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作家。生于1821年11月11日,1881年2月9日去世。1843年军事工程学校毕业,工作一年后离职从事文学创作。1849年被沙皇政府流放西伯利亚,经历了9年的苦役和军营生活。以描绘“人的内心全部深度”的社会哲理小说出名。作品在当时曾引起不少评论,但“陀斯妥耶夫斯基是个天才”却是评论者们的共识。传世的长篇小说《穷人》(1845)、《白痴》(1868)、《罪与罚》(1866)和《卡玛佐夫兄弟》(1879~1880)等使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陀斯妥耶夫斯基1821—1881Tuosituoyefusiji,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Достоевский
俄国作家。出生于莫斯科一个普通医生家庭,父母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与平民阶层有较多的联系。这样的环境培养了他对下层人民和宗教的深厚感情。1834~1837年在莫斯科一所私立寄宿学校学习,1838~1843年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这期间对文学发生浓厚兴趣,开始大量阅读文学作品。1843年毕业后,在工程局绘图处工作一年,随即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1846年,他的长篇小说《穷人》发表,这部作品以对“小人物”悲惨境遇的深切同情和细腻的心理刻画为特色,引起强烈反响,使他一举成名。继《穷人》之后,他还写了《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和《白夜》(1848)等小说。在这些早期作品中,作者已显露出刻画心理的卓越才能。
40年代后期,由于参加彼得拉谢夫斯基小组的进步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判处死刑,临刑时改判为服苦役。此后9年的苦役和军营生活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方面扩大了他对社会的观察和认识,丰富了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又加深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强化了基督教观念。同时也使他本来就有的癫痫病加剧,身心受到进一步摧残。这次事件后,他世界观中的矛盾明显地流露出来。他憎恨资本主义的“文明”,无情鞭挞资产阶级的残暴和贪婪,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行,但却竭力反对社会主义和革命斗争,主张用宗教的顺从、忍耐和爱心来感化人,以便实现阶级调和和社会改良。这种矛盾的世界观反映在他的后期创作中。
60年代之后,陀斯妥耶夫斯基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有:《被欺凌与被侮辱的》(1861)、《死屋手记》(1861~1862)、《罪与罚》(1866)、《白 痴》(1868)和《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保持40年代的风格,继续写小人物受欺凌、被侮辱的命运;《死屋手记》则以作者亲身经历的苦役生活为基础,描写各类苦役犯的悲惨处境和精神状态;《白痴》通过女主人公娜斯泰谢的悲剧命运,控诉了资本主义金钱万能的罪恶,暴露资产阶级伪君子们丑恶无耻的嘴脸,同时,也通过梅思金公爵的形象宣扬以德报怨、宽恕、博爱等宗教原则。
《罪与罚》为作者带来了世界声誉,是最能代表作者艺术风格的作品。小说以细腻、深刻的心理剖析,通过拉斯柯尼科夫的形象,把对社会犯罪、伦理道德和社会贫困等问题的探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反映出在资本主义冲击下俄国社会的剧烈动荡和无出路状态,揭示金钱对于各类人物性格的毁灭性影响。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作者一部集大成的作品,原计划写两部,第二部未及完成。小说写卡拉马佐夫父子、兄弟之间因情欲和金钱引起冲突和纷争,直至仇杀的悲剧。卡拉马佐夫家庭分崩离析的景象是俄国社会悲剧性的缩影。作者力图通过对这一悲剧的哲理思考,阐明政治、道德、伦理、心理以及人性中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