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木刻
古代的木刻版画都属于复制木刻,主要用于佛经和各种书籍的插图及年画。采用雕版印刷的方法复制各种图画,绘、刻、印三者分工。刻刀主要用月牙形斜刀,版材多用梨木,能刻制十分精细流畅、坚挺有力的线刻版画。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木版画是1899年于敦煌石窟中发现的我国唐代咸通九年(868年)刻印的《金刚经》扉页画《说法图》,现存英国大英博物馆。中国的复制木刻从隋代始,至今已有

一千多年的历史。欧洲的复制木刻是在14世纪由中国传入,到18世纪末结束。
复制木刻Fuzhi muke
古代的木刻版画都属于复制木刻,是用雕版印刷方法复制印刷宗教画(佛经、圣经画)、戏曲、小说绣像、农医技艺等各种书籍的插图及年画等。特点是绘画、刻版、印刷三者分工,其目的是复制印刷,追求与绘画原作相似,因而不是创作木刻。复制木刻的工具和表现方法也与创作木刻不同,采用阳刻法,刻刀主要用一把月牙形斜刀,版材多用梨木,能刻制十分精细流畅、刚健遒劲的线刻版画。中国的复制木刻从隋、唐兴起,经宋、元,至明、清达到高峰,产生了大量精美的木刻作品流传于世,刻制技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木版画是我国唐代咸通九年(868年)刻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扉页画《说法图》,于1899年在敦煌莫高窟中发现,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扉画长28厘米,高24.4厘米,雕刻技法纯熟流畅,构图丰满线条峻健挺拔。比欧洲发现的木版画要早五百年。欧洲的复制木刻是在14世纪才由中国和日本传入,到19世纪逐渐衰亡。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扉页画 《说法图》 唐·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