保持着的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子路

子路zǐlù

┃┃ 孔子弟子,力大过人。后遂以代称勇士。《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半千子路,五百金刚,人人有举鼎威风,个个负拔山气概。”

☚ 下濑   天戈 ☛
子路

子路

班固《幽通赋》云:“溺招路以从己兮,谓孔氏犹未可。”溺,桀溺,与孔子同时之隐者。路,即子路,春秋时卞人,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卒于公元前480年,孔子弟子,仕卫,以反对孔悝立灵公子蒉聩为君,被杀。“招路”事见《论语·微子篇》:“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桀溺曰:‘慆慆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与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岂若从避世之士哉?’”“避人之士”指孔子,“避世之士”指隐者之流如长沮、桀溺。

☚ 子高   卫公 ☛
子路0474熊。古方言。清张慎仪《续方言新校补》卷下引《异苑》:「东土呼熊为~。」

子路

❶借指忠诚。唐孟郊《乱离》诗: “哀哀陆大夫,正直神反欺。子路已成血,嵇康今尚嗤。”
❷借指勇士。《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 “半千子路,五百金刚,人人有举鼎威风,个个负拔山气概,石刃无非能锭,介胄尽使浆金。”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子路谏阻,请杀孔悝,“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 ‘君子死而冠不免。’ 遂结缨而死。” 子路: 即仲由。一字季路。春秋鲁国子路,卞(今山东泅水)人,孔子弟子,性情爽直勇敢。太子蒉聩与大夫孔悝合谋作乱,想纂夺君位。当时子路为孔悝邑宰,谏阻不果,于是欲放火烧台。蒉聩便以石乞、壶黡攻打子路。子路认为,君子宁死不失节仪,结缨整冠而战死。

子路

子路

(公元前542-前480)。孔子的高足。名仲由,字子路,一字季路,春秋卞人。相传性勇而好斗,武艺过人,后世常以他的名字作为勇士的代称。《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又:“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集解》引王肃曰:“子路为孔子侍卫,故侮慢之人不敢有恶言。”后仕于卫国,卫国内乱,赴难而死。将死,曾从容结缨正冠,说:“君子死而冠不免!”

☚ 任鄙   宛冯 ☛

子路

(一) 人名,春秋时人,孔子弟子,生活在公元前542-前480年。名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相传子路勇武有力,后作为勇士的代称。《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半千子路,五百金刚,人人有举鼎威风,个个负拔山气概。” (二) 熊名。南朝宋刘敬叔《异苑》三:“熊无穴,或居大树孔中,东土呼熊为子路。”

古代名物 > 獸畜類 > 陸獸部 > 熊科 > 熊 > 子路
子路  zǐlù

亦作“子𤢊”。熊的别稱。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三:“熊無穴,或居大樹孔中,東土呼熊爲子路。”《通雅·動物》引晉·祖冲之《述異記》作“子𤢊”。

子路

子路

勇士的代称。仲由,字子路,春秋时鲁国卞人,孔子弟子。性情直爽,勇敢。曾为季孙氏家臣,后任卫大夫孔悝邑宰,在贵族内讧中被杀害。汉·班昭《东征赋》:“惕觉寤而顾问兮,想子路之威神。”

☚ 铁丈夫   侠义之士 ☛

子路

子路

熊的别名。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熊无穴,或居大树孔中。东土呼熊为‘子路’。”

☚ 豺狗   人熊 ☛

熊【同义】总目录
熊子路
勇士【同义】总目录
子路勇士
子路

子路前542—前480

孔子弟子,七十子之一。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春秋后期鲁国卞(今泗水东)人。性率直粗野,尚勇力,善政事。初,曾以勇武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之,后即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孔子说,“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又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论语·颜渊》)特别肯定子路明决果断的治政之才。子路自言其志:“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先进》)其勇于实践,正视现实,曾对孔子为政必先“正名”的主张提出批评:“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可见子路与孔子思想之异。子路认为“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乃大不义。(见《论语·微子》)曾为季氏宰,参与堕三都,出藏甲;又曾为蒲大夫,政绩可观。子路政治理想坚定明确,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从我者其由与!”(《论语·公冶长》)后参与卫国废立之乱,战击断缨,自言“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 子游   子舆 ☛

子路

见 仲由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