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大藏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大藏经》

《大藏经》

佛教典籍丛书。又名《一切经》、《契经》、《藏经》或《三藏》。“藏”的原语Pitaka是一种可以放东西的竹箧,内容包括: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说教以及后来增入的少数佛教徒的说教,称之为“经”;、释迦牟尼为仪徒制定的必须遵守的信轨规则,称之为“律”;关于佛教教理的阐述或解释”,称之为“论”。《大藏经》的编纂,始于释迦牟尼涅磐不久,弟子们为保存他的说教,统一信徒的见解和认识,通过会议方式的结集,形成一致公认的经、律、论内容,后来又增加了有关经、律、论的注释和疏解等“藏外典藉”,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大部类,原始佛教分裂以后,各大派别大多按照自己的观点编有本派的藏经,只有上座部的三藏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其它部派的典籍,除了在汉文译本中保存一部分外,基本上都已散佚,早期的梵文经典只剩下少数零散贝叶本或纸写本,全部三藏已难窥全豹。现存的大藏经,按文字的不同可分为7个系统:汉文大藏经,为大小乘佛教典籍兼收的丛书,北宋开宝年间第一部木版雕印的大藏经问世后,历元、明、清至民国,共出版过木刻和排印本大藏经20种,1984年开始编辑的《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将收录历代藏经中特有的经籍约4200余种,23000余卷,分为正续两编,分装220册,并有索引附录1册一起发行。

藏文大藏经,是藏语系佛教典籍丛书,共收佛教经籍4569种。除佛教的经、律、论外,尚有文法、诗歌,美术、逻辑、天文、历算、医药、工艺等。其中属于密教的经轨及论藏等大多是汉文大藏经中所没有的。

蒙文大藏经,是藏文大藏经的蒙文译刻本。又名《如来大藏经》或《番藏经》。

满文大藏经,是汉文大藏经的满文选译编刻本,又称《国语译汉藏经》或《国语译大藏经》。

西夏文大藏经,是汉文大藏经的西夏文译刻本。,

巴利语系大茂经,是南传上部所传佛教典籍的丛书。

傣文大藏经,是南传上座部巴利语系大藏经之一,内容与其他巴利语系大藏经基本一致。

大藏经

大藏经

佛教典籍的丛书。原指汉文佛教的典籍,后泛指一切文种的佛典,以经、律、论为主,包括若干巴利文、藏文、蒙文等文本。南北朝时称作“一切经”,隋代后称“大藏经”。第三十九回: “盖闻《大藏经》中讲说一段佛法,乃是西天第三十二祖下界,降生东土,传佛心印。”是为《五祖黄梅宝卷》之引子。

☚ 五祖   西天第三十二祖 ☛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佛家法物部 > 經懺偈唄 > 大藏經
大藏經  dàzàngjīng

省稱“大藏”。佛教典籍之總稱。南北朝時稱“一切經”,隋以後始有此稱。原指漢文佛經典籍,後泛指一切文種佛典之叢書。唐·杜荀鶴《題護國大師塔》詩:“吾師覺路余知處,大藏經門一夜吟。”清·趙翼《梁制觀世音像歌》:“譯經演法闡大藏,舉世皈嚮如雲蒸。”

大藏经

简称“藏经”。佛教典籍丛书。内容包括经、律、论三部分(合称 “三藏”)。原指汉文佛教典籍,现泛指一切文种的佛教典籍丛书。除汉文大藏经外,还有*藏文大藏经、满文大藏经、蒙文大藏经、西夏文大藏经(残本)等。

大藏经

088 大藏经

佛教典籍丛书。又名一切经、契经、藏经或三藏。内容包括:经(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说教以及后来增入的少数佛教徒—阿罗汉或菩萨的说教)、律(释迦牟尼为信徒制定必须遵守的仪轨规则)、论(关于佛教教理的阐述或解释)。大藏经的编纂,始于释迦牟尼涅槃不久,弟子们为保存其说教,统一信徒的见解和认识,通过议会方式的结集,形成一致公认的经、律、论内容。其后又增加了有关经、律、论的注释和疏解等“藏外典籍”,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大部类。原始佛教分裂后,各大派别大多按自已的观点编有本派的藏经。但只有上座部的三藏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其他部派的典籍除了在汉文译本中保存一部分外,基本上都已散佚。早期的梵文经典只剩下少数零散贝叶本或纸写本至今尚存。现存大藏经按文字不同可分为汉文、藏文、蒙文、满文、西夏文、日文和巴利语系等七个系统。此外还有过契丹文大藏经的刻造,但尚未发现传世的刻本。

☚ 十通   道藏经 ☛
大藏经

大藏经

为佛教经、律、论典籍丛书。主要有经、律、论,另有一些佛教疏注文献。古代称“一切经”,隋时才有今名。“一切经”原为手工抄写,呈卷子式。到宋代以后才有木刻本出现。《大藏经》卷帙浩繁,隋文帝时就达一万三千余卷。其编集大都根据大乘经、大乘律、大乘论、小乘经、小乘律、小乘论、圣贤集传而分类编次;各类经典的排列,在经目中通常用千字文的次序排列,每十卷为一帙,每帙顺序用千字文中一字为标号,以便寻检。每经抄写纸张数也注明于目录内,以便核对。宋太祖时开始雕印大藏经,约六千余卷;此后大藏经先后刻印二十余次,形成各种版本。大藏经的刻本有汉文、少数民族语言两类。汉文《大藏经》又有国内刻本、国外刻本。

