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庖丁解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庖丁解牛典源出处 《庄子 ·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yi),砉 (huo) 然响然,奏刀騞 (huo) 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譆,善哉! 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 批大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战国寓言小说。庄周撰。原载《庄子·内篇·养生主》。今见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公木等编《历代寓言选》、王玄武等编《中国历代寓言选》皆录入。“庖丁解牛”故事,在先秦是一个民间传说,《管子·制分》、《吕氏春秋·精通》等也都曾引述。《庄子》此篇,是庄周根据民间传说加工创作成的一篇“小说”。作品描写:庖丁给文惠君肢解牛体,他手抓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顶的地方,都随着刀发出皮肉分离时的砉砉的声音; 把刀刺进牛体深处,就发出骨肉分离时的騞騞的声音。那声音合于伴奏“桑林之舞”的乐曲的旋律,也合乎乐曲 《经首》的节奏。文惠君看后赞叹他解牛的手艺十分高妙。庖丁就谈了他学解牛的过程和经验,说他刚开始学宰牛之时,所见到的无非是一只囫囵的牛,到了三年以后,就不再看到完整的牛了。现在他只用心神去领会,不用眼睛去观察,感官的知觉停止后就运行心神,顺着牛身的自然构造,去劈开连接的骨节,分解空隙的地方;肢脉,经络,粘着骨头的肉,连着骨头的筋,都不会妨碍刀的活动。好厨师也得每年换一次刀,因为他们只是用刀去割筋肉;现在他那把刀已经用过十九年了,所宰的牛少说也有几千头,可是刀锋仍锐利无比,因为他能用这把锋利之刀宽宽绰绰切进骨节的空隙处,利刃进进出出有的是活动余地。虽然如此,每到筋骨连结交错处,他还是眼光专注,运刀极为轻细。等到牛的骨肉喀喳解开了,他才心满意足,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他说完后,文惠君说: “太妙了! 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悟出了养生的道理。”庄子用的这个故事,目的在于说明 “养生主”即养精神之道,基本思想是,要像 “庖丁解牛”那样,善于寻找空隙,集中精力和注意力,“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避开矛盾,像保护刀刃一样地保护自己。这也就是文惠君闻言大悟“得养生焉”的真谛。但从客观上讲,故事形象地说明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一切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哪怕是最艰难复杂的事物,只要加以研究,把握它的内在规律,就能够迎刃而解。艺术上作品对于客观事物,注重细致描绘,且写得生动传神。如开始写庖丁解牛,写了庖丁的手、肩、足、膝各个不同部位的不同动作(触、倚、履、踦)的和谐和有节奏,写了这些和谐的动作和声响给人的节奏感。这些都刻画得绘形绘声。又如刻画庖丁解决难题的情景:“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活画出庖丁高度警惕、目不斜视、细心谨慎、轻轻下刀的神情举止。尤其是写他克服困难后的神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那种欣喜不已、得意洋洋之情状,活灵活现,给读者以真实而新奇的艺术感受。从艺术表现手法上来讲,无论是写庖丁宰牛时出神入化的手艺,还是精细刻画庖丁在巧妙运用技术中所获得的内心愉快和精神满足,都是作者驰骋奇特的想象能力,进行大胆的艺术夸张所创作的典型情节。当然,这种艺术夸张并没有脱离生活的真实。“庖丁解牛”的故事,秦汉以后,仍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着,贾谊《治安策》、《淮南子·齐俗训》都曾引用过它。 ☚ 藐姑射山神人 丑女效颦 ☛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先秦寓言。战国宋庄周撰。《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瓜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疱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有闲入无厚,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 刻舟求剑 郑人买履 ☛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中的寓言故事,立意本在说明养生之道,客观上却提出了一个美学命题。“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战!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时,发出的声音全合于音乐,身体的动作宛如跳舞,这种超越了以实用为目的的“技”的升华,达到了“道”的高度的自由,这种因创造的自由而产生的超功利的精神愉悦和享受,已进入了审美的境界。