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唐顺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唐顺之1507—1560

明官吏、文学家。字应德,武进(今属江苏)人。嘉靖八年(1529年)会试第一,任兵部主事。十二年任翰林院编修,因得罪当权者,削籍归,在阳羡山中读书十年。倭寇蹂躏东南沿海,因赵文华推荐与胡宗宪协谋平寇。他主张截寇海上,以右通政指挥总兵卢镗、副总兵刘显等进击寇巢,以功升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人称荆川先生。学识渊博,天文、地理、数学、音乐、军事均有素养。在文学见解上,反对复古模拟,提倡“直据胸臆,信手写出”;形式上则提出要符合唐宋文的“开阖首尾经纬错综之法”,内容则要求以“六艺”为作文之指归。其文清流通畅,“率意信口”,不象前后七子那样佶屈聱牙。但又说为文可以“阐理道而裨世教”,过于推崇曾巩,甚至吹嘘宋道学家邵雍的诗是“语奇格高”的作品。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并为“唐宋派”主将。有《荆川先生文集》。

唐顺之/象梳铭/方砚铭/方圆砚铭

☚ 座右四铭   唐顺之 ☛

唐顺之

唐顺之

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一字义修,武进(今属江苏)人。明嘉靖八年(1529)进士第一。倭寇蹂躏江南北,以郎中视师浙江,亲自泛海,屡破倭寇。擢左佥都御史,巡抚凤阳,卒。崇祯中追谥襄文。学问渊博,对天文、地理、乐律、数学,无不精研,所为古文,汪洋纡折,屹然为一代之宗。有《广右战功录》、《荆川集》等。

☚ 唐顺之   象梳铭 ☛
唐顺之

唐顺之1507—1560

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南直隶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明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院编修。三十七年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破倭寇于海上。官至右佥都御史。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数学、历法、兵法及乐律皆有研究。以散文名家,提倡师法唐宋而要“文从字顺”,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同为唐宋派代表。有《荆川集》二十卷、《左氏始末》十二卷、《乐论》八卷,辑有《史纂左编》一百四十卷、《荆川稗编》 一百二十卷及《两汉解疑》等。《明史》有传。《全明散曲》辑录其套数一套。

☚ 弭来夫   薛廷宠 ☛
唐顺之

唐顺之1507—1560

字应德。武进(今属江苏)人。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授兵部主事,改吏部,再改翰林院编修,历右春坊司谏。上疏请朝东宫,夺职为民。嘉靖三十三年,起任职方郎中,视师浙江,屡破倭寇。超拜佥都御史,巡抚淮扬,力疾度焦山,至南通州而卒。顺之学问渊博,留心经济,自天文、地理、乐律、兵法以至勾股、壬奇之术,无不精研。学者称为荆川先生。熹宗天启(1621—1627)中,追谥襄文。其主要创作成就是散文,但也能诗。诗学初唐,在当时颇能自成一格,正如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所说:“正、嘉之间,为诗者踵何、李之后尘,剽窃云扰,应德与陈约之(束)辈,一变为初唐,于时称其庄严宏丽,咳唾金璧。”诗风丽雅圆润。著有《荆川集》十二卷,编有《文编》六十四卷。其生平见《毘陵人品记》卷九、《皇明书》卷三八、《名山藏林记》卷二一、《明史》卷二○五、《明儒学案》卷六,《畴人传》卷三○、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等。

☚ 李开先   皇甫濂 ☛

唐顺之1507—1560

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武进(今江苏武进县)人。明代散文家。“唐宋派”代表作家之一。“嘉靖八才子”之一。嘉靖八年进士第一,官翰林院编修,不久罢归。嘉靖三十三年任职方郎中,视师浙江,亲自泛海,屡破倭寇,擢左佥都御史。巡抚凤阳,力疾渡焦山,卒于舟中。崇祯中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著有《荆川集》十二卷。
索引:唐顺之,应德、义修,荆川、荆川先生,襄文;纯白斋。

