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基数效用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基数效用论Cardinalism

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主要方法之一。它的基本假设是效用可以用基数来测定,其基础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随着一个人所消费的某种物品的数量增加,其总效用虽然增加,但边际效用却随消费物品的数量的增加而有递减的趋势。设总效用函数是TU=U(x),边际效用MU=dTU/dx,则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用数学语言表述就是MU=dTU/dx>0,

总效用有可能达到一个极大值,超过这一点,物品的边际效用等于零或变为负数。假定消费者的行为目标是求得效用的最大化,并且假定消费对各种消费品的效用和边际效用是已知和既定的; 商品价格和消费者收入是既定的。此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将使他按照如下原则调整自己的购买量: 即该消费者分配他在各种商品上的支出使得他花费在所购买的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相等。用数学表述,消费者的选择问题是

从这个问题的一阶条件中可以导出

MU1/P1=MU2/P2
 =…=MUn/Pn

其中MUi表示任一商品的边际效用,Pi表示任一种商品的价格,xi代表某一种商品 (i=1,2,…,n) M代表全部货币收入,从上述一阶条件还可以导出

MUi/MUj=Pi/Pj∀ i,
j=1,2,…,n

上式左端为消费者的主观评价,右端为市场的客观评价。效用最大化要求消费者的主观评价与市场的客观评价相一致。在收入给定的条件下,改变商品的价格,就可由消费者的行为推导出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即需求函数。需求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消费者的剩余,它是指消费者为消费某种商品而愿意付出的总价值与他购买该商品实际支出的差额。消费者剩余是边际效用递减的直接结果。设需求函数为P=ψ(q0),当市场价格为

p=P0=ψ(q0)时,消费者剩余为


消费者剩余是一种心理现象。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常用于评价消费者福利状况的变化,以及评价政府的公共支出与税收政策等。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人们对基数效用的种种批评和不满,基数效用论的主流地位逐渐被序数效用和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所取代。

基数效用论Cardinal Utility

“序数效用论”的对称。认为某种物品或者劳务的效用大小能够用某种数量单位加以衡量的效用理论。该理论认为,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正如长度单位可以用米来表示一样。例如,一杯水的效用是5单位,一个馒头的效用是10单位等。边际效用学派早期代表如威廉·斯坦利·杰文斯、里昂·瓦尔拉斯以及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等人认为,一种商品或商品组合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即效用大小可以像物体的重量一样衡量,只要给出度量效用大小的测量单位,商品的效用就被唯一客观地确定出来。这种测量尺度称为效用单位(Utility Unit)。按照该理论,不同物品的效用或者同一物品的不同单位的效用可以相互加减。这实际上假设消费者具有测定效用大小的能力,并且能够依据统一的效用单位测量和比较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以及不同物品的效用值,从而确定出一种统一的偏好等级。但是否存在一种客观的可观察的效用单位一直存在争议。由于该理论被认为需要的心理假设太多、太严格,从而被序数效用论所替代。但在现代微观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中,仍被广泛应用。

基数效用论

一种认为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时所获得的效用可以用类似于衡量物品重量的基数1、2、3等来加以测度的理论。参见“效用”。

基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cardinal utility theory

强调效用的可测性。基数效用论假定,个人是能够根据每种物品的效用来表示对某种物品的嗜好或偏好的。例如,一个就餐者认定在一次就餐时第一盘土豆有100单位的效用,第二盘土豆有50单位的效用,一盘牛肉有1000单位的效用,那么,由此就可以断定,在这次就餐中,第一盘土豆的效用是第二盘土豆的效用的一倍,而一盘牛肉的效用是第一盘土豆的效用的 10倍,是第二盘土豆效用的20倍。因此,他喜欢牛肉甚于喜欢土豆,而喜欢第一盘土豆又甚于喜欢第二盘土豆。
进一步说,基数效用有两个含义,其一是,一组物品的效用可以按照某种效用计量单位,例如“尤梯尔” (Util) 来计量。这种效用计量单位跟计量温度、重量、长度所使用的计量单位一样,起着计量的作用,每一效用水平都表示为一绝对的数字。其二是它同效用水平间的差额有关。这样,在面临1、2、3、4四种情形的时候,若消费者能够说,1和2效用间的差额是3和4效用水平间差额的某一乘数或商数。那么,他就可以说,他依照基数计量了它们的效用。这种效用水平差额的方法同前面的绝对数字的方法的区别在于,这种方法不需要我们用绝对数字表示效用水平。
在西方经济学中,属于基数效用论应用的例子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均等规律、消费者剩余等的论证。

☚ 效用   序数效用论 ☛
基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theory of cardinal utility

指用绝对数来表示、分析效用的理论。该理论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奥地利的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法国的瓦尔拉斯。基数效用论假设:
❶消费者在货币收入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获得最大满足或效用;
❷效用和重量、长度一样是可以度量的,用基数1、2、3等表示效用的大小,计算效用大小的单位叫做效用单位;
❸边际效用递减。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总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所得到的效用总量。边际效用指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总效用增量。随着商品或劳务购买量的增加,总效用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即边际效用递减。基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商品边际效用和价格的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 消费者行为   边际效用 ☛
0000010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4: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