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傩 傩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渊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至商代形成固定仪式。傩祭时, “方相氏”身蒙熊皮,头戴有四只眼睛的面具,一手执戈,一手扬盾,率“十二兽”及大队“侲子” (由少年儿童扮演)到各处跳跃呼号,并合唱充满巫术咒语味道的祭歌,以驱逐“疫鬼”,此即“傩舞”。北宋时的宫廷傩舞已无方相氏、十二兽、侲子等脚色,而增加了由教坊伶人扮演的将军、门神、判官、钟馗、小妹、六丁、六甲等人物,可能已具一定情节。傩舞进一步发展,即成为“傩戏”,如湖南的“傩堂戏”、“傩愿戏”,湖北的“傩戏”,贵州的“脸壳戏”、“傩坛戏”等。其特点是情节简单,人物不多,但已有生、旦、净、丑行当的雏形,表演时脚色都戴木制假面。 ☚ 戏曲 优伶 ☛ 傩 傩古代一种由方相氏主持的逐疫驱邪祭仪。古籍记载以为远源于黄帝时代。周代名之为傩。《周礼·夏官》:“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有季春的“国难”,仲秋的“天子乃难”和季冬的“大难”等。由于傩祭中的逐疫驱邪是通过装扮成方相氏等以仪典式歌舞来表演的,其后乃发展为“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吕氏春秋·季冬纪第十二》高诱注)和傩舞、傩戏,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形成、发展有相当影响,朱熹于《论语·乡党》“乡人傩”注中即指出“傩虽古礼,而近于戏”。 ☚ 曲源 方相氏 ☛ 傩 傩nuó行有节奏貌。《卫风·竹竿》三章:“巧笑之瑳,佩玉之傩。”毛《传》:“傩,行有节度。”朱熹《集传》: “瑳,鲜白色。笑而见齿。其色瑳然,犹所谓粲然皆笑也。傩,行有度也。” ☚ 傧 皓 ☛ 傩读音n·uo(ˊ),为uo韵目,属e—o—uo韵部。诺何切,平,歌韵。 上一条: 𪄿 下一条: 儺 傩喏nuǒ和睦,团结。例:这人颡活~,会跟人处~事,和睦相处。 傩〔nuo〕 ![]() ![]() ![]() ![]() 傩儺nuó古代腊月驱逐疫鬼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舞蹈。 傩nuó古代指驱除疫鬼的迎神赛会。 傩古代的一种风俗,迎神以驱逐疫鬼。《论语·乡党》:“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吕氏春秋·季冬纪》:“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高诱注:“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祭祀部 > 祭祀活動(附) > 儺 儺 nuó 古代逐鬼除疫的儀式。一年中舉行數次,除夕時最爲盛大,稱“大儺”。《論語·鄉黨》:“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譙周注:“儺,却之也。”唐·段安節《樂府雜録·驅儺》:“事前十日,太常卿並諸官於本寺先閱儺,並遍閱諸樂。”儺禮中有戴面具作儺舞者,故《樂府雜録》記其事。宋·周密《武林舊事·歲晚節物》:“市井迎儺,以鑼鼓遍至人家,乞求利市。”宋·梅堯臣《送正仲都官知睦州》詩:“我慚賤丈夫,豈異帶而儺。”參見樂舞類“儺舞”。 傩儺nuó❶ 行有节度的样子。《诗经·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瑳:通“龇”,笑而见齿的样子。) 傩*儺nuoD9D0 傩 傩nuo古代腊月进行的一种驱鬼逐疫仪式。《周礼·夏官·方相氏》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 “难”,“傩”本字。傩祭活动通过歌舞进行。傩大体可分为四大类: 乡人傩(百姓傩)、军傩、大傩、寺院傩。《后汉书·礼仪志》 载:“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宂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其间,中黄门倡,侲子和。方相与十二兽舞。欢呼,周遍前后省三过,持火炬。送疫出端门。再传火炬出宫,最后弃洛水中。这种仪式在民间也很流行。唯敦煌地区的大傩仪式时间为农历除夕之夜,方相氏四人变成五道将军一人,夜叉、敕使若干人。