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塔伊罗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塔伊罗夫

苏联导演。1885年生,1950年去世。1935年获得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人民演员称号。1905年在基辅当演员,1906~1907年在彼得堡科米萨尔热夫斯卡娅剧院当演员。后在盖杰布洛夫流动剧院演了三年戏,排演了《哈姆雷特》(1908)和《万尼亚舅舅》(1908)等戏,开始了导演生涯。1913年加入自由剧院。1914年他和一批青年演员共创卡美尼剧院,他称卡美尼剧院是“形式包含激情的剧院”,称它开创时期的艺术是“新现实主义”的艺术。剧院成立时演的《沙恭达罗》决定了它的创作立场。其后演出的《费加罗的婚礼》(1915)、《莎乐美》(1917)等都堪为他的纲领性剧目。他在这些戏里强调了人的力量和情感的不可战胜。1922年,他演出了拉辛的《费德拉》,是苏联戏剧走向真正鸿篇巨制的第一步。1924年演出了《大雷雨》和《圣女贞德》,标志着卡美尼剧院转向了“具体的现实主义”创作阶段,表明他摆脱了1917~1921年创作中表现出的抽象性。这一时期他上演了奥尼尔的《毛猿》(1926)、《榆树下的欲望》(1926)、《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1929)、布莱希特的《穷人的歌剧》(1930)、维什涅夫斯基的《乐观主义的悲剧》(1933)、根据萧伯纳、普希金和莎士比亚的作品组合的《埃及之夜》(1934)、《包法利夫人》(1940)、《老头子》(1940)等。关于戏剧艺术的自身价值和演出是一种独立的艺术作品的思想,是他导演理论的主要论点之一。在他的早期创作中,这一思想使他轻视了剧作家的作用。后来,他抛弃了这种有争议的极端想法,透彻地解释不同作家的风格,但始终坚持导演有权对剧作进行再思考,大胆地处理当代和古典的作品,主张每一个剧团创作的独立性。他重视音乐、舞美设计、服装等在演出中的作用,要求演员全面掌握技巧,特别要熟练地掌握哑剧艺术。他的创作原则对当代许多戏剧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0: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