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大召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僧院名刹部 > 名寺 > 無量寺 > 大召
大召  dàzhāo

即無量寺。

大召

蒙古族寺庙建筑。蒙古语名“伊克召”,意为大庙。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名无量寺。坐落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大召街。明隆庆年间,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明代译作“俺答”)受封顺义王后,与夫人三娘子共同主持兴建呼和浩特(旧城)和弘慈寺。万历八年(1580年)寺成。因供奉银佛像,俗称银佛寺。清崇德五年(1640年)重修,康熙年间扩展建筑面积,大殿改覆黄琉璃瓦。明代建筑的大殿及雕铸的银佛像,仍保存完好。殿前有明天启七年(1627年)铁狮一对;铁香炉上铸有蒙古族工匠的名字。另有山门、过殿、东西配殿及九间楼等建筑。

大召

蒙古语称“伊克召”, 意为“大庙”。亦称“银佛寺”、“释迦牟尼庙”、“阿勒坦召”。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在内蒙古兴建的第一座寺庙。在今呼和浩特市。明万历六至八年(1578—1580)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阿勒坦汗)修建, 明廷赐名“弘慈寺”, 清崇德五年(1640)皇太极又命重修,赐名“无量寺”。因该寺最早用蒙文翻译藏文《甘珠尔经》,亦名“甘珠尔庙”。寺内供奉明万历十四年(1586)达赖三世主持开光法会的释迦牟尼银佛,还供奉达赖四世和达赖五世铜佛。明建大殿、天启七年(1627)所铸铜狮一对、蒙古工匠铸的铁香炉以及山门、过殿、东西配殿、九间楼等,至今保存完好。

大召

大召

藏传佛寺。在内蒙呼和浩特市旧城。建成于明万历八年 (1580)。系明隆庆年间 (1567—1572)受封顺义王的土默特蒙古部主阿拉坦汗修建。明朝政府赐阿拉坦汗所建的城名为归化城 (即旧城),赐寺名为弘慈寺。蒙名亦称伊克召或阿拉坦召。又因寺中供奉银铸释迦牟尼佛像,俗称银佛寺。万历十四年(1586),三世达赖曾到寺主持了银佛开光法会。从此大召享誉漠南。寺院布局规整,殿宇宏伟。现有山门、过殿、大殿、九间楼及东西配殿等。大殿为汉藏结合喇嘛庙形式,前为前殿,中为经堂,后部是佛堂。明建清修,康熙年间重修时特准殿顶改覆黄琉璃瓦以示恩崇。殿内佛龛供奉银佛像,龛前一对雕龙大柱,两条金龙蟠绕其间,对着佛龛上部的宝珠跃跃欲试。殿前石座上有明代所铸空心铁狮子一对,挺胸昂首,造型别致。

☚ 菩萨顶   席力图召 ☛
大召

大召

位于市区大召前街。建筑占地达29171平方米,为呼和浩特市最大的寺庙。蒙语称伊克召,即大庙之意。明隆庆年间(1567—1572),土默特蒙古族首领阿勒坦汗受封顺义王后,与夫人三娘子共同主持兴建,万历八年(1580)竣工,名“弘慈寺”。清皇太极崇德五年(1640)重修,改名“无量寺”。因供奉明代银制释迦牟尼像,故又称“银佛寺”。清康熙年间扩建,以黄琉璃瓦覆大殿之顶,赐金制“皇帝万岁”牌位于大召,故又有皇庙、帝庙之称。康熙二十四年(1685)设喇嘛印务处,主持者呼和浩特掌印扎萨克大喇嘛,受命管辖全呼和浩特召庙。全寺由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经堂、佛殿、九间楼组成。现存大殿为明代遗物,保存完好。殿内银佛前有两柱,浮雕二龙戏珠,工艺精美,壁间绘有释迦牟尼佛行状、康熙私访明月楼彩画。经堂前有铁狮一对,为明天启七年(1627)所铸,高0.83米,作昂首吼叫状,有“铁吼”之称。九间楼为供奉佛像、保存经卷处。寺前有玉泉井。

☚ 席力图召   玉泉井 ☛

大召

明代寺庙。蒙语称“伊克召” ,意为“大庙” 。汉名原为 “弘慈寺” ,后改称 “无量寺”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旧城。明隆庆年间,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汉语译作“俺答” )受封顺义王后,与妻三娘子共同主持兴建呼和浩特市(旧城)和弘慈寺。万历八年(1580年)寺成。因供奉银佛像,俗称 “银佛寺” 。清康熙年间扩展建筑面积。现明代建筑的大殿及雕塑的银佛像,仍保存完好。殿前有明天启七年(1627年)所铸铁狮1对,铁香炉上铸有蒙古族工匠姓名。另有山门、过殿、东西配殿及9间楼等建筑,都是呼和浩特市的重要古建筑。

大召

见“弘慈寺”(645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0: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