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1.小麦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1.小麦 1.小麦小麦在甘肃农作物种植业中,是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增加最多的粮食作物。早在4000—6000年前,甘肃已有小麦。新中国成立前,民国九年(1920年)种植面积92.8万公顷,总产量40.71万吨(542.86万石),民国二十年(1931年),面积降为60.16万公顷,总产达77.25万吨,到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面积缓升到77.57万公顷,总产78.54万吨(1 047.17万石),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面积又下滑到61.06万公顷,总产减为48.54万吨。由此可以看出,面积和产量都很不稳定。新中国建立以来,至1992年44年间,小麦种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36.17%—39.96%之间有17年,40.42%—49.36%之间有18年,50.64%—53.94%之间有9年,其中,1958年是36.17% (117.48万公顷), 1984年为53.94%(151.95万公顷),总的趋势是:50—60年代,约占粮田总面积30%左右,70年代占40%左右,1982年以来占50%以上。从单产看,0.06公顷产39—49公斤的有6年,其中1961年只有39公斤,低于1949年(48公斤) 的水平, 51.5—99.5公斤的有18年, 102.5—172.2公斤的有20年,其中1991年单产最高,0.06公顷产172.2公斤,并从1974年起,单产一直在百公斤以上, 1988—1991年是持续上升阶段。总产方面,70.01万—91.87万吨之间有8年, 1961年总产为70.01万吨, 比1949年 (72.05万吨) 减少2.91%,106.37万—193.69万吨之间有16年, 206.01万—276.72万吨之间有9年,302.02万—374.6万吨之间有11年,其中1991年总产最高,达到374.6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56.57%, 占粮食总产量高的年份是1982年, 为66.21%,1984年, 为63.42%, 1983年,占61.82%,1986年占60.02%。1992年,全省小麦种植面积为138.52万公顷,占粮田面积的247.87%,总产337.44万吨, 占粮食总产量的48.42%,其中,冬小麦面积72.03万公顷,总产125.6万吨,春小麦面积66.49万公顷,总产达211.84万吨,春小麦面积小于冬小麦,但总产却高出冬小麦68.66%,原因是春小麦主产区集中在河西灌溉区,冬小麦主产区则在陇东旱塬及陇南山区等地。小麦历年生产情况见表4-3-2。 表4-3-1 甘肃省作物主要年份面积、产量情况
在措施上, 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1)抓良种推广。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省小麦良种推广,已经经历了4次大换种。第一次是50年代以甘肃96、碧玉麦、碧玛1号为代表的冬、春小麦良种替代地方品种。1950年5月,甘肃省开始贯彻中央农业部《五年良种普及计划草案》,开展小麦地方良种评选,推广引进碧玉麦等良种,到1957年种植面积达16.74万公顷,留种田面积达6.4万公顷。在春麦区推广引进良种甘肃96号, 到1958年播种面积达5.4万公顷,冬麦区大面积推广引进良种碧蚂1号,到1957年推广面积达27.4万公顷。为此,1952年,省农林厅发出《关于大力发动群众开展夏收夏选工作的指示》,颁布《甘肃省小麦选种奖励办法》。总结推广临夏市甘费家村刘奎0.084公顷水地春小麦亩产418公斤、民勤县上营村刘永祥0.075公顷春小麦亩产377公斤的丰产典型。第二次是60年代以引进阿尔巴尼亚良种阿勃、阿夫等春小麦良种为代表的大换种。1964年2月,甘肃省农业厅《关于认真做好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繁殖推广工作的指示》中提出:重点推广小麦阿勃(曾一度推广到33.4万多公顷)、阿夫、陕农1号、农大36号、钱交麦等良种。通知并要求小麦种子全部穗选。第三次是70年代以本省科研单位自己培育出来的良种为主的大换种,其中以甘肃农科院的甘麦8号、11号、13号、21号等为代表。1972年4月,甘肃省革命委员会转发生产指挥部《关于科学种田几个问题的报告》,要求大力普及推广已经肯定了的35个小麦品种,以甘肃8号为主的一批小麦优良品种在生产中迅速推开,增产显著,到1975年,全省种植甘麦8号面积达28万公顷。1973年,敦煌、安西、金塔、酒泉、肃北、张掖、红古七县区小麦平均单产上《纲要》(亩产200公斤),敦煌县平均亩产331公斤,永登县柳树公社涧沟大队63.74公顷小麦,亩产500公斤,高台全县春小麦单产上纲要。第四次是80年代以来,由省、地各级科研单位选育出来的良种为主的大换种,其品种包括陇春系统、甘春系统、临农系统、定西系统、天选系统、庆选系统、武春系统、张春系统和清农系统。截止1992年,全省小麦良种面积达到88%以上。 表4-3-2甘肃省小麦主要年份生产情况
