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四译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四译馆明、清两代所设翻译各少数民族和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明永乐五年(1407)始设四夷馆,隶翰林院,下设高昌(畏兀儿)、回回(阿拉伯)等八馆,选国子监学员学习翻译。清初改名为四译馆。 四译馆清专掌边疆民族地区和部分外国贡使来京翻译事务的机构。前身为明置四夷馆,顺治元年(1644)更名,隶翰林院,由太常寺汉少卿一人提督馆务。对内全权掌管各边疆民族语文翻译, 对外负责部分外国贡使来京时的翻译事务。下设回回、缅甸、百夷、西番、高昌、西天、八百、暹罗八馆,各馆均有教师、译字官生若干人。乾隆十三年(1748)并入会同馆,更名会同四译馆,隶礼部,由礼部郎中兼鸿胪寺少卿一人兼摄馆事, 并改八馆为西域、百夷二馆,司职相同。光绪二十九年(1903)裁撤。 四译馆 146 四译馆明清两代朝廷所设的专门从事翻译边疆少数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官署,既处理各种文字的翻译,又用正规方法培训翻译人材。明永乐5年(1407)始设四夷馆,由礼部选国子监生习译,隶翰林院,初分8馆,各有馆正主持馆务,即鞑靼馆(蒙古文)、女直馆 (女真文)、西番馆(藏文)、西天馆(印地文)、回回馆(波斯文)、百夷馆(金齿泰那文)、高昌馆(畏兀儿文)、缅甸馆(缅语文)。后至弘治7年(1494)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馆事,并增八百馆 (泰泐文) 和暹罗馆 (暹罗文)。清初改称四译馆,省蒙古、女真二馆,乾隆13年(1478)并入会同馆,更名为会同四译馆,合并八馆为西域、百夷二馆。以礼部郎中兼鸿胪寺少卿提督馆务。于光绪29年 (1903) 废。 ☚ 理藩院 蒙藏院 ☛ 四译馆 103 四译馆参见23102四夷馆条。 ☚ 四夷馆 会同四译馆 ☛ 四译馆清代职司翻译边疆各民族及部分外国贡使表文之机构。顺治元年(1644)置。前身为明四夷馆。初隶翰林院,由太常寺汉少卿1人统摄。下设回回、缅甸、百夷、西番、高昌、西天、八百、暹罗8馆,有序班20名、朝鲜通事官6名(后增至10名)。十四年(1657),以员外郎品级通事1人,兼掌会同馆印。不久罢。乾隆十三年(1748),以馆内承办事少,被并入礼部会同馆,更名“会同四译馆”,由礼部郎中兼鸿胪寺少卿摄馆事。会同馆大使1名,朝鲜通事官14名,画吏8名,皂隶6名,馆夫18名照旧保留。又将回回、高昌、西番、西天合为一馆,称西域馆;将苏禄、南掌、暹罗、缅甸、百夷、八百合为一馆,称百夷馆。凡其贡使所进表章,皆译成汉文,分别门类,上报朝廷,供随时取阅。光绪二十九年(1903)裁撤。 四译馆官署名。明代置四夷馆,初隶翰林院,后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馆事,遂改隶太常。清初改称四译馆,复隶翰林院,以太常寺汉少卿一人提督馆事,通译远方朝贡文字。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以四译馆闲冗无事,省提督馆事少卿员额,与礼部会同馆合并为会同四译馆。参见“会同四译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