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日报》
在原《大公报》基础上改组出版的民营报纸。1949年2月27日在天津创刊。由原《大公报》同仁联合创办。日出对开1大张,馆址在和平路四面钟对面。
1948年冬,天津解放迫在眉睫。中共中央有关部门把已在解放区的原《大公报》工作人员杨刚、宦乡、孟秋江等邀集到党中央所在地河北平山,在毛主席、周恩来主持下,研究解放天津后、《大公报》的处理,决定:(一)按私营企业对待,政府不予接管;(二)发动天津报馆全体职工对《大公报》的“拥蒋反共”的政治立场和“小骂大捧”的手法进行揭露和批判;(三)改组易名,继续出版;(四)按巴黎公社原则,由全体职工普选产生临时管理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五)以全社职工同仁名义发表宣言,代发刊词,公诸社会,以肃清《大公报》在读者中的思想影响。新报名为毛主席所拟,由郭沫若题写。天津解放前,杨刚、宦乡、孟秋江等按照党中央上述决策,发动群众,对《大公报》进行了民主改革,于2月19日召开全体职工大会,通过了由周恩来审定的报社职工同仁宣言和报纸暂行章程草案,民主选出张琴南、杨刚、宦乡、徐盈、孟秋江、李纯青、高集、李光诒和彭子岗,以及两名职工代表,组成了报社临时管委会。经天津市军管会批准,于1949年2月27日正式出刊。初由宦乡任总编,徐盈任经理,不久,总编改为张琴南,经理改为孟秋江。该报完全自主经营,经济上自负盈亏,不领取任何方面的补助和津帖。但报社内建有党组,是一张党领导下的新型民营报纸。新生后报纸的办报宗旨是站在人民立场上从事新闻宣传,以“立足天津、背靠三北(华北、东北、西北),面向全国”为办报方针。它继承了《大公报》编辑工作中的优良传统和经验,十分重视言论宣传和国际新闻的报道。作为新中国党领导下第一张民营报纸,该报创刊后在国内外引起重大反响。西方各大通讯社都作了报道。《进步日报》实行自我改革、民主管理的改组方式,为旧报纸的改造提供了范例。1952年12月31日,该报和上海《大公报》合并为北京《大公报》,于1953年元旦先在天津出版。社长王芸生,副社长孟秋江、李纯青。侧重财政经济,特别是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的问题。1956年10月1日正式迁往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