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天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天作

天作

《诗经·周颂》篇名。《毛诗序》云:“《天作》,祀先王先公也。”《鲁诗》同。此诗主题尚有多解,有以为祭太王之诗,有以为武王祀岐山之诗,有以为成王祀岐山之诗。据诗的内容看,确为周统治者祭祀岐山之诗。岐山为周王朝奠基之地,故特为设祭。主祭者为武王还是成王,史远无考,当存疑。全诗一章,七句。写太王开辟岐山,文王继而经营,子孙应永远保有。诗从“天作高山”说起,取势雄伟。自太王、文王、子孙一气贯下,短短七句而历史跨度极大,故前人评为“峰峦起伏,绵亘万里”。(吴闿生《诗义会通》)

☚ 烈文   昊天有成命 ☛

《天作》

《天作》

《诗经·周颂》篇名。《毛诗序》说:《天作》,祀先王先公也。”宋朱熹《诗集传》:“此祭大王之诗。”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小序》谓‘祀先王先公’,诗中何以无先公?《集传》谓‘祀大王’,诗中何以又有文王?皆非也。季明德曰:‘窃意此盖祀岐山之乐歌。按《易·升卦》六四爻曰:“王用享于岐山”,则周本有岐山之祭”。此说可存。邹肇敏本之为说曰:‘天子为百神主。岐山王气所锺,岂容无祭’。祭岂容无乐章。不言及王季者,以所重在岐山,故止挈首、尾二君言之也’。又为之覈实如此。”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天作》当是成王祀岐山之乐歌。”高亨《诗经今注》:“这是周王祭祀岐山所唱的乐歌。”此说,是。本诗意境异常开阔。歌颂功德之辞,紧扣所祭岐山,诗意环环入扣。


《诗经》篇文之《天作》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天作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
 彼徂矣,岐有夷之行
 子孙保之。


 

 【注释】①作:生。高山:指岐山。②大王:即“太王”。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荒:治理。杨树达《小学述林》:“荒谓之芜。垦治芜秽亦谓之荒。”③作:筑官室。④康:安定。⑤徂(cú):往。⑥夷:平坦。行:道路。
 【鉴赏】这是祭祀岐山之诗。
 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境内。文王的祖父太王为避狄人侵扰,由豳地始迁于岐山。太王迁岐之后,开辟土地,发展农业,建筑宫室,安顿百姓,使周族得以发展。中经王季,再传至文王。文王受命,讨伐商之属国崇国之后,自岐迁都于丰,周之势力从此日渐强大。由此看来,岐山实为周族发祥之地,故后王祭祀岐山是完全可能的。
 全诗一章七句。前三句写太王赖岐山以开基。“天作高山”,造语雄俊。这“高山”似乎非自然形成,乃由上天造作。这不仅点明了祭祀的对象,而且还含蓄地表明此山实由上天赐予周族,从而给岐山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大王荒之”笔墨凝练。太王由豳迁岐,励精图治,开山创业,功勋卓著。诗仅用一个“荒”字便将太王开创周族基业之功囊括无遗。“彼作矣”是过渡之句。意思是说:“太王率领百姓营建宫室。”百姓定居,周业已创,这就为周族的兴旺奠定了基础。中三句写文王赖岐山以致盛。诗由“彼作矣”陡接“文王康之”,行文一波三折,跌宕顿挫。这是说百姓已经定居,文王则能安定他们。正因如此,岐山之地有仁义之道,平坦而易行,所以四方百姓无不向往而归附之。“彼徂矣”一句正生动地描绘出了百姓归往岐山的兴旺景象。末句“子孙保之”诫勉后王永保周业,其意深长。总之,此诗是写太王光前开基,文王裕后致盛,皆赖岐山之灵秀,祭祀岐山之意于此可见。
 此诗意境非常开阔。写地域之广,由豳地至岐山;写时间之久,由太王及文王。在写法上,犹如高山瀑布,飞流直下,一气贯注。由太王“荒”接入文王“康”;由文王“康”接入百姓“徂”;由百姓“徂”接人岐道“夷”,诗意环环入扣,真可谓“峰峦起伏,绵亘万里,绝世奇文”。
 《诗序》说是“祀先王先公”,这恐欠当。诗中只言“大王”“文王”,而未及先公如后稷、公刘等,足证《序》说实非。朱熹《诗集传》说是“祀大王之诗”,这也难成立。诗中“大王”“文王”并提,若是祭祀太王,绝无祭其祖而并颂其孙、兼颂二君而可专指祭一君之理,可证朱氏之说也谬。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是“享岐山也”,诚有见地,毋庸置疑。