庖丁解牛的“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是完全合规律性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又是不受规律束缚的自由活动,这是一个充分掌握并超越了对象的自由创造的美的境界,庄子客观上提出了一个深刻的美学命题:真正美的创造,应该是充分掌握並超越对象的一种非功利目的的心灵的、自由的创造,它是自由而合规律性的,体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的特征。 ☚ 天籁、地籁、人籁 解衣般礴 ☛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①。 文惠君曰:“嘻,善哉! 技盍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枝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②(《庄子·养生主》) 【注释】 ①庖(páo)丁:姓丁的厨师,当为庄子杜撰的人物。解牛:宰牛。踦(yǐ):用力抵着。砉(huà):象声词。(huō):象声词。 桑林、经首:古代优美的乐曲。②盍(hé):何。官:肢体、器官。卻 (què):却,间隙。窾(kuǎn):空。肯綮(qìng):附在骨头上的 肉。 大 (gū): 大 骨。 硎(xíng):磨刀石。 【译文】 庖丁替文惠君宰牛,手抓、肩倚、脚踩、膝抵,哧哧啦啦,刀动皮落,有节奏、有乐感,好像伴着桑林、经首之曲在舞蹈。文惠君说:“嘻,不错呀! 你宰牛的技艺怎么会这么好啊?”庖丁放下刀,答道:“我喜好的是道,已经远远超过了技艺。我刚开始宰牛时,牛在我眼里都是整个的;三年以后,牛在我眼里就不是整个的了;现在,我宰牛不再用眼睛看而是凭感觉,手脚还没到,思想就想到了。依照自然之理,击大间隙、入大空穴,顺着牛本来的身体结构肢解。断经络、去附肉都用不上刀,何况大骨胳呢! 因此好的厨子一年换一把刀,那是割肉割的;一般的厨子一个月换一把刀,那是砍骨头折的;我的这把刀用了十九年了,宰了数千头牛,而刀刃还像新磨的一样。牛的关节之间有空隙而刀刃薄得几乎没有厚度;以几乎没有厚度的刀刃进入有空隙的牛体,那刀刃哧哧上下左右游走,肯定出入宽裕自如啊。” 【感悟】 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 人生也应该像庖丁解牛那样,只有遵循大道——自然规律、社会制度和法律,才能享有人身和思想自由而不受伤害。 也有人认为,庄子的这则故事是寓意:人生要善于钻空子、避免碰钉子。 庖丁解牛 庖丁①为文惠君②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 砉然响然, 奏刀騞然, 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③,乃中《经首》之会④。文惠君曰:“嘻!善哉! 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 “臣之所好者, 道也, 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 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 臣以神遇, 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⑤大郤,导大窾⑥,因其固然,枝经肯綮⑦之未尝,而况大軱⑧乎?良庖岁更刀,割也; 族庖月更刀, 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所解数千牛矣,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 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间,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 每至于族, 吾见其难为, 怵然为戒, 视为止, 行为迟; 动刀甚微,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 “善哉! 吾闻庖丁之言, 得养生焉。” —— 《庄子·养生主》 【注释】 ①庖丁:厨工。②文惠君:旧说以为梁惠王。③桑林之舞:桑林,商汤时的乐曲名,配合该乐曲的舞蹈即为桑林之舞。④经首:尧时咸池乐曲中的一章。⑤批:击。⑥窾(kuan):洞穴,指骨节间的窍穴。⑦肯綮(qing):肯,附在骨头上的肉,綮,筋骨连结之处。⑧大軱 (gu): 大骨。 【意译】 庖丁为文惠君宰牛,手所触及的,肩所倚着的,足所踩到的,膝所抵住的,无不发出砉砉(hua)然的响声,进刀的时候也发出騞騞(huo)然的响声,这些声音无不合于音节,合于《桑林》乐曲的美妙舞步,合于《经首》乐章动听的韵律。文惠君看了大加赞赏: “好啊! 技术居然高超到了这样的地步!”庖丁放下刀来回答说: “我所爱好的是道, 已经超出了技的境界。我开始宰牛的时候,所看到的不过是浑然完整的牛。三年之后,就未尝能看见浑然完整的牛了。到了现在,我只用心神来领会而不用眼睛去观看,感官的作用完全停止而只有心神在运用。顺着牛体的自然纹理,劈开筋肉的间隙,导向骨节的窍穴,顺着牛体的自然结构去用刀,即使连筋骨相连的地方都没有一点阻碍,而况那些大骨头呢!好的厨子一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割筋肉;普通的厨子一个月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而我现在这把刀已经用过十九年了,所解的牛有几千头了,可是刀刃还像在磨刀石上新磨出的一样锋利。