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傩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傩礼

大傩之礼。古代在腊月举行的驱除疫鬼的仪式。清昭梃《啸亭续录·喜起庆隆二舞》:“又于庭外丹陛间。作虎豹异兽形,扮八大人骑禺马作逐射状,颇沿古人傩礼之意,谓之《喜起舞》。”

傩礼

傩礼

中国古代宫廷驱鬼逐疫的礼仪。亦称“大傩”。源于原始时代的歌舞,《说文解字》: “傩,行有节也。”但傩字被赋予驱鬼逐疫的概念后,它的本义反而逐渐失去。周代已经有了关于举行傩的完整记述。《礼记·月令》: “命国难 (即傩),九门磔禳,以毕春气。” 由天子传令举行,由有司执掌,已经形成为礼仪。地方上也举行傩礼,《论语·乡党》:“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当时的傩礼仪式,《周礼·夏官·方相氏》上记载: “方相氏,掌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而时傩。”方相氏是驱鬼的主要角色,由 “狂夫四人” 乔装扮演,蒙着熊皮,戴着铜制假面具,率领百隶舞蹈。他们到“宫室中区隅幽暗之处,击鼓大呼,以逐不祥之气”; 然后再到各个宫门 “磔禳” (即分裂祭牲祭品以禳除不祥),以示把鬼疫逐出宫门之外。由于傩礼的目的是驱鬼,它按照一定时令举行,所以又叫“驱傩”或“时傩”,在按时令驱傩中,冬季的声势最大,故又称为“大傩”。汉代时,傩礼就被定为宫廷中的常设礼仪。司马彪的 《续汉书·礼仪志》 中记述道: “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 选中黄门弟子,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 在张衡的《东京赋》和孙颜的《春傩赋》 中,傩礼仪式更是绘声绘色。魏晋时期的傩礼声势更大。如北齐时,侲子由汉时的一百二十人增为二百四十人,“皇帝常服,即御座,王公执事官第一品以下,从六品以上,陪列预观”。隋唐以后,宫廷傩礼逐渐歌舞化,唐代的开元礼中,傩礼虽沿用汉制,但已趋于娱乐。至宋代,傩礼已不见于宫廷礼志,辽、金、元一直到清代,在礼典中也终止了傩礼。傩礼已被民间傩舞取代。

☚ 雩祀   祈谷 ☛
0000169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6:5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