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傩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傩戏

傩戏

戏曲剧种。一说由傩、傩舞演变而形成。傩,也叫驱傩、大傩,古代腊月举行的一种驱鬼逐疫仪式,由巫术发展而来。早期以娱神为主,后来发展为娱神与娱人相结合,并渐渐由傩舞过渡到戏曲。一说傩祭中演出的歌舞与戏曲,乃巫师(或称傩公、傩婆)吸收世俗艺术形式,使之成为宗教歌舞与戏曲。明清两代傩戏盛行,遍于全国各地,贵州、湖南、安徽、江西、山西、陕西等地为其主要活动区域。各地称呼不一,如贵州称地戏,湖南称师道戏,湖北称傩愿戏,安徽称洪山戏,江苏称香火戏,江西称孟戏,广西称师公戏,云南称关索戏,山西称赛戏,陕西称跳神戏等。剧目分内坛、外坛两类:内坛多为祭祀时演出的小戏,如颂扬傩公、傩婆创造人类,土地、雷神造福人们的《姜良》、《开山》、《拜土地》、《打赤鸟》等。外坛为本戏演出,如湖南四大本《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大盘洞》;安徽有《刘文龙》、《章文选》、《打銮驾》、《花关索》等。《孟姜女》是各地傩戏共同剧目,江西孟戏即以剧名为剧种名。傩戏表演简朴、粗犷,演员一般戴面具,并要进行宗教祭祀仪式。兼演武戏。曲调各地不一,曲牌体与板腔体兼有,傩腔的旋律、节奏相似。场面以锣鼓为主,大多为干唱、帮腔,但也有用弦乐及唢呐的。少数民族地区如藏、彝、傣、苗、壮、土家、蒙、满、维吾尔等族也皆有傩舞或傩戏演出,至今不辍,但一般只在本民族中流传。傩戏对研究戏曲发生学及宗教学、人类学、民俗学有着重要意义。

☚ 目连戏   北管 ☛
傩戏

傩戏

在中国古代祭祀傩舞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宗教戏剧形式。傩舞形成于殷商,周、秦、汉各代都有改进,唐代始有傩戏,并进入勾栏演出,宋代出现了教坊伶工扮演的歌舞表演,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并向娱人方面迈了一大步。湖南的傩堂戏,傩愿戏,湖北的傩戏,贵州的傩坛戏、脸壳戏,陕西的端公戏,广西的师公戏都属这一类型。剧目情节都比较简单,表演时大都戴面具,有浓厚的宗教祭祀色彩。有的还有生、旦、净、丑行当。陕南端公戏的《吹鼓手招亲》与《戏班子判案》是这类戏剧目中有代表性的节目。

☚ 平弦戏   滑稽剧 ☛

傩戏

少数民族、汉族古老剧种。源于古代驱邪酬神的傩舞、傩仪。傩舞(仪)产生年代可上溯商周以至更早。至宋代转化为傩戏,元明后进一步发展。文天祥在《衡州上元记》中云:“岁正月十五……州民为百戏之舞,击鼓吹笛。斑斓而前,或蒙倛马(“倛”即面具),当是时,舞者如傩之奔狂之呼”。后传入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流传至今。全国有土家、苗、布依、侗、彝、汉等十多个民族有傩戏,计20余种。各地称谓各异,有“傩愿戏”、“端公戏”、“师道戏”、“神戏”、“脸壳戏”、“傩堂戏”等。

傩戏nuo xi

❶a kind of Anhui provincial drama featuring masked dacing
❷a provincial opera popular in the mountainous districts in western Hubei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