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坚持和改进粮食的统购统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坚持和改进粮食的统购统销 《坚持和改进粮食的统购统销》是陈云1955年7月21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发言。1954年9月以后,全国城乡的粮食销量开始了不正常的上升,部分地区的农村出现了农民要求供应粮食、某些城镇发生了排队争购切面和其他食品的现象。同时,社会上出现了主张取消对粮食统购统销的言论。针对这种情况,陈云在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上的发言中专门阐述了粮食的统购统销问题。他认为,1955年春季一些地方粮食供应紧张,固然同1954年粮食统购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即多购了几十亿斤粮食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农民还不习惯于粮食统购统销办法。农民是个体小生产者,千百年来他们的习惯是除缴租、缴税以外,形式上是自由处理余粮的。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以后,农民虽然把粮食卖给了国家,但因为他们是私有者,有些农民又想买回去,并且还想买得更多。其实,在叫喊缺粮的人中间,确有一部分人是真正缺粮的,但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并不缺粮的。不少地方粮食供应一度紧张,是由于地主、富农分子和某些反革命分子,利用农民小私有者的心理和我们某些工作上的缺点,从中造谣煽动而造成的。因此,只要我们把道理向农民讲清楚,同时对统购统销工作加以整顿,粮食销量降到了正常水平,人心就会安定。当时,有人提出停止粮食的统购统销,或者政府只管城市供应,不管农村供应,让农民中的余粮户和缺粮户自行调剂。针对这种情况,陈云认为,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必须坚持,停止统购统销的主张是错误的。政府为了掌握必需数量的粮食来保证供应,使私商和富裕农民不能够操纵粮食市场,就必须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这不但有利于粮食消费者,同时,因为收购价格是合理的,对于出卖粮食的农民也是有利无损的,因此是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今后仍然要坚持做。至于对一些人提出的政府只管城市的粮食供应,不去供应农村,让农民中的缺粮户和余粮户自行调剂这种办法,陈云认为,目前在我国实行这种办法是有害的。在我国农村中需要买进粮食和买卖周转粮的农户达2亿以上,如果对这2亿多人口的粮食供应和周转粮的买卖,政府不去管,听任私商、富裕农民去操纵,那末,使广大农民倾家荡产的资本主义就必然在农村中泛滥起来,国家关于各种作物面积按比例播种的计划就必然要被破坏。随之而来的是粮价发生波动,全国物价也就不能稳定。陈云指出:要根本改善我国的粮食状况,当然必须增加粮食的产量,一方面搞好生产,一方面搞好供应。发展生产才能保证供应,同时,合理地解决供应问题,又能反过来促进生产。我们必须懂得这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而我们发展农业,大量增加粮食,主要是靠农业的合作化。应该积极而稳步地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但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把全国农民都组织到农业生产合作社中去。我们现在面对着为数众多的个体农户,在粮食的统购和统销方面,主要的困难是对这样众多的农户,要估实产量,分清余缺及其数量,很不容易。但是我们必须做好这项工作,坚持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同时逐步地改进工作。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政策和办法就是在与农民成立协定基础上出现的有效办法。“三定”的办法主要是:(1)规定1955年7月到1956年6月这个粮食年度,连征带购粮食的数字是865亿斤,这个总数3年不变。(2)要求各地方政府对于粮食产量必须估得确实,定产不准超过实际产量,留粮必须留够,不购买农民的全部余粮,力求消灭购“过头粮”的现象。(3)把农村的余粮户自给户、缺粮户划分清楚。(4)改善购粮证和粮票的管理制度,消灭舞弊行为。改善粮食的储运工作,减少损耗。(5)在城市中采取必要的严格措施,切实整顿粮食的统销工作,反对浪费,压缩一切不应销的粮食。同时,必须保证城市居民必需的粮食消费。“三定”的办法获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最后,陈云指出,除做好“三定”以外,国家在统购统销工作中,还必须加强对粮食市场的领导。陈云的这篇讲话,对于坚持粮食的统购统销,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全文约4 800字,载《陈云文选1949—1956年》。 ☚ <妇女走上了劳动战线>一文按语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