(2)抓增产技术。50年代,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领导群众恢复小麦生产的传统优良耕作方法,改变“小麦九不锄”的陋习,推广麦田勤锄细作、多施肥和冬小麦春灌,改进播种技术,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抗旱生产,开展爱国丰产运动,奖励丰产典型。1959年省农科院先后在西峰、武威召开冬、春小麦现场会,讨论总结小麦生产中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的经验,提出了深耕、密植、施肥、种子、植保、灌溉等具体指标。60年代末,甘肃开始执行《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制定了《甘肃小麦增产意见》提出在全省范围内扩大灌溉面积,改进灌溉方法;保持水土;深耕细作;早施基肥,增施追肥;适期播种;条播密植;选用良种;防治病虫等8条增产措施。在冬麦区推行《甘肃省冬小麦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内容包括整地、施肥、选种、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收获7个方面。70年代末,全省根据1979年11月中国农科院《对实现全国小麦大幅度持续增产的建议》,结合甘肃实际,总结推广小麦栽培高产技术,各地都先后制定出了小麦栽培技术规程。使全省小麦生产,持续不断地获得增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1984年以来,小麦生产开始组织科技承包,如《祁连山冷凉灌区百万亩春小麦栽培技术体系与推广》和《陇东旱塬冬小麦百万亩丰产方建设》,前者,累计增产春小麦3亿公斤,每亩成本由0.257元降为0.151元。后者,累计增产冬小麦1.48公斤,平均每亩净增小麦25公斤。同时在贯彻农业“八字宪法”过程中,提倡广开肥源,增加麦田施肥量,推广“施足底肥,广用种肥”技术,省农科院上肖试验点,总结推广旱塬麦田“两肥(基肥、种肥)下种促壮苗,增施三肥(基肥、种肥、追肥)夺高产”,及“三结合,三为主(有机无机结合,以有机为主;基肥追肥结合,以基肥为主;氮、磷、钾结合,以氮肥为主)”的施肥技术等投入,提高了小麦单产,增加了总产。进入90年代后,小麦生产继续采取科技承包,大面积推广综合丰产栽培技术,均对小麦生产起到了显著增产效果。 ☚ (一) 粮食作物 2.夏杂粮 ☛ 1.小麦 1.小麦小麦是青海省的主要粮食作物, 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各种作物之首。青海以种植春小麦为主。 主要农家品种有, 六月黄、 一支麦、 大红麦、小红麦、 大白麦、 尕老汉、板麦等。 主要引进品种有碧玉麦、 甘肃96、 南大2419、 欧柔、 阿勃、 维如芬、定西24号、 晋2148、 晋3269、 墨波等品种, 尤其是阿勃品种表现出适应性广、 丰产潜力大的特点, 很快在东部农业区的川水地、低位山旱地和西部柴达木盆地推广, 种植面积曾占到全省小麦面积的50%以上。本省育成春小麦良种有台子30、 互助红、 青春号、高原号等小麦品种。特别是青春533和高原602等品种的育成, 使春小麦平均单产有了较大的提高。 到1993年, 全省自育品种推广面积已达12.3万公顷,占全省春小麦播种面积的54.4%。 ☚ (一)粮食作物 2.青稞 (裸大麦) ☛ 1.小麦 1.小麦青海春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各种作物之首。春种秋收,一年一熟。青海小麦栽培历史悠久。1949年全省小麦播种面积8.93万公顷,占粮食作物的29.2%。新中国成立后,小麦种植面积稳定上升,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小麦种植面积年平均递增3.2%,总产年平均递增7.6%。1972年小麦总产首次超过杂粮,逐渐形成了以小麦为主的粮食生产结构。进入80年代后,小麦播种面积占全省总播种面积的50%以上,1997年全省小麦种植面积达到21.35万公顷,单产215.4千克,总产78.29万吨,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 (一)粮食作物 2.青稞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