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1949年、1950年,长江、淮河相继发生较大洪水,致使堤防溃决,灾害严重。水利建设首先从整治江河、提高防洪能力开始。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组织下,江淮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堵口复堤,整修河道,加高培厚堤防,提高江淮河道的防洪能力。1950年10月14日,针对淮河流域的严重灾情,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在淮河流域4省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治淮。治淮初期,按照中央制定的“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和治淮统一规划,安徽境内加固加高了淮北大堤,在大别山区修建了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4座大型山谷水库,在沿淮洼地建设了4处蓄洪区、18处行洪区,在淮北地区进行了支流和平原河道的治理(详见本节“治淮工程”)。 ☚ 一 水利建设的历史和现状 “大跃进”时期和经济调整时期 ☛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1949年至1957年人民政权成立初期,市场物价波动,人民币币值不稳。安徽省银行为配合稳定市场物价,打击金融投机,保障群众生活,根据全国统一部署,于1949年7月开办了“折实储蓄”。折实储蓄是用人民币折成以实物为单位进行存取的一种储蓄,因而可以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能保障储户经济利益,开办以后受到储户欢迎,全省储蓄事业顺利走上起步阶段。1950年3月,随着国家统一财经工作,很快出现了物价稳定局面,折实储蓄的作用逐渐消失。针对群众对物价能否长期稳定存有疑虑的情况,安徽省银行于同年6月适时开办了“保本保值储蓄”。1950年10月,全国第一次储蓄工作会议召开,确定了储蓄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方向。全省银行制定了统一的储蓄规章制度,从1951年1月1日起,在全省执行。1951年银行机构下伸农村,营业所开办了农村储蓄业务。1952年,国家财经状况基本好转,物价更稳定,人民币的计价和储蓄功能提高,“折实储蓄”和“保本保值储蓄”相继停办。全省银行由此开始陆续增办货币形态的定额储蓄和有奖定期储蓄,全省城乡居民存款逐年增长。1953年起,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一五”时期。全省人民银行为了支持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各个时期经济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储蓄工作。省人民银行认真执行储蓄政策,增设储蓄网点,培训储蓄干部,加强储蓄宣传和服务工作,开展专业竞赛,使全省储蓄工作从“一五”时期到“文化大革命”前有了很大发展。到1957年末,全省城镇储蓄存款余额,增长至4242万元,比三年恢复时期增长2.83倍,年增长率达30.83%。储蓄机构和人员随着储蓄事业的发展也得到增加,全省城镇和农村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储蓄网络,较好地适应了储蓄业务发展的需要。 ☚ 一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大跃进”至“文化大革命”时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