诗词《天作》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天作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
 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

 
 【注释】 ①作:《孔疏》:“作者,造立之言,故为生也。”荒:严粲《诗缉》:“治荒为荒,犹治乱为乱也。今谚言开荒,即始辟之意也。”②彼:此指苍天。康:陈奂《诗毛氏传疏》:“康,安也。” ③彼:此指民众。徂(cu 殂):往,此指归顺周文王。夷、行:朱熹《诗集传》:“夷,平。行,路也。”此句隐喻政治清明之意。
 
 【译文】 苍天创造荒岐山,太王治理创业难。天生万物满岐山,文王继业邦国安。民众归顺上千万,岐山大道多平坦,子孙永保好江山。
 
 【集评】 宋·黄櫄:“迁岐之役,诗人之言必曰帝省其山,曰帝迁明德,曰帝作邦作对,而此诗又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夫大王之迁,非得已不已也。而诗人必以天言之,其意似以为岐可以兴周,而天固使大王之都岐也。……然其一篇之意则在于大王之荒,文王之康,子孙之保,而不独归之天也。……大王迁岐,豳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文王徽柔懿恭以保民也,不遑暇食以和民也……人心愈固,而天命愈不可易矣。成王之心以积于前者,如此其至,继于后者其敢有忽心哉?曰子孙保之……归其功于前人,勉其效于后世,是岂独归于天而已乎?诸儒讲解,见诗以天作名篇,而《皇矣》之诗又有帝作邦之诗,则皆曰岐以天立周以岐兴,而不知岐非以天立也,以大王、文王而立也;周非以岐兴,以大王、文王而兴也。”(《毛诗李黄集解》卷三十七)
 宋·辅广:“高山大川,皆天造地设也,大禹但能甸之耳,故曰:天作。治荒谓荒、犹治乱谓之乱也。大王始荒之,而亦曰彼作矣者,推大王与天同功也。……祖先所以经理其始,计安其后者,既已甚艰勤矣,则子孙固宜世世保之而不失也。”(《童子问》卷八)
 元·朱公迁:“天作岐山,可为兴王之地,大王承天而创业,文王继世而成功,治险为夷,如此其难,可不世世保守之乎?……诗意首尾主岐山言之,故知为祀大王之诗也。”(《诗经疏义会通》卷十九)
 明·朱善:“彼高者山,天实作之也。然天能作之而不能有以治之,所以荒而治之者实有待于大王焉。大王能作之而不能安之,所以安而定之者尤必有待于文王焉。夫惟大王创造于前,文王安定于后.是以昔焉之险阻,今焉之平易,则以哲王之相继而人之归附者众也。我子孙是以得奉其祭祀于此,则继今以往,世世相承,其不可思,所以保守而勿失乎。”(《诗解颐》卷四)
 明·孙鑛:“赋此祭太王之诗。言天作岐山,而太王始治之;太王既作,而文王复康之。于是彼险僻之岐山,人归者众,而有平易之道路,子孙当世世保守而不失也。”(《孙月峰先生批评诗经》卷四)
 清·方玉润:“此诗首四句特题大王、文王,其意盖以大王迁岐为王业之基,文王治岐为王业之盛;光前裕后,二君为大。故《序》以为‘祀先王先公’,似矣。”(《诗经原始》卷十六)
 
 【总案】 此诗写周王祭祀岐山,歌颂太王和文王创业的丰功伟绩。《诗序》说:“祀先王先公也。”周民族先王古公亶父率其部族迁居歧山南面周原,开荒种植,使民安居乐业,于是周民族逐渐走向强盛。文王姬昌继承太王的事业,进一步发展了周的势力,奠定了灭商的基业。因此,岐山是周民族发祥之地,祭祀岐山,便是祭祀先王先公。此诗不及三十字,但词简意赅,凝练清峻。

