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基数效用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基数效用论Cardinalism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主要方法之一。它的基本假设是效用可以用基数来测定,其基础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随着一个人所消费的某种物品的数量增加,其总效用虽然增加,但边际效用却随消费物品的数量的增加而有递减的趋势。设总效用函数是TU=U(x),边际效用MU=dTU/dx,则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用数学语言表述就是MU=dTU/dx>0, MU1/P1=MU2/P2 MUi/MUj=Pi/Pj∀ i, p=P0=ψ(q0)时,消费者剩余为 基数效用论Cardinal Utility“序数效用论”的对称。认为某种物品或者劳务的效用大小能够用某种数量单位加以衡量的效用理论。该理论认为,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正如长度单位可以用米来表示一样。例如,一杯水的效用是5单位,一个馒头的效用是10单位等。边际效用学派早期代表如威廉·斯坦利·杰文斯、里昂·瓦尔拉斯以及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等人认为,一种商品或商品组合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即效用大小可以像物体的重量一样衡量,只要给出度量效用大小的测量单位,商品的效用就被唯一客观地确定出来。这种测量尺度称为效用单位(Utility Unit)。按照该理论,不同物品的效用或者同一物品的不同单位的效用可以相互加减。这实际上假设消费者具有测定效用大小的能力,并且能够依据统一的效用单位测量和比较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以及不同物品的效用值,从而确定出一种统一的偏好等级。但是否存在一种客观的可观察的效用单位一直存在争议。由于该理论被认为需要的心理假设太多、太严格,从而被序数效用论所替代。但在现代微观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中,仍被广泛应用。 基数效用论一种认为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时所获得的效用可以用类似于衡量物品重量的基数1、2、3等来加以测度的理论。参见“效用”。 基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cardinal utility theory强调效用的可测性。基数效用论假定,个人是能够根据每种物品的效用来表示对某种物品的嗜好或偏好的。例如,一个就餐者认定在一次就餐时第一盘土豆有100单位的效用,第二盘土豆有50单位的效用,一盘牛肉有1000单位的效用,那么,由此就可以断定,在这次就餐中,第一盘土豆的效用是第二盘土豆的效用的一倍,而一盘牛肉的效用是第一盘土豆的效用的 10倍,是第二盘土豆效用的20倍。因此,他喜欢牛肉甚于喜欢土豆,而喜欢第一盘土豆又甚于喜欢第二盘土豆。 ☚ 效用 序数效用论 ☛ 基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theory of cardinal utility指用绝对数来表示、分析效用的理论。该理论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奥地利的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法国的瓦尔拉斯。基数效用论假设: ☚ 消费者行为 边际效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