因为牛骨节是有间隙的,而刀刃是没有厚度的,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间隙的骨节,当然是游刃宽宽有余了。所以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像新磨的一样。虽然这样,每当遇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知道不容易下手,就分外小心谨慎,眼神专注,手脚缓慢,这样刀子稍稍一动,牛就哗啦解体了,如同泥土溃散落地一般。这时我提刀站立,左视右顾,感到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净妥善地保藏起来。”文惠君听完说:“好啊!我听了你这个厨夫的一番话, 就明白养生的道理了。” 【解说】 庖丁解牛的刀,其实并不是那把有形的金属屠刀,而是他的知性,是他的知性把浑然一体的活生生的牛肢解成了经络骨骼系统。仿佛是一架X光透视机那样看得清清楚楚,所以说是目无全牛。但是解牛只是一种象征,庄子的原意是希望向人们指出在纷纭复杂,残酷无情的社会现实中如何利用矛盾冲突的夹缝避免灾祸,保全自身的养生之道。当然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不介入社会矛盾旋涡的苟且偷安的办法,是许多血性男儿所不屑为的。然而庄子的保命哲学固然不足取,但解牛的象征却仍然可以在其它许多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譬如庖丁解牛,之所以游刃有余,乃在于他能掌握对象的自然之理,并顺应之,这就告诫人们办事应该避免盲目性,不为表面现象所蒙蔽,而应该做到目无全牛,并顺应对象的自然规律,这样就能取得成功。 【相关名言】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陈善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是《庄子》第三篇《养生主》中的一段:“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屠夫杀牛的本事很好,他肩和手的伸缩,脚与膝的进退,刀割的声音,无不因便施巧,合于音乐节拍,举动就如跳舞一般。陈家洛由此受到启发,依照一具具骸骨的姿势,学会了庖丁解牛的武功,最后完胜张召重。 陈家洛牵住张召重的辫尾,配合着余鱼同笛中节拍,把辫子在凝碧剑上一拉,一条油光漆黑的大辫顿时割断。陈家洛右手拍的一掌,张召重肩头又中。他连挨三掌,虽然掌力不重,并未受伤,然而凭自己武功,非但没能让过,而且竟没看出对方使的是什么手法。辫子被截,更是奇耻,但他毕竟是内家高手,虽败不乱,又再倒退数步,凝神待敌。陈家洛合着曲子节拍,缓步前攻,趋退转合,陈家洛潇洒异常地伸手拍出,张召重举剑挡开,反手一撩,两人又斗在一起。张召重剑严守,只要对方稍近,立即快如闪电般还击数下,击刺之后,随即收剑防御。余鱼同越吹越急,只听笛中铁骑奔腾,金鼓齐鸣,一片横戈跃马之声。陈家洛的拳法初时还感生疏滞涩,这时越来越顺,到后来犹如行云流水,进退趋止,莫不中节,打到一百余招之后,张召重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湿透。忽然间笛声突然拔高,犹如一个流星飞入半空,轻轻一爆,满天花雨,笛声紧处,张召重一声急叫,右腕已被双指点中,宝剑脱手。陈家洛随手两掌,打在他背心之上,纵声长笑,垂手退开。这两掌可是含劲蓄力,厉害异常。张召重低下了头,脚步踉跄,就如喝醉酒一般。 后来陈家洛随着笛声舞动掌法,供群雄围观。 庖丁解牛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盍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 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𨚫,导大窾, 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 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 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庄子生活在动乱不已的战国时代,希望保身全生(性),因而着力钻研养生哲学。他总结了一条经验,叫做“缘督以为经”。即是说,沿着“督”(中空)前进,可以与世无迕,这便是法则、正道。这条比较抽象的经验,如何使人们得以具体理解呢?他讲了一个颇为生动的故事——庖丁解牛。 在这则故事里,庄子凭其深邃的眼光和传神的笔力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庖丁(名叫丁的厨工)和文惠君。庖丁是个技艺高超的解牛手。他解牛时,手肘所按,肩膀所扛,足所践踏,膝所顶靠,声响无不动听,象名曲《经首》的节奏;动作无不优雅,象名舞《桑林》的姿态;简直是一场精妙绝伦、出神人化的特技表演。文惠君看了这样一场解牛表演之后,惊叹不已,说:“嘻,妙啊!技艺之高怎么达到这种程度?”听了庖丁的解说之后,他深有领悟,又说:“好呀,我听了庖丁的一番话,懂得了养生之道。”假若将这个故事看成是一个独幕剧,那末庖丁便是表演者,文惠君便是解说员,二者的配合是十分默契的。 这则故事的本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它说明处世若象“批大却(隙,裂缝)”,“导大窾(kuan,窍穴)”,“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在纷繁复杂的斗争中象庖丁解牛一样,将薄薄的刀刃从牛皮、牛肉、牛筋、牛骨的间隙中穿过去,必然能够无所触犯,安然保全天性,保全自身。这便是缘督以为经。