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全钙total calciun of soil土壤中各种形态钙含量之和,即矿物态钙、交换性钙和溶液态钙三者含量之和。其中交换性钙和溶液态钙之和称有效态钙,是植物可利用的钙,占土壤全钙量的5%~60%,一般在20%~30%。钙是土壤各种营养成分中呈有效态比例较高的一种成分。 土壤中的钙,一部分以角闪石、辉石、钙长石、磷灰石等的形态存在。大多数富含钙的硅酸盐较易风化,而含钾的硅酸盐则要稳定得多。钙的另一部分以较简单的碳酸盐(方解石及白云石)、硫酸盐(石膏)等形态存在。这两种含钙矿物的溶解度很大。硫酸钙通常存在于干旱地区土壤,碳酸钙只存在于pH值在7.0以上的土壤中。在pH值7.8的土壤里,碳酸钙控制着土壤溶液中的钙浓度,并有游离碳酸钙或方解石出现。在pH值7.5~8.0之间的土壤中,硫酸钙和碳酸钙可以同时存在。含钙矿物风化以后,进入溶液中的钙离子可能随排水而损失;或为生物所吸收;或吸附在颗粒周围;或在干旱地区再次沉淀为次生钙化合物,含钙的碳酸盐和硫酸盐向土壤溶液提供的钙离子浓度已足够植物生长的需要,中国华北、西北地区土壤属此类。华南地区的酸性土壤则既不含碳酸钙,也不含石膏。含钙的硅酸盐矿物通过风化溶解出来的少量钙离子,将大部被雨水淋失。但通过施用石灰或钙质肥料后,植物因土壤缺钙而生长受阻的现象很少出现。 土壤全钙量变化很大,这决定于成土母质、风化程度、淋洗作用的强弱和施用石灰情况。石灰性土壤全钙含量很高,可超过地壳的平均含钙量(36.4克/千克),而红壤因风化和淋洗作用强烈,其全钙量明显低于成土母质。如果从中国汉中盆地北缘沿秦岭划一条通过河南省南端直与淮河相接的线,那么,此线以北的土壤均含碳酸钙(称石灰性土壤),全钙量较高。其中以棕漠钙土和灰漠钙土含量最高。此线以南的土壤均不含碳酸钙(称非石灰性土壤),因而全钙量较低。红壤、黄壤、红黄壤的全钙量(Ca)在4克/千克以下,甚至仅为痕量。施用石灰、过磷酸钙、石灰氮、钙镁磷肥、硅酸钙等肥料均可提高土壤全钙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