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太阴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太阴病

病名。《伤寒论》六经病之一。多因三阳病传经入里,或寒邪直中,或内伤生冷所致。其特征是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有腹痛等。《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伤寒分经》卷三:“太阴为寒脏,其宜温之证为最多,非一方可尽,故曰,宜服四逆辈,则理中、真武、附子等汤,俱可随证用之矣。”《伤寒附翼·太阴方总论》:“其来由有三:有因表虚而风寒自外入者;有因下虚而寒湿自下上者;有因饮食生冷而寒邪由中发者。总不出于虚寒,法当温补以扶胃脘之阳,一理中而满痛吐利诸症悉平矣。”一说,太阴病有阴阳虚实之分。《伤寒贯珠集》卷六:“然太阴为病,不特传经如是,即直中亦如是,且不特伤寒如是,即杂病亦如是,但有属阴属阳,为盛为虚之分耳。”《伤寒医诀串解》卷四: “太阴为湿土,纯阴之脏也,从阴化者多,从阳化者少。病入太阴,何谓太阴之邪从阴化?《伤寒论》云:腹满,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温,时腹自痛是也,宜理中丸、汤主之,不愈宜四逆辈。病入太阴之邪从阳化,《伤寒论》云:发汗后不解,腹痛,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是也。”从阳化,即指太阴病转为阳明病。参见六经病、伤寒、太阴经病、太阴脏病条。

太阴病

六经病证之一。属于里虚寒证的开始阶段,比较轻浅。表现为腹满呕吐、胃纳不佳、腹泻时痛、喜温喜按、口不渴、舌苔淡白、脉迟或缓等。

太阴病

六经病证之一。属里虚寒证。可由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而发,亦可由寒邪直中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提纲,亦即太阴病本证。若太阴病进一步发展,演变为脾肾虚寒,亦可形成少阴虚寒之证。

太阴病tàiyīnbìng

《伤寒论》六经病之一。可从三阳病传变而来, 亦可由寒邪直中致病, 或因脾虚运化失常, 寒湿中阻所致。主要见腹满、呕吐、食不下、腹痛、泄泻、口不渴等。治宜健脾温运。理中汤为其代表方。太阴与阳明的病位相同, 而寒热虚实却相反。“实则阳明, 虚则太阴”, 所以阳明病当清当下, 太阴病宜温宜补。

太阴病

太阴病

太阴病,为六经病之一。多指外感病邪侵犯太阴脾经,中焦虚寒所引起的病症。临床以腹满痛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手足温,脉缓弱等为特点。太阴病以脾虚寒证居多,但也可兼见实证。
太阴病名出《素问·热论》,并见《伤寒论》。《伤寒总病论》称太阴证。《景岳全书》称太阴经病。
病因病机
太阴主要指足太阴脾经。脾属湿土,职司运化。太阴为病则脾运失职,升降失常。六经传经一般有日传一经之说,故《诸病源候论·伤寒病诸候》说: “伤寒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者脾之经也,为三阴之首,是故三日已前,阳受病讫,传之于阴,而太阴受病焉。”其说不可拘泥。太阴病可由传经,或误下,或直中而成。《医学心悟》卷二:“太阴经病,……有传经之邪,有误下内陷之邪,不可不辨。如经所谓腹满嗌干者,此传经之阳邪也,……太阳证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此误下内陷之邪也。”如脾阳素弱之人,为寒湿之邪直中本经,或过进寒凉,以致脾气不运,寒湿内蕴,从而出现伤寒太阴病证,也可因阳证妄用寒凉利下而成,《伤寒指掌·太阴本病述古》说:“无论外受寒邪,内伤生冷,总以温中散寒为主。”太阴病多表现为里虚寒证,亦有兼表热实者,如胀满、呕吐、食不下,自利,为太阴虚寒,中阳不振,寒湿不化,气机壅滞所致。如脾气不升,寒湿下注,则为下利;脾失健运,则食不下;胃气上逆,则呕吐。《伤寒明理论》:“大抵腹满属太阴证也。阳热为邪者,则腹满而咽干;阴寒为邪者,则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太阴者脾土也,治中央,故专主腹满之候。”
辨证施治
太阴病的主证是腹满时痛,食不下,自利,不渴,手足自温,脉浮缓。《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如下利较甚,脾胃气弱者,其脉多转弱。太阴病中焦虚寒,治宜温中健脾,用理中汤。如阳衰阴盛,宜用四逆汤补火生土。此外,如太阴湿郁,小便不利,可致寒湿发黄。《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于寒湿中求之。”多因伤寒误治,中阳受损,寒湿互阻而为黄。寒湿发黄 《伤寒论》未出方,《南阳活人书》用茵陈四逆汤,以炙甘草、炮干姜、炮附子、茵陈四味,健脾温阳,化湿退黄。
伤寒太阴病虽以脾虚寒证为多,但也有实证可见。如本太阳病误下,转属太阴,腹满时痛者,宜桂枝加芍药汤,解表和脾止痛; 如大实痛,用桂枝加大黄汤,解表攻里。《伤寒明理论》指出:“虽曰腹中痛,此为实也。当下去之。”此外,又有太阴兼证,表里不解,其证治见“伤寒兼证”条。
太阴病腹满而痛,有虚实之辨,一般以腹满不减者为实,腹满时减者为虚。同时,六经俱有下利证,三阳病下利除太阳阳明合病下利外,其余多有口渴,乃热盛伤津所致,少阴病多自利而渴,乃下利亡阴,或阳衰阴盛,气不化津所致。厥阴病下利,其渴与不渴,也有寒热之别。但太阴病自利而不渴,“以其脏有寒故也。”太阴兼表症,如太阳病屡经误下致邪陷太阴,出现下利而太阳表证未解者遂协热而利。《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挟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治禁及预后
太阴病多为里虚寒证,禁用吐下之法,若误吐则伤其阴,误下则更损其阳。一般用理中、四逆辈健脾温阳,预后多良好。但若失治、误治,也可转为少阴虚寒证。太阴病寒湿内郁,如小便自利者不致有发黄之患;如大便变鞕,是转属阳明;如暴烦下利,为“脾家实,腐秽当去”,其脾气充盛,湿浊自除。

☚ 少阳病   少阴病 ☛

太阴病tài yīn bìng

taiyin disease;taiyin syndrom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5: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