这便是庄子从社会角度而言的养生之道的核心与诀窍。其次,在道与技的关系方面,作者借庖丁的口吻声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在庄子看来,“道”是至高无尚,无所不包的,技艺只是一种手段;通过刻苦历练所悟出和掌握的“道”,才是精髓。 这则寓言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象征与对比。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与高度的夸张,将艰苦腥臊的剖牛劳动美化为动听的音乐与迷人的舞蹈,将锋利的刀刃进入牛体比喻为一个没有厚度的东西在广阔的空间中游动,从而达到展示寓意的目的: 以牛体象征复杂的社会, 以薄薄的刀刃象征个人;要保全刀刃,就要避开筋腱骨骼;要保全个人,则要逃避社会的矛盾斗争;个人顺应规律,善于避开凶险(肯綮、大軱之类)的技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便可以在复杂纷繁的矛盾斗争中游刃有余,养生全身。故事中的对比手法也很高明。通过庖丁初学解牛、三年之后解牛与今日解牛情状的纵向对比,具体地展现了庖丁解牛所经历的三个阶段,说明庖丁之所以能够达到不以目视而以神遇的神奇境界,是他勤学苦练,反复实践,领悟并掌握了解牛之“道”的缘故。通过族(众)庖、 良庖与庖丁的横向对比,反衬出了庖丁用刀技巧的高明,意在说明“有道”与“无道”的极大差异。作者借助纵横对比,有力地深化了作品的寓意。 这则寓言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成语“游刃有余”、“目无全牛”、“新硎初试”、“切中肯綮”、“踌躇满志”、“因其固然”等,都是源出于此。即如李百药《北齐书·文苑传序》的“积岁解牛,砉然游刃, 习之久也”之论,陆游《读宛陵先生诗》中“平生解牛手,余刃独恢恢”之赞,显然也是有感于此的。至于凡读过这则寓言者都将受到诸如实践长本领,熟能生巧;学习者唯有刻苦历练,方可进入化境;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之类的启示,则几乎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这虽然不是作品的本意,但也有力地说明了它留给后世的启迪是多样而深刻的。 《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1)为文惠君(2)解牛(3),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4),砉然响然(5),奏刀騞然(6),莫不中音(7): 合于《桑林》(8)之舞,乃中《经首》(9)之会(10)。 文惠君曰: “譆(11),善哉! 技盖至此乎? ” 庖丁释刀对曰: “臣之所好者道(12)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13)止而神欲(14)行。依乎天理(15),批(16)大郤(17),导大窾(18),因其固然; 枝(19)经(20)肯(21)綮(22)之未尝,而况大軱(23)乎!良庖岁更刀,割也; 族庖(24)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5)。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26)。其于游刃(27)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28),吾见其难为,怵然(29)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30)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31)而藏之。” 文惠君曰: “善哉!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32)焉。” 〔注释〕(1)庖丁: 厨师。(2)文惠君: 魏国国君梁惠王。(3)解牛:宰牛。(4)踦(yi): 一只脚站立,用膝盖尽力地抵住牛的意思。(5)砉(hua)然响然: 皮肉相离发出响声。(6)騞(huo): 刀解物的声音,其声大于砉。(7)中(zhong)音:合乎音乐节奏。(8)《桑林》:商汤的乐名。(9)《经首》: 尧乐《咸池》中的一章。(10)会: 节奏。(11)譆: 嘻的异体字,犹“啊”。(12)道: 从掌握技术进一步体会它的原理。(13)官知:指感觉器官。(14)神欲: 指精神活动。(15)天理: 指牛的天然结构。(16)批: 击,砍。(17)郤:通“隙” ,指筋骨连接处的空隙。(18)窾(kuan): 空穴,指骨节间的窍穴。(19)枝: 筋脉。(20)经:经络。(21)肯: 粘着骨头的肉。(22)綮(qing): 筋肉聚结处。(23)大軱(gu): 大腿骨。(24)族庖: 指技术一般的厨师。(25)硎(xing): 磨刀石。(26)恢恢乎: 宽绰的样子。(27)游刃: 转动刀刃。(28)族: 这里指筋骨交错之处。(29)怵(chu)然: 警惕的样子。(30)謋(huo):骨肉相离的声音。(31)善刀:拭刀。(32)养生:指养生之道。 〔鉴赏〕本文首先描绘庖丁解牛的情景。“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组成完整的解牛图。记叙这四个动作,突出了庖丁手脚利索,活画出这位厨师的姿态。以上是描绘庖丁动作的快,下面则是表现他动作的美。“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就是说屠刀伸进皮肉里,发出的声音,没有不合上拍子的,跟《桑林》舞一样美妙,跟《咸池》乐一样动听。这些都是比附手法。