唐顺之

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一字义修,武进(今属江苏省)人,自幼好学,知识渊博,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会试第一,官翰林院编修,学识渊博,也称荆川先生。曾率沿海军民,勇敢地抗击倭寇的骚扰。担任过大仆少卿、右佥都御史等职。嗜好诗文,是明代中叶文学流派“唐宋派”的重要人物。他和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人,激烈抨击“前后七子”的拟古主张,提倡学习唐宋散文,反对模拟剽窃、无病呻吟的创作作风。他认为写文章要“直抒胸臆,信手拈来,如写家书”,提出“文字工拙在心源”之说,称“文章稍不自胸中流出,虽若不用别人一字一句,只是别人字句,差处只是别人的差,是处只是别人的是也。若皆自胸中流出,则炉锤在我,金铁尽熔,虽用他人字句亦是自己字句”,强调要有真情实感。同时,他也积极地进行创作实践。唐顺之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创作,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唐顺之

唐顺之1507—1560

明代文学家。《明史》有传。字应德,一字义修,人称荆川先生,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授兵部武选主事;十二年改翰林院编修,触怒当政张,削籍罢归,卜筑阳羡山中,读书十余年。时倭寇侵掠中国,唐顺之协谋讨贼,在崇明、三沙大败倭寇,升太仆少卿,加右通政。后屡敌倭寇,转战淮海,力疾巡海,卒于广陵舟中。为学广博精深,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同为“唐宋派”代表作家。早年受“前七子”拟古影响,为文仿效李梦阳,罢归后闻王慎中推崇唐宋散文的议论,文风一变,意取辞达,趋于简雅清深,汪洋纡折有大家风。“在有明中叶,屹然为一大宗。”(《四库全书提要》)。今存《游盘山赋》1篇。著有《荆川集》。

☚ 唐寅   陶望龄 ☛
唐顺之

唐顺之

(1507—1560) 江苏武进人。字应德。人称荆川先生。唐顺之通武艺、懂兵法、精散文。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曾督领兵船在崇明抵御倭寇,以功升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他曾经总结研究过弓、弩、火器、牌、甲、枪、剑、刀、简(锏)、鎚、扒、搅等兵械和诸家拳术。在他任巡抚时,曾持枪为戚继光讲解枪法的圈串,所言极精,在坐诸公“皆叹服”(见《纪效新书·长兵短用说篇》)。唐顺之著述颇丰。所著《武编》、《荆川先生文集》中,记有其对古代和当时武艺的研究,以及有关武术的诗歌。

☚ 俞大猷   鹰爪王 ☛
唐顺之

唐顺之1507—1560Tang Shunzhi

明代散文家。字应德,一字义修。武进(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嘉靖八年进士,任兵部主事,后转吏部。嘉靖十二年,任翰林院编修。后罢官入阳羡山中读书十余年。倭寇屡犯沿海,他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亲率兵船,屡破倭寇于海上,以功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嘉靖三十九年,春汛期至,力疾巡海,卒于舟中。崇祯时追谥襄文,人称荆川先生。
唐顺之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反对前、后七子倡导的“文必秦汉”的文学复古运动,推崇唐宋散文,被称为唐宋派。他主张散文创作要符合唐宋散文的“开阖首尾经纬错综之法”(《董中峰侍郎文集序》),同时,他还强调诗文创作应“直写胸臆,如谚语所开口见喉咙者”(《与洪方洲书》),并且要有“真精神”及“千古不可磨灭之见”,要求以儒家六艺为指归。唐顺之的诗歌创作,自然清新,“率意信口,不调不格。”他的散文汪洋恣肆,简雅清深,不受形式束缚,议论具有根底,《明史》说他的文章“洸洋纡折,有大家风。”比较著名的作品有《答茅鹿门知县书》、《信陵君救赵论》、《竹溪记》等。
著有《荆州先生文集》。

☚ 宗臣   归有光 ☛

唐顺之1507—1560

明散文家、学者。字应德,一字义修,人称荆川先生,武进(今属江苏)人。嘉靖八年会试第一,官翰林院编修。以抗击倭寇有功迁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博学多闻,研治天文、地理、音乐、数学、兵法颇有所获。善属文,与王慎中齐名,称“王唐”,为唐宋派作家。论文主张学唐宋,“直写胸臆”,“文从字顺”,反对“七子”摹拟复古。有《荆川集》十二卷。

