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病害ginger diseases世界已报道30多种,至1991年中国已知近20种。为害叶或叶与茎的有斑点病,白星病,叶枯病(Mycosphaerella zingibe-ri),瘟病(Pyricularia yingiberi),炭疽病,纹枯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细菌叶枯病等。为害根颈或块根的有白绢病(Athelia rolfsii kimb.),根腐病,干腐病(Fusarium spp.),软腐病(Erwinia carotovorasubsp. carotovora),腐败病(Xanthomonas zingibe-ri),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 jawanica)。为害维管束使植物萎凋死亡的有青枯病。最重要的是青枯病、细菌叶枯病、根腐病和叶斑类病害。 青枯病 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初病株叶片失水,向叶背卷曲,病健界限不清晰,病叶由基部向上发展,最后整株青枯而死,不倒伏。茎基部和地下根茎部受害处稍变软,淡褐色,水渍状,病株维管束变褐色,用手挤压有污白色粘液自维管束断面溢出。发病后期,块根亦变褐腐烂,但通常皮层较完整。病原物是青枯病假单胞菌,植物细菌。还为害许多蔬菜、药用植物(见番茄青枯病)。品种抗病性有差异,但极少高抗,浙江义乌“药姜”,临平“小型姜”、新昌小型“竹边姜”和浙江“铁杆青”等较抗病。前茬有青枯病的地块病重。病菌在种姜内或随同病残体在土内越冬。带菌种姜不仅是下一生长季节的初侵染源,也是病菌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通常自植株的茎基部或子姜的自然裂口和机械伤口侵入,不能在茎叶的机械伤口或自然伤口入侵。靠土壤、灌溉水、雨水及昆虫传播,再侵染较多。日平均温度25℃以上时,潜育期6~8天,15~20℃时41天,15℃以下,很少发病,温度高降水多易造成局部流行。病害控制:从无病田选留种姜,或种姜播前用福尔马林消毒;发病重的地块选种抗病品种;重病田与非茄科蔬菜轮作2~3年,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水旱轮作一年。 细菌叶枯病 分布较广,种姜地区发生普遍。只为害叶片,病斑多从叶尖向下发展,沿叶缘扩展更为明显。病部初淡褐色,透明,水浸状,后变为深褐色透明条斑,边缘清晰,病健界限分明。病原物为油菜黄单胞菌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zing-ibericola)。植物细菌。寄主范围窄,仅为害姜与薄荷。病菌在病残体内越冬,风雨传播,暴风雨后病害明显加剧,一般在6月至10月发生。病害控制: 选用抗病品种和高畦栽培。 根腐病 主要报道于广东、台湾,常与青枯病共同发生。完全由腐霉引起的姜烂根表现黄腐症状,植株下部叶片的尖端和叶缘褪绿变黄,后扩展至整个叶片,且不断向上部叶片发展,整株黄化并倒伏,根茎腐烂,味臭。病原物为一些腐霉菌。致病力最强的是群结腐霉,其他有瓜果腐霉,禾生腐霉及简囊腐霉,属卵菌,霜霉目。前期较干,地块无蔽阴,中央期遭暴雨时发病较多。病菌都是土壤习居菌,姜种植期间,温湿度适宜,根或根茎有伤,即可侵入为害。病害控制: 避免连作或与豆科植物套种; 减少曝晒,降低土壤湿度; 种植前用敌克松土壤消毒,用链霉素和杀毒矾处理姜种。 叶斑类病害 较常见的是白星病、斑点病和炭疽病。白星病在叶上病斑近梭形,淡褐色,中央灰白色,后期上下延伸成长条斑,上生许多小黑粒,严重时病斑可纵裂,叶片枯死。病原物为姜壳针孢(Septoriazingiberis),属半知菌,球壳孢目。斑点病在叶上病斑椭圆形至不规则形,中央白色,边缘褐色,上亦生小黑点。病原物为姜叶点霉(Phyllosticta zingiberi),属半知菌,球壳孢目。除姜外,在云南还严重为害姜科植物白豆蔻。炭疽病在叶上为近圆形至不规则形褪绿斑,边缘黄褐色,扩大后中央灰白色,常互相融合使叶片枯死,如叶鞘先感病,严重时使叶片下垂,但仍为绿色。病原物为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属子囊菌,球壳目。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属半知菌,黑盘孢目。还有辣椒炭疽菌。病菌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侵染。由于这两种病菌寄主植物很多,在华南或台湾,分生孢子终年存在,遇到合适寄主便可为害。目前一般不进行防治,必要时可喷施苯咪唑类和代森类药剂控制病害。 此外还有瘟病分布于台湾,但只在蘘荷(Zingiber mioga)上有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