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峰学派
清初孙奇逢所代表的学派,因孙奇逢隐居夏峰田庐,学者称其为夏峰先生,故名。孙奇逢(1584—1675),河北容城人,字启泰,一字钟元。明天启年间,魏忠贤独揽朝政,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以党祸被逮,奇逢不畏阉宦之势,为之安顿子弟,并与友人鹿善继之父鹿正举幡击鼓,倡义醵金以救之,义声遂震天下,明亡后归隐,屡征不起,康熙十四年(1675年)卒,享年九十二岁。夏峰之学原守程朱,“然于陆王亦甚喜之”(《夏峰集》卷七《寄张蓬轩》),因此他极力调停朱王。朱熹以为“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主格物; 王阳明则谓:“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则无物理矣。”(《明儒学案》卷十《姚江学案》) 因此提出“致吾心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即“致良知”。夏峰则欲合 “良知” 与 “格物” 为一,指出 “致知有致知之工夫”,“格物有格物之工夫”,“然而终不得言先后者,致时已涵物物之理,格时适见吾固有之灵而已”(《四书近指》卷一《大学之道章》)。王学主张工夫即本体,与禅宗的顿悟说有相通之处,而朱熹的格物致知则近于渐悟,夏峰则力求调和顿渐,指出“渐者下学也,顿者上达也,不可以分言,则顿之非虚,而渐之非实,当不作歧观矣”(《夏峰集》卷七《寄张蓬轩》)。明清之际,王学趋于空虚,夏峰反对于无声无形中问本体,而主张于有条有理中见本原,因此提出以“礼”代替“理”,他所讲的“礼”指的是条理、制度,这就为哲学家提供了一个有把柄的本体,从这一点上讲,夏峰的思想有向唯物转化的倾向。明清之际,理学面临穷途末路,正处于变革的前夜,夏峰欲调和朱王。以礼代理,变革理学的努力是可贵的,他虽然没有走出唯心的理学范围,但却为后来的学者开辟了道路。夏峰的主要著述有《四书近指》、《读易大旨》等,道光年间曾刊行《孙夏峰先生全集》。其弟子有王余佑、魏一鳌、耿及、汤斌、薛凤祚、崔蔚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