经过比附,形成了夸张,文意也较之上一层有了递进,庖丁的动作不仅熟练,而且富于节奏,具有美感性。文惠君曰:“譆,善哉! 技盖至此乎?”文惠君的赞叹,连用两个语气词,是对庖丁绝技的高度赞赏。“技盖至此乎?”本领怎么会这么高明呢?这句发问,开拓了文路,引起了庖丁的议论。庖丁谈到他解牛的经历、经验和感受。“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一开始宰牛的时候,在眼中把牛看成是一头整牛。“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他之所以不再把牛看成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是因为对牛的生理结构已经烂熟于心,它给予庖丁的感觉是可以自由拆卸的零件了。从对整头牛的感受发展到对零碎牛体的感受,实际上反映了庖丁技术的精进。接着,是写庖丁在解牛时的具体的感受。“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庖丁解牛已达到如此高妙的地步,他不是凭五官的感觉来感触牛,而是凭自己的感受来感受牛,在这里,五官的作用已经到达熟透而升华的境地,精神的作用可以说是入乎其妙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庖丁作了自我解释: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这就是说,要按照对象——牛本来的情形,依据天生的结构,分开自然的缝隙,通过那自然的空当。这是从规律性上阐述问题的。接着,文意形成递进,写了庖丁如何利用空隙,以保存自己。“良庖岁更刀” ,每年都得换一把刀,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是在那里切削。“族庖月更刀” ,每月就得换一把刀,又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砍缺了刀口。庖丁用 “良庖”和“族庖”作为反衬,来说明自己技法的高超。“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他的这把屠刀,用了有十九年之久,宰杀的牛达几千头之多,但刀刃如新。为什么这位庖丁能使屠刀历久仍如初始时那样锋利呢?这是因为他能在牛身上寻找空隙。庖丁善于发现空隙、寻找空隙、利用空隙,而刀锋并没有空隙那么厚,这样,就“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游刃有余,就能在其间大可回旋了。“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是对上文的总结,揭开了十九年屠牛数千而锋刃如初的根本原因,文章的肌理文路十分清晰。以上庖丁谈的是解牛的一般经验,侧重于寻找空隙。下面庖丁谈的是解牛的特殊经验,着眼于精神专注。“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庖丁不是没有遇到困难,有时也确实碰到不易解决的难题。作者这样写,倒反而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说明庖丁不是神,而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遇到困难,而又善于克服困难的好厨师。作者这样写道: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活画出庖丁的神情举止。“怵然为戒”,显示出他的高度警惕。“视为止”,目不斜视,视线固定。“行为迟”,行动迟缓,见出细心谨慎。“动刀甚微”,轻轻地下刀。由于这样细心地对待难题,那么,关键也就顷刻解开。“如土委地”,一个比喻,表现了克服困难所带来的成果——牛上的“关键”象坍塌的泥土一样落在地上。接着是一段庖丁克服困难以后欣喜情态的生动描画: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你看,他提着刀站在那里,四下里张望,那股劲儿真是活灵活现,得意洋洋,然后把刀擦擦干净收藏起来。由初遇困难而始有畏怯,到克服困难而得意非凡,人物情态有变化,文章的层次也出现变化波澜。 这篇散文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反映了庄子思想的复杂性。为了把问题说清楚,我们想从这样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庄子论述的原意。庄子的《庖丁解牛》选自内篇《养生主》。所谓“养生主”就是养“生之主”,也就是养精神的意思。那么,如何养精神呢?就是要象“庖丁解牛”那样,善于寻找空隙,集中精神注意,“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避开矛盾,象保护刀刃一样地保护自己。这导源于庄子的世界观和哲学观。二是庄子的这则寓言所提供的客观意义。这则寓言是庄子用以说明自己观点的材料。这段材料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 解牛,要掌握牛的内部结构; 处理事情,要掌握事物的本来规律。掌握了规律,“依乎天理” ,就能适应这种规律,进而妥善地把事情办好。庖丁解牛之所以动作那么快、那么美,是因为他实践得多。实践之初,见“全牛” ; 实践之后,“未尝见全牛” 。多方实践后,十九年屠刀锋利如初,游刃有余地驾驭了事物。这些观点,不是庄子固有的,而是我们从这则寓言材料中引申出来的。这一点,应予注意。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庄子》 “大抵率寓言也”。这则寓言在艺术表现上也是有成就的。