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Tuosituoyefusiji

俄国19世纪杰出作家之一。生于医生家庭,其父因虐待农奴,被农奴殴打致死。城市生活和农民无权的地位及其悲惨境遇影响着他的一生。他在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学习时,对文学发生浓厚兴趣,从学校毕业工作一年,即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846年发表书信体小说《穷人》,叙述一个年老的公务员和一个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而沦为妓女的年轻姑娘互相爱怜、互相关照,但迫于经济条件,老公务员无法救姑娘出火坑,姑娘只好嫁给地主作妾的故事。小说深化了俄罗斯文学中的 “小人物”主题,不限于同情小人物的悲惨遭遇,还刻画他们的内心世界, 揭示了社会上的贫富对立和不公平问题,具有鲜明的民主倾向。这是他第一部小说。之后,又有好几部作品问世。1847年,受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思想影响,参加进步的彼得拉谢夫斯基小组,1849年他同小组成员一起被沙皇政府逮捕,并被判处死刑。在押赴刑场,经受着等待死亡的恐怖时刻,突然宣布改判服苦役,这种精神上的折磨和后来近10年的流放生活对他肉体上的摧残,给他造成终身难以平复的心灵创伤。他皈依了宗教,相信基督教的理想最完美。这些在他日后的小说创作中都有所表现。他于19世纪60年代初重返文坛。1866年,《罪与罚》发表,给他带来了空前的声誉。这是他的第一部社会哲理小说,小说中心人物穷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在暗无天日的苦难世界中拼命挣扎,为证明自己是“超人”,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认为不义之财,取之何碍!但警察局的侦缉,法院的判决,对他的监禁和流放,使他肉体上受到了惩罚;道义上的鞭挞,良心上的谴责及负罪感折磨得他神经几乎错乱,这使他精神上受到了惩罚。作品反映出农奴制改革后,在资本主义冲击下俄国社会状况,也体现着作者带有宗教伦理色彩的主张:人无法逃避内心的惩罚,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身。作者笔下的人物心理,是在异常状态中,高度紧张的情绪变化,一种近似疯狂的思想奔突。鲁迅说他往往把人物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试炼,“不但剥去表面的洁白”,“还要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来。他醉心写病态心理,强调直觉主义,被现代派作家奉为鼻祖。他在国际上的声誉,特别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几乎和列夫·托尔斯泰并驾齐驱。

☚ 屠格涅夫   列夫·托尔斯泰 ☛
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俄国作家。出生在莫斯科玛丽娅贫民医院的一个医生家庭。自幼禀性活泼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保守的宗法式家庭的压抑气氛中长大,俄罗斯民间故事和圣经传说给他幼小心灵极大的慰藉。
他先后在莫斯科一所私立寄宿学校和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学习。1844年辞职,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创作活动始于“自然派”形成的40年代。《穷人》的发表使他在彼得堡文坛一举成名。之后,他写了一系列以描写城市平民为主的小说,如《同貌人》、《白夜》等,挖掘了小人物的病态心理,首开了俄国城市平民文学的先河。1849年4月,陀思妥耶夫斯基由于参加进步团体,而遭沙皇政府逮捕,被判死刑,后改判为流放到西伯利亚充军。
1859年,经历了10年监禁、苦役、充军生活后,身患癫痫症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重返文坛。根据亲身经历创作发表了反映苦役犯生活的《死屋手记》。同时,他以其既反对贵族自由派,又不赞成革命民主派的独特立场,参加当时思想界论战,形成 “土壤” 论。

陀斯妥耶夫斯基像


流放归来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发生了变化,文学创作也相应变化。自此,真实的暴露和宗教的幻想成为了他创作的主题。《被侮辱和被欺凌的》、《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 等小说的发表,体现了他新世界观的形成。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风格极为独特的作家。他总是把注意力集中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因而在创作中他常常采用内心独白的手法,尤其注重写人物的梦境、幻觉以及 一些下意识的活动。这种心理描写手法对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有较大影响。
☚ 涅克拉索夫   列夫· 托尔斯泰 ☛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Достоевский

俄国作家。生于医生家庭。创作活动长达40多年,先后写了《穷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白痴》、《魔鬼》、《卡拉马佐夫兄弟》等重要小说。描绘了19世纪中叶俄国从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社会生活的许多重要方面,批判了地主、资产阶级的罪恶,暴露了他们丑恶的灵魂,对“小人物”深表同情。他第一个把市民生活带进了俄国文学。深刻的心理描写是其艺术上的显著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际上的声誉日益提高,被认为是西方现代主义的鼻祖。

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

俄国作家。父为医生,后取得贵族身份。在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毕业不久,转事文学创作。处女作书信体小说《穷人》(1845),叙述贫穷的中年小官吏杰沃式金深深同情已沦为妓女的少女瓦尔瓦拉,多方助她跳出火坑。但她为生计考虑,终于嫁给地主贝科夫,离他远去。杰沃式金在目睹千百穷人的悲惨境遇后,从心灵深处对那罪恶不公的社会提出了抗议。该书被别林斯基誉为 “ ‘社会小说’ 的第一次尝试”。第二部小说《双重人格》(1846) 开始显示其细腻刻画人物内心冲突和病态心理等方面的特色。1848年出版的中篇小说《白夜》,反映40年代俄国社会政治灰暗窒息的气氛,进一步发展了“双重人格”的主题。同年参加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活动被捕,由死刑改判5年苦役和5年军役。此后抛弃社会革命思想,转向宗教信仰与道德改善。刑满出狱后创作的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1),保持了40年代的创作特征;《死屋手记》(1861~1862)再现了苦役犯的可怕生活处境与精神状态,被托尔斯泰称之为作者的最佳作品;《地下室手记》(1864) 中蜷曲于狭窄环境中的“地下人”形象,是以后许多长篇主人公的精神缩影,1866年出版的代表作长篇小说《罪与罚》,揭露城市贫民的苦难生活和金钱对人的灵魂的腐蚀,引起巨大轰动。1867~1871年移居国外,创作了长篇小说《白痴》与《群魔》,后者对革命者采取敌视态度。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描写外省一聚敛致富的地主卡拉马佐夫家父子及子辈兄弟之间复杂的纠葛,将一个杀父的事件发展成为具有深刻社会内容的哲理小说,广泛地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俄国社会不同阶级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但也投下了作家反动政治哲学的阴影。其对城市贫民生活的现实主义描写、深刻细腻的精神分析与病态心理的刻画以及悲观主义哲学等,对19世纪后期乃至20世纪欧美现代派文学,都产生了巨大而复杂的影响。