《诗经》-《天作》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天作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
 这是祭祀大 (音太) 王的诗。也有人认为是“王用享于岐山”的诗。
 大王为文王之祖,即《大雅·绵》所歌颂的古公亶父。周人在古公亶父以前,曾一直居住在亶地达九世之久。到古公亶父之时,由于禁不住狄人的骚扰,他便率领周人迁居于岐山之下。开荒种地,安居乐业。从此,周人的历史便开始了一次新的飞跃。日后文王武王的昌盛便是此时奠定的基础。关于这一情况,在《绵》中有着具体而形象的描述。正因为古公亶父对周人历史的发展有着这样伟大的功绩,他赢得了周人永久的崇敬。在他死后,他被尊称为大王。后世周王都到岐山去祭礼他的英灵。
 这首诗歌看起来似乎比较简单,对古公亶父的业绩并没有展开详备的描述。然而,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些诗句的内在结构,并对其感情脉络有所体察的话,就很容易发现,这首诗歌对古公亶父的赞美实际上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高山,即岐山。不直称其名的原因,大概是避讳其名以示尊崇之意。荒,即整治。“天作高山”与“大王荒之”对举,就象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一样,通过两个镜头的连接,产生出第三个超乎二者之上的意义。它向人们明确地暗示: 大王之德行可与昊天相匹。而天在周人的心目中实具有主宰万物的神力。在这里,岐山是作为大王一生整个功业的象征而提出来的,这样就给此诗的艺术手法奠定了一个基调。下文进一步的内容便全部围绕着岐山而展开: 大王开创了岐山的基业,文王便可以安乐地生活了; 由于大王的德惠广被,归附的人很多,因之险峻的岐山出现了坦荡的道路 (徂,音祖; 行,路)。因此,可以说,古老而神圣的岐山是大王功德的历史见证。作者的艺术安排实在巧妙已极。最后一句“子孙保之”是对全诗的收束。画龙点睛,使人尤觉意味无穷。陈子展《诗经直解》引《严缉》云:“成功告庙之颂多言子孙当保守之意。盖子孙能保守,则可以慰祖宗之心也。”此言得之。
天作

天作

[原文]
天作高山,
大王荒之。
彼作矣,
文王康之。
彼徂矣,
岐有夷之行。
子孙保之。
(荒、康、行,阳部。)
[译文]
上天创造这高山,太王垦辟它成家园。他们兴盛了,文王使他们安乐。人们前往了,岐山有了平坦大道。子子孙孙永保这功业。
[评介]
《天作》一章,七句。关于此诗主旨,《诗序》说是“祀先王先公”,三家诗亦无异说。朱熹《诗集传》谓“祭太王之诗”。然诗意重在岐山,故后人多不从此二说。季本《诗说解颐》、邹肇敏《诗传闻》、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姚际恒《诗经通论》及方玉润《诗经原始》等皆以为祭岐山之乐歌,可从。
在周的发展历史上,太王由豳迁岐山是一重要里程碑,周人从此走上了强盛之路,并开始建国立业。岐山是周人的发祥地 (周,本是地名,即岐山所在地,后因以地名为其国名,且“岐周”每并称),是周兴旺发达的象征,周人以之为自豪,因而对岐山之神是要顶礼膜拜的。《周易·随》 “王用享于西山” (西山即岐山),《周易·升》“王用享于岐山,吉,无咎”,都是对祭祀岐山的记载。李镜池《周易通义·前言》中说:“《周易》所记的筮辞,许多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实录,这对于研究西周社会,是一份十分有价值的史料。”故《周易》所言周王祭岐山正可与此诗相联系而印证。此外,《荀子·王制》言:“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夫是之谓大神。《诗》曰‘天作高山,太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此之谓也。”“大神”指天地山川自然之神。荀子此段话恰恰说出了祭岐山的因由。从上述可见,诗应是西周初或稍前所作,当然其后是可以沿用作为祭岐山之乐歌的。
周王祭岐山之神的目的主要还是宣扬天命兴周。“天作高山”的“天作”已透露出这样的意思。诗中也念念不忘告诫子孙常记创业之艰难,保住这来之不易的功业。在铜器铭文中多有“子孙保之”一类话。周人强烈的政治意识和励精图治的精神也体现在诗中。
诗以岐山为由,简单勾勒了周人在岐山以太王、文王为代表建国立业并发展的历史,可谓言简意明。“岐有夷之行”可认为是双关之语,表面指岐山有平坦大道,暗含岐周有治国大道,有坦途可奔前程之意,也是很巧妙而有韵味的。
此外,近人杨树达 《诗·周颂·天作篇解》曰:“天作高山,太王垦辟其荒秽。彼其为始,文王赓续为之。是以虽彼险阻之岐山,亦有平易之道路也。夫先人创业之艰难如此,子孙其善保之哉!”其释“康”为“赓”,释“徂”为“阻”,亦可备为一说。

☚ 烈文   吴天有成命 ☛
0000030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5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