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形式(1958—1961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形式(1958—1961年)

1.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形式(1958—1961年)

人民公社—成立, 就宣布土地、 自留地、房基地、牲畜、农具、林木、果园、工副业及其他公共财产一律归公社所有。 牧区对牲畜的处理实行一笔账的办法, 逐步归公社所有, 由公社统一组织生产、统一调度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产品全部归公社所有。在分配上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主要是供给制, 大部分社无现金可分。 在粮食分配上,首先保证完成国家分配的粮食、菜籽征购任务, 然后按规定标准留足籽种、 口粮和饲料, 如再有余粮时,作为公社和社员的储备粮, 并适当提高社员的消费水平。分配给社员的口粮, 由社统一保管, 社员凭票到公共食堂食用, 吃饭不要钱。 牧业区粮食能够自给的公社实行口粮、伙食供给制, 收入水平较低的生产队, 实行半供给制。工资部分实行基本工资加奖励工资的办法, 以工资总额的80%左右为基本工资, 20%左右为奖励工资, 由公社和生产队分别掌握, 按月或按季结合评比, 奖给生产优良的队和个人。供给部分和工资部分的分配比例: 1958年为7∶3; 1959年为5∶5 ; 1960年为7∶3, 有的是6∶4。 分配内容是: 总收入中, 扣除生产费用和管理费用, 扣除公共积累, 其余为社员分配。
1958年, 农业区以并社前的小社 (即高级社) 为核算单位, 进行收益分配。具体做法是: 采取以产定工, 按劳动日进行分配或实行固定工值, 按劳付酬。牧业区一般采用劳力评等, 基本工资加奖励和固定工值按劳动日付工资以及以产定工、按劳动日计酬三种方法。 1959—1961年, 各地陆续建立起生产队, 一般实行公社、生产队两级管理, 生产队一级核算。 生产队对生产小队实行劳力、 土地、 耕牛、 农具 “四固定” 和 “包产、 包工、 包成本、 超产奖励的三包一奖”制度, 生产小队内实行评工记分, 按分付酬。 生产队的收益分配, 除了扣留部分和牲畜以外, 农业区按劳动工分进行分配, 牧业区采取劳畜比例分红, 以劳为主的办法。 具体分配比例: 1958年净增产的60%~70%留作公共积累, 其余分配给社员。 收入较高的社可以将增产部分的80%留作公共积累, 减产的社可以适当少留。 1960年农业区一般将总收入的60%左右分配给社员, 扣留40%左右; 牧业区社员分配占55%左右, 扣留45%左右。 部分收入水平较高的社队, 扣留和分配比例各占一半, 或者扣留60%,分配40%; 收入水平较低的社队可以少扣多分。 公共积累,一般占总收入的8%~15%,收入水平较高的社队可以超过15%;收入水平较低的穷队,可以低于8%,但不能低于3%。

☚ (一)分配政策   2.“按劳分配加照顾”的分配形式(1962—1965年) ☛
0002667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4:4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