它体现了先秦诸子散文的哲理美,而这一哲理美的追求,不是作纯理论思辨,乃是通过某一具体的形象感强烈的故事、画面体现出来。本文前章描述充分,后文论述合理。一开始用十六字: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写出了解牛时的动人姿态,继之又写出了合舞合乐的美妙。描写出了这一切,文惠君的赞叹才有依据。有文惠君的赞叹,才会有庖丁的议论。这样,文意的承接转合,就显得异常自然。概括描述和集中刻画相结合。庖丁介绍解牛的经验时,对三年前后的感受,十九年用刀的情况,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而在概述中又有集中的刻画,例如集中刻画了庖丁解决难题的情景,尤其是难题解决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其得意之情状,跃然于纸面。 字数:3357 丁章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28-132页. 庖丁解牛 题解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以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骨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了。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无一不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观察,就如同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一样。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象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赏读 本篇反映了庄子尽量避开矛盾,在矛盾、是非的空隙中苟全性命的人生哲学。庄子看到了人类社会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但他不能正视这些矛盾并加以解决。而是让人们回避矛盾,逃避现实,在“尖锋”中求生存,意即本文所讲“以无厚入有间”,顺应自然,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一思想就寄寓在庖丁解牛这一具体现象之中。作为独立的寓言故事,我们还可以从中得到其他启示,比如:事物是有它的客观规律性的,只有象庖丁那样反复实践,才能积累经验,掌握规律和方法,做到“游刃有余。”本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哲学思维和文学想象的巧妙结合。作者一面举出“技”与“道”、目有“全牛”和目无“全牛”、“官知”与“神欲”、“无原”与“有间”几组相对的哲理性概念,把读者思想引向深入;一面又以“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的比喻,以“良庖”、“族庖”的对照,以“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夸张,以及成功后志得意满的神情描绘,把故事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从而收到了既讲述了动人故事,又阐明了哲学道理,使人大饱眼福、开启心脑的效果。此外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很有表现力。现在,人们口头上常讲的“目无全牛”、“游刃有余”和“踌躇满志”,都是源自本篇的成语。 庖丁解牛 庖丁①为文惠君②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 砉然响然, 奏刀騞然, 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③,乃中《经首》之会④。文惠君曰:“嘻!善哉! 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 “臣之所好者, 道也, 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 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 臣以神遇, 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⑤大郤,导大窾⑥,因其固然,枝经肯綮⑦之未尝,而况大軱⑧乎?良庖岁更刀,割也; 族庖月更刀, 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所解数千牛矣,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 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间,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 每至于族, 吾见其难为, 怵然为戒, 视为止, 行为迟; 动刀甚微,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 “善哉! 吾闻庖丁之言, 得养生焉。” —— 《庄子·养生主》 【注释】 ①庖丁:厨工。②文惠君:旧说以为梁惠王。③桑林之舞:桑林,商汤时的乐曲名,配合该乐曲的舞蹈即为桑林之舞。④经首:尧时咸池乐曲中的一章。⑤批:击。⑥窾(kuan):洞穴,指骨节间的窍穴。