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 墟集草市
农村定期市集的通称。最早称市,唐宋时多称草市。以后名称多样化,南方多称墟或圩,北方称集,统称墟集草市。墟集草市在我国起源很早,《周礼·地官·遗人》有记载“五十里有市”。早期的交易大都是小生产者之间互通有无,一般无固定铺店。唐宋时期,墟集草市有发展,交易内容有变化,形式也多样。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没有商人涉足其间的墟集草市,一种是有商人涉足,甚至有固定店肆的墟集草市。明清时,墟集草市又有进一步发展,南方尤盛。出现了日日集(每天都开的集);集市内有棚屋、货架等固定设施;有坐商、铺户、牙行等。这种集市又带有专业化倾向,如杭嘉湖地区形成的丝市、棉市、布市、茶市等。日日集、专业集是农村集市流通网络中较高的形式,成为初级产品集散的市场。随乡村经济的发展,地处水陆交通方便的墟集草市,逐渐成为市镇。对促进乡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解放后,农村集市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发展,特别是1978年后,发展迅速,对搞活城乡经济、加速经济商品化等有着显著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