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
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是治疗某些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姑息性手术。手术的目的是使上腔静脉的血液直接进入右肺动脉进行氧合。1951年Carlon经过动物实验证明这个手术可能应用于临床。1958年Glenn。1959年Bakuler等先后在临床施行这种手术获得成功。由于上腔静脉血液不经过右心房与右心室,直接流入右肺动脉,所以血液并非随着心脏的收缩而泵入肺内。由于上腔静脉与肺动脉之间的压力差较小,血流缓慢。又因初生婴儿肺内小动脉的生长尚未成熟、血流阻力较大,致使吻合口不易保持畅通。手术不易成功,术后死亡率极高。
理论上讲,凡因心脏有畸形,不能适当地将右心静脉血液送入肺内氧合而其它手术又无法施行时,均可考虑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 (简称腔肺分流术)。属于这类的先天性畸形有三尖瓣下移(Ebstein畸形),单心室伴有肺动脉狭窄,动脉共同干<Ⅰ、Ⅱ、Ⅲ型,右室双流出。伴有肺动脉狭窄与严重的大血管换位、严重的法乐四联症等。如果不能施行其它纠正手术时,可以考虑这个手术。
由于腔-肺分流术死亡率高,术后吻合口不易保持通畅,又属姑息性手术。以后需要再次施行纠治手术时,腔-肺分流术不易恢复原状。在施行手术前除考虑手术指征外,还应注意婴儿的年龄,出生不满二月者手术死亡率太高(95%以上);出生六个月后手术较为安全。因此如果可以施行纠治手术或其他姑息性手术时,应首先考虑作其他手术。手术时如发现右肺动脉的直径小于腔静脉直径之半时,手术结果不佳,因肺动脉无法接纳上腔静脉大量的血液,术后有可能产生上腔静脉综合征。
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作右前胸第三肋间切口,将右肺动脉游离后切断,与上腔静脉尽可能作对端吻合。缝毕时在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处结扎或切断,奇静脉应在近端结扎,奇静脉结扎或暂缓阻断须根据上腔静脉内压力正常或不超过1.96kPa,颈静脉不饱满而决定。在手术中应检查是否有左侧上腔静脉畸形,如果存在,应予结扎。
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为肺栓塞,这因上腔静脉血液回流缓慢,淤塞在肺小动脉内所造成。亦可因手术时血流阻断过久,血球沉积,或因吻合口不够通畅所致。肺栓塞在术后早期与晚期均可发生。术后静脉压过高,亦可引起乳糜胸和上腔静脉征候群,为防止这些并发症,手术时奇静脉可以延迟结扎。
手术的死亡率与病员的年龄有明显关系。不满二个月的新生儿,腔肺分流术的死亡率达95%以上; 二至六个月者约46%;六个月以上者降至18%,平均在30~40%。生存病员紫绀消失、血红细胞下降,血红蛋白相应下降,运动量增加。这种症状改善亦有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消失,甚至不同程度地恢复原来症状。这说明吻合口处有纤维收缩,使上肢及头部的血液回流不畅,血液未能充分氧合,所以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逐渐增高。上腔静脉内压力是否升高,综合征是否显著,则视侧支循环是否建立而定。
腔肺分流术后5~10年,须施行第二期纠治手术或其他分流时,可在上腔静脉-右肺动脉吻合处切断,右肺动脉远端与右肺动脉近端作对端吻合,二端之间一般均缺短一小段,可用人造血管联接。上腔静脉的切端则直接吻合于右房上部。Kirklin (1974),Romer(1977)等均有成功报道。这种重新恢复原状的手术,必须在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操作比较困难。
腔肺分流术虽曾被不少学者所采用,由于近年来三尖瓣下移等畸形亦已有纠治的手术方法,因而它的适应证范围已逐渐缩小,较少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