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土壤地理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土壤地理学soil geography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土壤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土壤发生、发育、特征、分类和分布规律。它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其内容包括: 土壤地理学/土壤/土被/土壤岩石圈/土壤的形成/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形成作用/淋滤作用/淀积作用/灰化作用/粘化作用/潜育化作用/盐化作用/腐殖质化作用/土壤矿物质/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土粒粒级/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测定/腐殖质/胡敏酸/富里酸/固氮作用/土壤水/土壤微生物/土壤的水分、空气和热量/土壤水分常数/土壤空气/土壤热容量/土壤胶体/分散作用/凝聚作用/土壤的吸收性能/土壤的缓冲性能/阳离子代换量/盐基饱和度/代换量、代换性盐基总量及盐基饱和度的测定/土壤酸碱度(pH值)/土壤pH值的测定/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土壤结构/土壤孔隙/土壤剖面/土层/土壤分类系统/土壤带/显域土/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隐域土/水成土壤/沼泽土/盐成土壤/岩成土壤/泛域土/埋藏土/耕作土壤/水稻土/土壤的垂直带谱/土壤肥力/植物营养元素/最低因子律/报酬递减定律/植物矿质营养学说/肥料/农作制/温室栽培/无土栽培/生态农业/桑基鱼塘/土地/土地生产力/土地承载容量/土壤退化/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模数/土壤污染/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农业污染源/农业污染物/土壤环境/土壤环境病/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自净作用/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 自然保护区 土壤地理学 ☛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turang dilixue自然地理学和土壤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土壤的形成特点、规律及其地理分布,内容包括各地带或地区内各类土壤的地理位置、面积、形成因素、形成过程、分类、分布和利用情况等。19世纪后半叶,西欧一些地质、地理学家如F·A·法鲁(1794—1877)、F·V·李希霍芬(1833—1905)、拉曼等,用地质观点来研究土壤,把土壤形成过程看作岩石矿物的风化过程和物质的地质循环过程。在19世纪70~80年代,俄罗斯学者B·B·道库恰耶夫首创土壤发生学,他把土壤作为独立的自然体,把土壤肥力的发生和地理环境联系起来,创造了土壤是在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发育起来的特殊的自然体的学说。美国学者E·W·赫格德在1860年提出有关土壤及其形成的重要概念。C·F·马伯特在赫格德的基础上,综合阐明了土壤的特性及其间的差异,提出土壤分类的概略模式,如钙成土、淋溶土等。1927年在华盛顿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土壤学大会上,马伯特提出的土壤分类方案,在世界范围内有较大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农业遗产相当丰富,如公元前四世纪战国时期的《禹贡》一书,就记载了当时有关土壤的生产性质、地理分布和土壤等级划分的知识,可以说是世界上有关土壤地理的最早文献。我国近代土壤学及土壤地理学的发展受欧美土壤学派的影响较大。1930年,首先在地质调查所设立土壤研究室,开展土壤调查工作。此后,在中山大学土壤研究所、福建省地质土壤调查所、江西地质调查所、中国地理所等机构中,先后开展了有关土壤学、土壤地理学、土壤肥料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采集了成套的土壤标本,进行室内分析化验,编绘了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土壤图,出版了土壤专报、土壤季刊,编译了《中国之土壤概要》等专著。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土壤分类、土壤调查与制图、土壤区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结合农区、牧区、林区和垦区的建设需要,在综合调查、流域规划、沙漠改造、盐碱地改良、海涂综合利用及红壤利用改良方面作了大量工作。这些工作不仅适应了生产的需要,而且在土壤学及土壤地理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当前,在土壤调查、制图中,开展土壤分析化验的自动化、土壤制图的电子计算机化,充分应用遥感技术,在大范围内监测土壤动态变化,并进行预测和调控,以便更好地为生产实践服务,是土壤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 土壤地理学 土壤 ☛ 土壤地理学自然科学领域中土壤科学和地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着重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内容有土壤发生分类,土壤分布规律,土壤调查和制图,土壤资源及合理利用等。为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和改造自然提供科学依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