夊遂suǐ行走迟缓的样子。也作“绥”。例:走路蔫~~地慢。 ❍ 人苶~地有病。 ❍ 这娃拧 (cuā)~后头不好好走! 《玉篇》:“夊,行迟皃。《诗》云:‘雄狐夊夊’。今作绥。”
夊执zhǐ从后至。例:他跟~着他,老是尾~于他的后面走。 ❍ 队形排~到后~~去了,从后面才能撵~上来。 《说文》:“夊,从后至也。” 夊ㄙㄨㄟsuī一0385见「夊夊」、「夊夊倒倒」   夊(suī)“ ,行迟曳夊夊。象人两胫有所躧也。凡夊之属皆从夊。”(楚危切) 甲骨文作 、 ,象脚趾朝下,与止同意,表示行动。胡小石《说文部首》:“若质之卜辞、金文,即可知夊乃象人足形。”[1]“夏”篆下说解犹云“夊,两足也”。许慎说的“行迟曳夊夊”就是缓步而行的意思。夊夊,《诗经》假借为“绥绥”;“象人两胫有所躧也”,也是说走路迟缓,躧音洗,意思是曳履而行。太炎先生云:“今谓胫为骽,亦作腿。二字皆《说文》所无,正当作夊。”[2]《玉篇》:“骽,股也。”《集韵》:“骽,或作腿。” 夊部有十四个属字,其中有几个常用字。如“致”字下云:“送诣也。从夊,从至。”会意字。今字“致”从“攵”为俗字写法。“爱”字下云:“行皃。从夊, 声。”“夏”字下云:“中国之人也。从夊,从頁,从 ; ,两手;夊,两足也。”“复”字下云:“行故道也。从夊,畗省声。”而彳部下有“復”,义同。 《说文》、《康熙字典》、《辞源》都设立“夊”部,但《辞海》、《新华字典》则将“夊”归入到“攵”部。 夊 (suī)楚危切。行遲曳夊夊,象人兩脛有所躧也。 【按】“行遲曳夂夂”,行走緩慢的樣子。“象人兩脛有所躧也”,象人的小腿有所拖拽的樣子。躧,鞋不跟腳的樣子,同“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