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佩dàpèi商周时贵族男女祭服或朝服玉佩中最隆重的一种,由玉珩、玉璜、玉琚、玉瑀及冲牙等多种玉器串组而成,使用时系挂于腰下。后历代因袭,各有损益,至清废止。《后汉书·舆服志下》:“古者君臣佩玉,尊卑有度……至孝明皇帝,乃为大佩,冲牙双瑀璜,皆以白玉。乘舆落以白珠,公卿诸侯以采丝,其(玉)视冕旒,为祭服云。”又:“天子、三公、九卿、特进侯、侍祠侯,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 下……大佩,赤舄絇履,以承大祭。”《隋书·礼仪志六》:“助祭郊庙,皆平冕九旒……衣,玄上缣 下,画山龙以下九章,备五采,大佩,赤舄,絇履。” .jpg)
大佩图(由郭沫若拟) 大佩 大佩用白玉雕琢,上有珩,下有璜,组成的一挂玉佩,称作“大佩”,为祭祀时必佩之物,以显示祭祀礼仪之隆重。 ☚ 佩 簪笔 ☛ 大佩汉代天子、诸侯、公卿祭服之佩饰。以白玉雕琢而成,上有珩,下有璜,组成一挂玉佩。其制始于秦,先秦列国贵族行佩韨(蔽膝)以表身份,秦国以佩韨不利战斗,改为佩绶而系玉。汉承秦制,玉佩增双印等名目。东汉明帝定服制,以白玉雕琢“冲牙双瑀璜”(《后汉书·舆服志下》),制作精巧繁丽,谓之“大佩”,皇帝佩带,以白珠串系之;公卿、诸侯佩带则以彩绳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