⑦肯綮(qing):肯,附在骨头上的肉,綮,筋骨连结之处。⑧大軱 (gu): 大骨。 【意译】 庖丁为文惠君宰牛,手所触及的,肩所倚着的,足所踩到的,膝所抵住的,无不发出砉砉(hua)然的响声,进刀的时候也发出騞騞(huo)然的响声,这些声音无不合于音节,合于《桑林》乐曲的美妙舞步,合于《经首》乐章动听的韵律。文惠君看了大加赞赏: “好啊! 技术居然高超到了这样的地步!”庖丁放下刀来回答说: “我所爱好的是道, 已经超出了技的境界。我开始宰牛的时候,所看到的不过是浑然完整的牛。三年之后,就未尝能看见浑然完整的牛了。到了现在,我只用心神来领会而不用眼睛去观看,感官的作用完全停止而只有心神在运用。顺着牛体的自然纹理,劈开筋肉的间隙,导向骨节的窍穴,顺着牛体的自然结构去用刀,即使连筋骨相连的地方都没有一点阻碍,而况那些大骨头呢!好的厨子一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割筋肉;普通的厨子一个月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而我现在这把刀已经用过十九年了,所解的牛有几千头了,可是刀刃还像在磨刀石上新磨出的一样锋利。因为牛骨节是有间隙的,而刀刃是没有厚度的,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间隙的骨节,当然是游刃宽宽有余了。所以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像新磨的一样。虽然这样,每当遇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知道不容易下手,就分外小心谨慎,眼神专注,手脚缓慢,这样刀子稍稍一动,牛就哗啦解体了,如同泥土溃散落地一般。这时我提刀站立,左视右顾,感到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净妥善地保藏起来。”文惠君听完说:“好啊!我听了你这个厨夫的一番话, 就明白养生的道理了。” 【解说】 庖丁解牛的刀,其实并不是那把有形的金属屠刀,而是他的知性,是他的知性把浑然一体的活生生的牛肢解成了经络骨骼系统。仿佛是一架X光透视机那样看得清清楚楚,所以说是目无全牛。但是解牛只是一种象征,庄子的原意是希望向人们指出在纷纭复杂,残酷无情的社会现实中如何利用矛盾冲突的夹缝避免灾祸,保全自身的养生之道。当然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不介入社会矛盾旋涡的苟且偷安的办法,是许多血性男儿所不屑为的。然而庄子的保命哲学固然不足取,但解牛的象征却仍然可以在其它许多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譬如庖丁解牛,之所以游刃有余,乃在于他能掌握对象的自然之理,并顺应之,这就告诫人们办事应该避免盲目性,不为表面现象所蒙蔽,而应该做到目无全牛,并顺应对象的自然规律,这样就能取得成功。 【相关名言】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陈善 庖丁解牛❶比喻高超神妙的技艺。宋陆游《予年十六始识叶晦叔》: “故人零落久山丘,谁记京华第一流?曹霸挥毫空万马,庖丁投刃解千牛。” 庖丁解牛【出处】 《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yǐ),砉(xu)然响然,奏刀騞(huo)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指庖丁为文惠君快刀解牛之事。《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 砉然响然。 奏刀騞然, 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 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 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良庖岁更刀,割也; 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文惠君曰:‘善哉!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因以“庖丁解牛”喻养生之道,亦用以赞美神妙之技艺。宋苏轼《苏轼文集》十一《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宋无名氏《竹林诗评》:“何逊之作,不费气力,如庖丁解牛,风成于然。” 庖丁解牛庖丁:厨工;一说,丁为厨工名。厨工宰牛。比喻掌握了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战国时,一位厨工为文惠君宰牛。他熟知牛的肢体结构,能够顺着关节之间的空隙运刀,一点儿也碰不着骨头。这位厨工解剖牛时,只用心神来领会而不用眼睛去看,不仅速度快,而且不伤刀,刀用了十九年居然好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见《庄子·养生主》) 切 切切(~菜;~除;~割;~削) 另见:截断 砍 切肉 ☚ 砍树 切断 ☛ 得心应手 得心应手臂指 得手 得手应心 随心应手 心得手应 惬心应手 遂心应手 ☚ 运用 采用 ☛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喻指人对某一技艺的熟能生巧,运用轻松自如。 ☚ 匠心独运 独辟蹊径 ☛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节录于《庄子·内篇·养生主》,战国庄周撰。