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化大革命”和农业学大寨
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全国城乡陷入了深重的灾难之中。四川农村合作经济,主要是推行以“农业学大寨”为主要内容的“左”的一套作法。在所有制上“一并三收”,搞穷过渡。即并生产队,收自留地、自留山、自留畜,推行以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管理体制。直到1976年时全省尚有4个公社是全社核算,2 548个大队是全大队核算;
❷扼杀家庭经济,“割资本主义尾巴”。取消家庭副业,限制集市贸易,延长赶场日期;
❸取消定额管理,推行大寨式评工记分办法,以平均主义代替按劳分配;
❹生产上搞瞎指挥,运用行政手段和政治运动强行推广一些生产技术。如把推广“双季稻”上纲为“革命稻”、“路线稻”。加上层层揪“走资派”、夺权,武斗成风,政治动乱,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全省粮食产量在10年中“四起三落三平”,人均分配收入只有53.6元。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四川省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部分调整。
❶恢复过去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制度。1977年,把大寨式评工记分改为定额评分。1978年,省委对农村经济政策作出规定,提出生产队可以组织作业组,实行定额管理。建立定领导、定劳力、定任务、定质量、定工分的“五定”生产责任制。鼓励社员经营自留地和家庭副业。不轻易搞所有制升级。同年10月,省委总结并推广了广汉县金鱼公社“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的经验,这是“文化大革命”后四川省第一次提出包工包产到组,由此开创了农村体制改革的新局面;
❷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在分配上实行“保两头,压中间”,严格控制集体提留,大力解决“乱三支”和收交欠款,保证分配兑现,增加社员收入,使群众得到实惠。减轻生产队和社员负担,不准任何单位平调生产队的钱、粮、物和发动社员搞投资捐献;
❸实事求是确定耕作制度。改所谓“路线稻”——双季稻为主攻中稻,推广杂交稻和杂交玉米,扩大两季田,增加小麦面积,从而使这两年的粮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增产。1977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292.3亿公斤,比上年增加38.1亿公斤,增产15%;1978年,粮食产量达到319.65亿公斤,比上年增加27.35亿公斤,增产9.4%;
❹大力发展多种经营。1977年11月下旬,中共四川省委召开了多种经营工作会议,提出四川要走以多种经营促进支农工业,以支农工业来支援农业这条路子。要砸烂把多种经营说成是“金钱挂帅”,是“资本主义”的精神枷锁。提倡社队联合,群众运动和专业管理相结合办好多种经营,尽快改变“集体靠贷款,社员靠卖米”的状况。1978年9月,中共四川省委负责同志率领各市、地、州、县委书记和省级有关部门负责干部共300多人,到江苏、上海学习办社队企业的经验。接着,省委作出了《关于加速发展社队企业的决定》,要求像对待全民所有制企业和抓农业那样,满腔热情地办好这一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使全省农村社队企业开始有了较大发展。以上几方面的拨乱反正工作,使四川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的农村生产力开始得到恢复,有了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