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科夫斯基1932—1986Тарковский,Андрсй Арсснъевич
苏联著名电影导演,艺术家,现代电影大师之一。1961年毕业于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作业《轧路机与小提琴》在纽约举行的大学生影片比赛中获一等奖。1962年,导演根据小说《伊万》改编的影片《伊万的童年》,在威尼斯、旧金山、墨西哥阿卡普科等国际电影节上获大奖。影片构思独特,是60年代苏联战争题材影片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为新的诗电影的宣言。影片充分显示了导演的艺术才华与技巧方面的成就,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1966年,拍摄著名历史题材影片《安德列·鲁勃廖夫》,记叙一位15世纪僧侣画家的生平与创作,探讨艺术家与知识分子的地位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影片遭苏联当局禁映,直至1973年不顾苏联有关方面的阻力,首次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会外放映,大获好评。1975年拍摄的《镜子》,被认为是苏联“作者电影”的典范。影片中的时间结构及母亲形象的塑造突出体现了塔尔科夫斯基的“作者意志”,现实与梦境,真实事件、童年记忆与潜意识本能相互交融。他的作品的核心是人。他关注人、尊重人的尊严,确认人性的独立和强大;崇拜宗教的自我牺牲精神,认为爱的真正含义是牺牲奉献。这也是他所有影片的唯一主题。但因其影片结构复杂,多运用隐喻、象征手法,宗教色彩浓厚,而一直未得到国内观众的承认,并在创作上屡屡受挫。这位天才的艺术家内心充满激情与人类之爱,却一生倍受压抑,长时期处于孤独与精神危机之中,80年代初,终于忍痛远离祖国。此后,在意大利拍摄的《旅行时光》 (1983)、《怀乡》(1983)都充分体现了他对故土的深厚的眷恋之情。1986年拍摄的《牺牲》,是他在病入膏肓时留下的最后一部作品,影片获1986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其他作品有《索拉里斯》(1972),《潜行者》(198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