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殷墟中期青銅容器。高三八·八厘米,口徑三一·六厘米。大口,翻唇,短頸,廣肩,腹深厚。高圈足上有大方孔三個。此罍係二次鑄造,即造罍之主體時,在肩上相應部位留下孔道,然後再搭陶範鑄成羊首,故肩上某些紋飾被羊首所掩蓋。羊首兩旁均飾龍紋,中間以起棱的鳥形間隔。腹上沿飾以同紋,此種獨特的構圖出現於殷墟中期。腹上的乳釘雷紋乃商代最古老的紋飾之一。在鄭州出土的二里崗時期兩件大方鼎上,每一壁左右及下緣首次出現了密集的乳釘紋,這種裝飾後來成為方鼎的固定格式,直至殷墟晚期。但二里崗時期的罍上並未發現有乳釘紋裝飾,故可推知此器腹上之紋飾當從方鼎移植而來。值得注意的是,乳釘雷紋在殷墟早期僅飾於方鼎及簋上,而酒器上絕無此類装飾。密集的乳頭似含有孽生繁殖或豐收之意,則傳統稱之為罍的這件器物,可能為食器。而罍為酒器或水器,故此器改稱瓿似乎更合適。現藏上海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