☚ 弘明集   道教 ☛

大藏经

佛教典籍的丛书。原指汉文佛教典籍,后泛指一切文种的佛教丛书。内容以经、律、论三藏为主,并包括印度、中国等其他佛教著述。在中国,南北朝时称“一切经”,隋以后方称“大藏经”。宋以前以手写本形式流传,北宋初出现刻版印刷本。第一个刻本名《开宝藏》,其后历代相继刊刻,前后共计有20多种刻本问世。各种版本所收经籍部、卷数互有出入,且有不断增加趋势。国内除汉文《大藏经》外,还有藏文、满文、蒙文、西夏文(残本)的《大藏经》,国外有日文、巴利文的《大藏经》。

大藏经

大藏经

佛教典籍的丛书。内容包括经、律、论三个基本部分 (即“三藏”) 以及其他一些佛教撰述。根据历史上形成的传播区域和编次结构,可以大致分为汉文、藏文和巴利语系三个系统。早期以写本流传,后出现印本,版本甚多。迄今仍有新编版本问世。汉文大藏经印本始于中国。自北宋编刻《开宝藏》起,到民国年间,刻印或排印本共约20余种,收典籍最多的超过2000部,12000余卷。中国古代的多种版本大藏经曾传至域外,影响所及,高丽、日本均编印有汉文藏经。藏文大藏经刻本初见于元代,到民国二十二年(1933),国内刻本共有11种。此外还有2种分别刻于不丹的普那卡和蒙古的库伦 (今乌兰巴托)。藏文大藏经分“甘珠尔” (经、律) 和“丹珠尔” (论著) 两部分。有些版本只刻了“甘珠尔”。巴利语系大藏经是南传佛教上座部奉行的典籍,流传于中国云南傣族地区和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分别以当地文字字母音译。除以上三个系统的大藏经外,历史上还有蒙文、满文、西夏文、契丹文的大藏经,现代有日文大藏经,英文版大藏经也在编印,但所有这些文字的大藏经都不脱上述三个系统,都是基于某一系统翻译而成的。从1984年开始,我国新编的《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陆续出版,其规模将超过有史以来各个版本。大藏经不仅是研究佛教本身的主要资料,对于哲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医学、天文历算等许多学科的研究都有巨大价值。另,中国宋代以后的道教徒仿照佛教大藏经形式编纂道教文献,称《道藏》; 藏族固有宗教本教也有大藏经传世。

☚ 大明寺   大千世界 ☛
大藏经

大藏经

佛教典籍丛书。以经、律、论为主,并包括印度、中国等国其他佛教撰述在内。南北朝时称为“一切经”,隋代以后始称“藏经”。原指汉文佛教典籍,现泛指一切文种的佛典的丛书。有巴利文的《南使大藏经》、满文《大藏经》、藏文《大藏经》、日文《大藏经》,以及西夏文《大藏经》等。据唐《开元释教录》所载,共计1076部,5048卷,后各代又续增新译经论和著述。北宋初始有藏经的刊印。国外有朝鲜《高丽藏》、日本《黄檗藏》、《缩刷藏》、《卍字藏》、《大正藏》、《日本续藏经》。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翻刻“宋藏”,共1422部,6017卷。但宋元时期藏经大多毁于元末兵火。流传于日本者尚存。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至正统五年(1440年)重刻藏经,共1657部,6361卷,是为“北藏”。“清藏”则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乾隆三年(1738年)以“北藏”为主要底本雕印,共1662部,7168卷。1982年,中国成立《中华大藏经》编辑局,正在重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份)》,旨在编辑出版一部迄今为止搜罗最为齐全且以稀世珍本为影印本底本的新版大藏经,拟将已入藏的二万余卷佛教经典全部收录。

☚ 上清宫   门宦 ☛

大藏经da zang jing

term for all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in China

大藏经

Tripitaka

大藏经

我国佛学典籍译著大丛书的总称。现称中华大藏经。简称藏经。有汉文、藏文、西夏文、蒙古文、满文本,主要为汉文、藏文本两种。汉文大藏经为经部、律部、论部三藏,公元6世纪前期南梁时始行编译,隋代以前称一切经,至唐代编成后,宋、元、明、清历代均有增补和刻本,辽、金、西夏时亦有刻本;在国外,11、13世纪时期高丽王室曾两次刊行,本世纪日本大正、昭和两朝曾增以日本人著述排印。藏文大藏经为甘珠尔即佛语部与丹珠尔即论疏部两部,8世纪后期吐蕃王室始行编译,元末由乌思藏僧人编成,明清时在内地及藏传佛教各派大寺院均有刻本和增补;在国外,近世在日本、美国曾排印。南宋时西夏王室据汉文本译成西夏文大藏经,称番大藏经或河西藏经;明代蒙古王公据藏文本甘珠尔部译成蒙古文,请初又据丹珠尔部译成蒙古文大藏经;清乾隆朝又命高僧译成满文大藏经。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5: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