作者以主观精神上齐万物、一死生、超越一切的态度,在现实中蔑视世俗原则,游戏人生,“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主张逃避矛盾,在是非空隙中苟全性命,该文即是作者借以阐发这种处世哲学的第一则寓言故事。庖丁善解牛,文惠君问其技,庖丁回答其奥妙在于“依乎天理,批大隙,导大窾,因其固然”,掌握牛骨节间的空隙,“以无厚入有间”,自然“游刃有余”,于是文惠君“得养生焉”。故事本意是谈养生,寓言形象却说明掌握事物内在规律的必要。该文描写至为细腻传神,写庖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其动作的熟炼、声音的动听,体态的潇洒,如在目前,而其解牛到谨慎处,“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而微,”令人屏息静气,一朝完毕,那“提刀而立”踌躇满志之态又神气活现,作者的描写绘声绘色,穷形尽相,曲尽其妙,确给人以美的享受。 ☚ 梦蝶 望洋兴叹 ☛ 庖丁解牛páo dīng jiě niú典出《庄子·养生主》。比喻技艺熟练神奇。《伤科大成·序》:“使阅者如庖丁解牛,心得手应。” 庖丁解牛pao ding jie niudo sth.with great expertise 庖丁解牛寓言。《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者。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𫎶,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异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这则寓言是说养生之道,应顺任自然。因为社会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只有依天理,因其固然,才能达到养生之目的。这种顺乎自然的道理,启示人们按照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去认识、掌握它,就能达到胜利的彼岸。 庖丁解牛páo dīng jiě niú厨师善于把牛解剖开。引申为赞美技术神妙之词。“庖丁”,古代称厨师;“解”,解剖、解开。《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往,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譆,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解牛战国时,有位庖丁善于宰牛,他有着非常高超的肢解牛体的本领。 庖丁解牛páo dīnɡ jiě niú庖丁:厨工;一说“丁”是厨工名。解:分割;肢解。比喻技术纯熟神妙,运用轻松自如。《庄子·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yǐ),砉(xū)然响然,奏刀騞(huō)然,莫不中音。” 庖丁解牛páo dīnɡ jiě niú【释义】比喻神乎其技。用以比喻人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庖丁解牛páo dīng jiě niú解:肢解。庖丁肢解牛体。比喻技术极其熟练,运用自如。顾惠《从“把大青鱼示众”说到敢于碰硬》:“胸有浩然正气,就首先从精神状态和气势上压倒了搞歪门邪道的人,继而就会如~那样技艺娴熟,迎刃而解。” 技艺高超,做事得心应手庖丁解牛格式 比喻式。 庖丁解牛páodīnɡ-jiěniú《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剖。砉:骨肉相离的声音。騞:刀砍物的声音。中音:合于音节。后以“庖丁解牛”比喻技艺熟练高超。参见“目无全牛”“游刃有余”。 庖丁解牛pao ding jie niu庖丁:古代指厨师。解:解剖,分割。庖丁善于把牛解剖开。指技术纯熟神妙,运用轻松自如。比喻因掌握事物的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语本《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技术高超神妙,刀在牛的骨缝间剖解,十九年下来,刀刃还像新的一样。 庖丁解牛páodīng-jiěniú〔主谓〕 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掌握了规律,做事技艺熟练、得心应手。语本《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王宰牛,技艺熟练神奇,得心应手而游刃有余。徐铸成《旧闻杂记补篇》:“评议历史人物,该像~一样,摸清情况,一刀下去,骨头是骨头,肉是肉,分解得清清楚楚。” 庖丁解牛;轮扁斫轮 庖丁解牛;轮扁斫轮páo dīng jiě niú;lún biǎn zhuó lún【上】庖丁:厨工。解:分解剖开。厨师分解牛体。比喻通过反复实践,技艺娴熟,发挥起来得心应手。《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 ☚ 良弓无改;纤悉不苟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 庖丁解牛páo dīng jiě niú庖丁:厨师。解:分割肢解。比喻经长期的实践掌握了客观规律,做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 奏刀騞然, 莫不中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