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同思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同思想 218 大同思想“大同”一词出于《礼记·礼运》篇。《礼记》是儒家经典。它把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称为最理想的“大同”社会,把夏商周奴隶制社会称为“小康”,把春秋战国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社会转变时期称为 “乱世”。在它构想的大同社会里,没有私有制,“天下为公”,人们都尽力为社会劳动。相互之间“讲信修睦”,友好相处。男女都有美满的婚姻。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都能得到社会的照顾。社会公职由群众民主推举贤能担任。没有世袭贵族特权,没有战争,没有各种阴谋活动和盗窃乱贼行为,社会安定,夜不闭户。洪秀全把“大同”作为太平天国革命要实现的目标。康有为写了关于未来社会的《大同书》,孙中山称他的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但它在小生产的基础上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 平籴论 重本抑末 ☛ 大同思想 大同思想大同思想系中国思想史上儒家假托孔子的话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相当于西方的“乌托邦”; 大同思想,也就是中国的乌托邦思想。语出 《礼记·礼运》,将古代社会加以美化,称尧舜时代为 “大同”,夏、商、周三代为 “小康”,将 “大同” 作为最高理想,“小康” 作为近期目标。《礼记·礼运》 描绘 “大同” 理想时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妇。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是一幅理想化了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图景,但其内容包含着反对剥削,主张财产公有和人人劳动,天下为公的思想。尽管天真而不切实际,却朦胧反映了被压迫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 轻重理论 均输、 平准论 ☛ 大同思想中国历史上关于建立人类理想社会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种:(1) 先秦儒家的大同思想。出于《礼记·礼运篇》,主张建立一种没有私有制、没有特权和世袭制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人各尽其能,为社会劳动;老弱病残受到社会的照顾,儿童由社会抚养;公职人员由群众推选;社会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对外友好往来,没有战争和阴谋。先秦儒家的大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极为深远。(2) 先秦道家的大同思想。主张“小国寡民”。这是另一种大同社会模式。它把人群分为许多相互隔绝的小国,不用文字,不用交通工具,各自用落后的生产工具从事农业生产,以维持生存。人人满足于简陋的生活。这实际上是对原始时代的理想化。(3) 先秦农家的大同思想。提出“君民并耕”。在这种社会里,人人劳动,连国君也和民众一样“并耕而食”,没有剥削和压迫,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也有某些独立的小手工业。农业和手工业之间实行等价交换,没有商业欺诈,没有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这种大同思想反映了农民小生产者向往社会平等的心态。(4) 东汉末年五斗米道的大同思想。提出废官吏,设义仓,米、肉供人无偿取用。这种思想属于道家的大同理想。(5) 东晋陶潜(365或372或376—427)的大同思想。其著《桃花源记》,幻想有一块与世隔绝的人间乐土——桃花源,那里没有剥削、压迫和战争,人人生活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过着丰衣足食的田园生活。这种大同理想极富吸引力,千百年来“世外桃源”成了人间乐土的代名词。(6) 近代的大同思想。康有为(1858—1927)所著《大同书》,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那时的生产高度发达,生产资料公有,没有剥削压迫,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很高,男女完全平等,家庭已消灭,国界也不存在,全世界统一于一个公政府之下,不再有战争。这是对儒家模式的大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