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体制改革wài mào tǐ zhì gǎi géрефóрма систéмы внéшней торгóвли外贸体制改革专指对外经济贸易体制的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❶改革高度集中的经营体制,下放外贸经营权。1981年起,自治区开始自营对外贸易。各地州、各边境县市和大企业相继成立了外贸公司或边贸公司,经营对外贸易。 ❷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1988年开始,自治区全面核定出口收汇、上缴外汇、出口换汇成本和出口盈亏总额四项指标一定三年不变,并于1991年起国家取消了外贸出口补贴,从而明确了“责权利”,打破了“大锅饭”。 ❸实行大经贸体制。1997年起,大力促进外贸主体的多元化,依靠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对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引导自治区的外贸企业向国际化、产业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外贸体制改革,加快了新疆外贸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进程。目前,全区已有专业外贸公司约800家,三资企业约400家,生产自营企业约200家。截至2002年末,新疆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已达127.32亿美元。 外贸体制改革对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垄断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外贸体制所进行的、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改革。外贸体制是国家对外贸活动进行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和组织形式的总称。这些制度包括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管理方式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体制不断进行改革。1979—1987年,下放外贸经营权;1988—1990年,在全行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1991—1993年,取消外贸出口的财政补贴,建立外贸企业的自负盈亏机制;1994年后,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造国有外贸企业,并进一步放开外贸经营权。经过改革,打破了过去进出口贸易由少数几家国家级的专业外贸公司垄断经营的局面,形成了由各级各类专业外贸公司、科研院所、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商业物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共同经营,国有、私营、中外合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相互竞争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外贸经营格局。2001年12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清理和修订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同时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使外贸体制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外贸体制改革 外贸体制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进行的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1) 符合全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规划的要求,体现外贸经济活动的特殊规律; (2) 有助于扩大对外贸易的规模,推动我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3)有利于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增强出口创汇能力,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4) 促进政企分开,搞活各类外贸企业,提高外贸经济效益。外贸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理顺外贸与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在坚持统一计划、统一政策、联合统一对外的前提下,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有计划商品经济和国际市场特点的、以间接控制为主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型外贸体制。外贸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1) 健全和完善外贸经济调节体系。主要从宏观调节入手,改进与外贸直接有关的各项经济政策。(2) 增强外贸企业的活力,积极发展横向经济联合,逐步建立出口生产体系。(3) 加强外贸宏观管理,完善外贸宏观调节机制。 ☚ 知识产权 对外经济贸易机制 ☛ 外贸体制改革 外贸体制改革Reform of Foreign Trade System对于一个处于体制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来讲,外贸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至少体现在贸易战略的选择、汇率机制的选择、关税水平的选择、激励机制的选择方面。 在贸易战略的选择方面,根据GREENAWAY提供的背景材料和世界银行数据资料,1963~1973年和1973~1985年间41个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指标表明,凡是采用外向型战略的国家 (地区) 几乎在各方面都优于采用内向型战略的国家(地区)。 我国贸易战略的选择是从局部区域的发展开始的。在深圳特区的发展初期,我国学者刘国光等 (1985) 提出了把深圳特区建成外向型经济的思路,并提出了衡量深圳特区外向型经济目标的标志问题。1986年,我国提出恢复在关贸总协定 (GATT) 中的缔约国地位的问题后,我国政府于1988年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时明确提出了采用外向型战略。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是: 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有利时机,以及我国沿海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素质相对较高和交通方便、基础设施较好等各种优势,在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不忽视知识密集型和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 “两头在外”的加工业,大进大出,同时重视国内原材料资源的开发以及沿海与内地的横向联合。鼓励外商投资,积极兴办 “三资企业”,以此来加快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使我国沿海地区能够真正走到国际市场上去,参加国际交换和竞争。当时,我国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范围有292个市、县,面积约32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亿。 在汇率机制的选择方面,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最基本的是实行本币定值合理和实行统一汇率。在本币定值方面,如果本币人为定值过高,最终会导致一国的对外竞争能力减弱,并由此给其国内生产、就业和财政收入带来损失,并造成严重的国际收支平衡危机。而且,如果本币人为定值幅度很大,并且持续不落,那么经济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变成投机者 (鲁迪格·多恩布什,1988)。在汇率制定方面,多重汇率一般是以全面贬值的替代手段出现的,其目的是通过对适用于某些交易的汇率实行贬值以改善贸易平衡,其实质与贸易税和补贴制几乎完全相同 (苏珊·M·柯林斯,1988)。 我国在1981年以前,为了发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工缴费和外贸公司对国内加工企业的补贴曾按不同的汇率结算,这实际上是在贸易领域实施多重汇率的发端。在1981年,我国在实行人民币汇价下跌的过程中,正式实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制,但此时的汇率仍然低于官方汇率。1985年1月1日,官方汇率水平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一样,从而实现了汇率统一。在此基础上,年内实行人民币汇价下跌14.3%。此后年代里,人民币实行汇价小步下跌的策略,1996年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并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货币自由兑换。 在关税水平的选择方面,走向开放型贸易制度的必经途径是按照互惠的原则减少贸易壁垒,其基本形式是降低关税总水平,并要求对生产可贸易货物的各工业部门的名义保护率或实际保护率没有差别。因此,以关税取代数量限制、改革关税保护和直接鼓励出口活动被世界银行(1987) 的专家视为贸易政策改革的三种常规手段。自90年代以来,我国曾连续6次主动降低关税水平,第一次是1991年,主动降低40种商品进口关税; 第二次是1992年4月1日,主动降低225种商品进口关税,并取消全部进口调节税; 第三次是1992年12月,主动降低3771个税号进口关税; 第四次是1993年12月,主动降低2898个税号进口关税; 第五次是1994年1月,主动降低小汽车进口关税; 第六次是1996年4月,主动降低4000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并取消了176种商品的进口配额许可证和进口控制措施,从而使我国的进口关税总水平降至23%。 在激励机制的选择方面,中国的突破点是在1979年开始对广东、福建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权,其目的在于使其发挥优势,先行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改革开放初期,在“放权让利” 的思路下,我国外贸激励机制改革主要是沿着两条线索: 一是采用利润分享机制,1979年全面推行外汇留成制度; 二是实行出口商品分级管理,调动地方出口创汇的积极性。1984年我国外贸激励机制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政企分开,经贸部专司管理,不干涉外贸企业的经营业务; 第二外贸实行进出口代理制,国家进一步减少统一经营的商品范围; 第三外贸企业组织形式实行工贸结合、技贸结合、进出结合。1986年,我国外贸开始试行以出口额、出口成本和利润总额三项指标为主要内容的承包经营责任制,1988年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近两年则是对企业加强了出口退税、信贷规模、专项贴息贷款、出口保险的力度。 经过十几年的外贸体制改革,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到1995年底时,外贸规模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9%,外国直接投资规模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工业制成品已占外贸出口的77.5%,服务贸易规模已高于澳大利亚、俄罗斯、瑞典、挪威、墨西哥等国,中国项目被亚洲开发银行称为“模范借款人”。这一切都表明,中国经济已是名符其实的开放型经济。 ☚ 金融体制改革 商业体制改革 ☛ 000003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