☚ 涅克拉索夫   奥斯特洛夫斯基 ☛
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Достоевский, 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俄国作家。生于莫斯科医生家庭。少年时父亲因虐待农奴被农奴殴打致死,给他留下强烈印象。1838年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1843年毕业后在工程局绘图处工作,一年后离职专事创作。184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翻译出版了巴尔札克的《欧也妮·葛朗台》。1845年《穷人》出版,别林斯基称为“社会小说的第一次尝试”,他在人物心理和社会认识方面显示出独特的才能。这一心理探索倾向在《双重人格》1846俄国作家。生于莫斯科医生家庭。少年时父亲因虐待农奴被农奴殴打致死,给他留下强烈印象。1838年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1843年毕业后在工程局绘图处工作,一年后离职专事创作。
184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翻译出版了巴尔札克的《欧也妮·葛朗台》。1845年《穷人》出版,别林斯基称为“社会小说的第一次尝试”,他在人物心理和社会认识方面显示出独特的才能。这一心理探索倾向在《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等作品中进一步加强,中篇小说《白夜》(1848)是一首优美抒情的纯洁爱情之歌。
1847年与别林斯基分裂,后来参加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组。1849年被捕,先被判处死刑后改判苦役,1854年刑满后充军,1857年恢复贵族身份,1859年底重返彼得堡。
长期拘役和军营生活使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脱离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癫痫病的频繁发作增加了他精神上的抑郁和思想危机。他试图以宗教精神解脱世间苦难,宣扬“原罪意识”和道德感化观念。青年时期的激进思想转变成对秩序的尊重和救世的信仰。
重返彼得堡后,他相继发表《舅舅的梦》(1859)长篇小说《被欺凌和被侮辱的》(1861)。后者招来许多非议,但不失为一部描写小人物高尚人格的出色作品,女主人公娜塔莎及涅莉身上体现了作者所倡导的以苦难“赎罪”和求得净化的宗教意识。60年代发表以亲身经历的苦役犯生活为内容的《死屋手记》(1862)及充满哲理思考的《地下室手记》(1864)。
1866年发表的《罪与惩》给他带来了空前的声誉。这是一部社会心理小说,描写金钱对人的灵魂的毒害,它所引起的社会犯罪的道德的后果。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超人”哲学的破产,证明暴力及犯罪等反道德行为的破产,小说带有宗教忏悔色彩。
1866年为还债赶写长篇小说《赌徒》时,结识了速记员安·格·斯尼特金娜,次年成婚,婚后一起漫游西欧。1868年发表长篇小说《白痴》,男主人公梅什金是一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他试图用信仰和博爱促成普遍的和解,然而徒劳无益,女主人公娜斯塔西娅是被金钱扭曲了人性的不幸的社会牺牲品。作品突出人物身上的双重性格及象征意义,人物的激烈对话与争论,使作品具有广泛的针对性。作者对人物内在精神活动的把握,惊人地准确、真实。
70年代初的《群魔》被称为“对革命运动进行恶毒攻击的无数尝试中最有天才也最恶毒的一次”,引起进步人士的强烈谴责。它把无政府主义的狂热,描绘成当时民主运动的思想特征,因而作品中的社会分析深度远不及作者对一般人性的思索。
在这以后他与上层势力接近,并在其影响下的《公民》杂志发表《作家日记》,以小品、政论、回忆录等形式阐述他的哲学观、政治观、艺术观以及有关创作情况的文字记载。
1874年与涅克拉索夫、谢德林和解。晚期重要作品包括《未成年者》(1875)和《卡拉马佐夫兄弟》(1879—1880)。《未成年者》继续批判金钱世界的罪恶。《卡拉马佐夫兄弟》是其杰出的代表作,从构思到写作历经30年之久,容纳了作者长期以来在心理、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大量探索。他以思想家的才赋和魄力,把一个弑父故事推演成博大精深的社会哲理小说。小说围绕卡拉马佐夫父子复杂的关系展开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多重探索,呈示出强烈的悲剧旋律。由于它熔以往众多思想艺术主题为一炉,对后世小说创作起到开拓性的启迪作用。
1880年1月在普希金像揭幕典礼上的讲演,是他最后一篇作品。在发言结尾时,他再次呼吁“高傲的人,顺从吧”,宣扬他的“忍耐顺从”思想。次年初,在彼得堡逝世。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在一个社会急剧变动的时代,他一生经历坎坷,加上疾病对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使他对社会及人生有着惊人的独特感受,因此他的作品触及许多困惑了几代人的道德、宗教、政治等问题。他对人物外在行动中体现出的心理状态的精辟分析,创作中对非理性的宿命论因素和病态畸形的关注,对西欧现代文学,特别是对尼采、萨特等人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两次世界大战以来,他的名声已经几乎与列夫·托尔斯泰并驾齐驱。

☚ 涅克拉索夫   奥斯特洛夫斯基 ☛
0000097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8: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