傩词均为自撰新词,称儿郎伟。在歌唱儿郎伟时,有音乐间奏。 ☚ 旱税 乞寒 ☛ 傩 傩nuo古代腊月进行的一种驱鬼逐疫仪式。《周礼·夏官·方相氏》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 “难”,“傩”本字。傩祭活动通过歌舞进行。傩大体可分为四大类: 乡人傩(百姓傩)、军傩、大傩、寺院傩。《后汉书·礼仪志》 载:“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宂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其间,中黄门倡,侲子和。方相与十二兽舞。欢呼,周遍前后省三过,持火炬。送疫出端门。再传火炬出宫,最后弃洛水中。这种仪式在民间也很流行。唯敦煌地区的大傩仪式时间为农历除夕之夜,方相氏四人变成五道将军一人,夜叉、敕使若干人。傩词均为自撰新词,称儿郎伟。在歌唱儿郎伟时,有音乐间奏。 ☚ 旱税 乞寒 ☛ 傩 036 傩一种戴假面的驱鬼舞。周朝设傩祭官,称方相士。《周礼·夏官》:“方相士,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傩舞渊远流长,至今仍可以从中国民俗舞蹈、寺院舞蹈、地方戏曲中看到它的遗留。 ☚ 大蜡八 巫舞 ☛ 傩 傩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乐舞。源于 “巫”、“觋”等宗教人士的驱鬼活动。到周代,遂演变为宫廷乐舞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大司乐下属的中士负责。每年腊月初,宫廷和民间都要举行驱除厉鬼、瘟疫的仪式,由扮演傩神的巫师,“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边舞边唱,以行驱鬼、逐疫之术。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楚、徐等地。汉以后,则遍及于陕西、山东、江西、湖南、广西等地。至唐代,宫廷中所行“傩”舞的规模已极为壮观。除上述四傩神作驱逐之状外,另有十二人, 手执长鞭, 分别扮演甲作 (食𣧑者)、 胇胃 (食虎者)、腾简 (食不祥者)、揽诸 (食咎者) 等神。又有儿童五百人,皆戴面具,穿朱衣,以扮 “侲子”,共戏于皇宫内之紫宸殿前。大张宫悬乐,盛摆宴席。君臣百官及其家眷,京城百姓等,都聚观之以为乐。其风习一直延续到近代。此外,民间流行的多种戏曲、歌舞中,亦掺有 “傩”舞乐的成分。 ☚ 巫风 郑卫之音 ☛ 傩(儺)nuó ❶ [书] (行动有节奏) move rhyth ̄ mically: 巧笑之瑳, 佩玉之 ~。 How shine the white teeth through the artful smiles! / How the girdle gems move to the measured steps! 傩旧时祛除疾疫禳祭鬼神的仪式。始于原始时代。《荆楚岁时记》:“周礼有大傩”。初行于民间,逐渐发展成周代宫廷傩礼和民间乡傩。周代,傩仪由巫师主祭,头戴面具,手执傩器,边歌边舞,降神驱鬼,具巫舞风貌。旧时贵州,湖南之土家、苗、布依、仡佬、侗等民族中,尚有此遗风。土家族有专与鬼打交道的傩坛组织。由掌坛师主持祭祀活动,称巫师或法师,其次有引见师、接法师、唱度师、证明师、保具师、封神师等。法师各有职责,做法事的本事不一。人们认为通过做法事与神灵相通,才能祈求祐助。法师要通过绘符、念咒或四大坛、八小坛等法事与神相通。安神役鬼的法事有:冲傩、还愿,隔门、钉胎、送阴人、解七煞、打丧事、取替胆等,其中以冲傩还愿规模最大。是时,神案上供奉傩公傩母的木雕像,背后挂三清神佛图,供有猪、羊、鸡、鸭等祭品。祭仪包括四大坛、八小坛及傩坛戏表演等。行期最少须3日。冲傩之目的是惩罚凶神恶煞,驱邪治病;还愿之目的则为酬神谢灵,祈福禳灾。祭仪以跳唱为主,舞蹈动作原始,做法人皆带面具。和坛时,法师盘歌问答,从人类起源、天地山川之形成,以至傩公傩母之产生或来历,内容广泛。傩坛祭有踩刀祭,即由法师身穿法衣,赤脚攀刀锋而上,手执牛角、师刀,边画符念咒。另有翻叉祭,由法师斩鬼,向另一法师投射钢叉,此法师必须一一接准,否则有性命危险。尚有打开山、巡殿、镇布等祭祀表演。绘符念咒时,以香代笔,对着水碗随意画些“符号”。念咒,多为口耳相传,有咒、诰、诀3种,因无文字记载,相传已久,有些咒语的意义连法师也不甚知晓。 △傩(儺)nuó12画 人部 旧时迎神赛会,驱逐疫鬼。后发展为一种舞蹈形式。 傩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