唐顺之

唐顺之1501—1560

明代散文家。字应德,一字义修。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他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崇明,亲自率兵破倭寇于海上,因有功而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在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其为“荆川先生”。他是明中叶重要的散文家,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都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他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数学、历法、兵法等都有研究。他青年时受“前七子”影响,标谤秦汉、效法李梦阳。中年以后,受王慎中影响,认识到“七子”诗文抄袭、模拟古人的流弊,公开予以表示不满。提出师法唐宋而要“文从字顺”的主张,并强调写作诗文要有创造性,内容要有“真精神”及“千古不可磨灭之见”。还提出写作诗文应“直据胸臆,信手写出”。他的作品文风简雅清深,间用口语,不受形式束缚。其记叙散文,大多有叙有议,情思开阔,富于哲理,自然浑厚而且畅达豁然。著有《荆川先生文集》17卷,其中文13卷,诗4卷。辑有《文编》64卷等。近代林纾辑有《唐荆川集》,为较通行的唐顺之选集。

☚ 明代后七子   归有光 ☛

荆川先生文集/荆川集/荆川公佚文/唐荆川文选/唐荆川先生文选

☚ 茅鹿门先生集选   荆川先生文集 ☛

唐顺之

唐顺之1507—1560

明散文家。字应德,武进(今属江苏)人。为文始尊秦汉,效法七子,后闻王慎中之论,幡然大悟,极推崇唐宋古文,议论见解明快、深刻,为“唐宋派”之巨擘。作为复古的健将,他十分重现艺术技巧的师承,认为应去“臃肿窘涩浮荡之文,”而效“自古以来开阖首尾,经纬错综之法”(《董中峰侍郎文集序》)。他更强调作家对于社会时代的情感体验,提倡“本色”说,主张作品应坦诚地表现作家真实的思想感情:“直写胸臆,如谚语所谓‘开口见喉咙’者,使后人读之,如见其面目,瑜瑕俱不容掩,所谓本色,此为上乘文字”(《与洪方洲书》);文章之“精神命脉骨髓,则非洗涤心源、独立物表、具古今只眼者,不足以与此。”(《答茅鹿门知县书二》舍外表而求内容,于复古之中,推重所谓真性情、真事理、真精神、真见识,这是他散文美学理论为时人所不及的地方。这对于以儒家“六艺”为指归的古文家来说,尤为可贵。其论源于宋濂,但更为明快。正德、嘉靖、隆庆之际,天下之言,接踵七子拟古之论,他与王慎中、归有光独创一宗,“庄严宏丽,咳唾金璧”(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本传),“古文一线得留天壤,使后生尚知读书者,三君子之力也。”(艾南英《答陈子龙论文书》)他提出的“文之工拙在心源”之说,“心地超然”、“直据心臆”之论,对此后李贽的“童心”说,公安的“性灵”说,都有一定的影响。

☚ 杨慎   归有光 ☛

唐顺之

唐顺之1507—1560

字应德,一字义修,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嘉靖八年(1529)以第一名中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后罢官至阳羡山中读书十年。当时,倭寇在长江下游一带猖獗,顺之以兵部郎中指挥作战,亲率兵船屡破敌于海上。因功擢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淮扬。顺之学识渊博,留心经济,凡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兵法、乐律,无不精研。嘉靖中,与王慎中、茅坤等人起而反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盲目尊古、拟古理论,是“唐宋派”的代表作家。他的散文创作理论主张直抒胸臆,不落俗套,使人读之能“真见其面目,瑕瑜俱不容掩”;对于古文遗产,则既尊崇三代两汉的传统地位,也承认唐、宋散文在前人基础上的发展。散文创作虽未能完全实践他的理论,但信手写来,间用口语,风格平易流畅。曾自评所作文有“宋头巾(道学家)气习”。所选《文编》除《左传》、《国语》、《史记》以外,也选了韩、柳、欧阳、三苏、曾、王等人的大量古文,进一步明确了“唐宋八大家”在散文史上的地位,为后来茅坤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所本。有《荆川先生文集》。

☚ 归有光   王慎中 ☛

倡唐宋诗文

☚ 梦趣贾人   倡唐宋诗文 ☛

唐顺之1507~1560Tang Shunzhi

proser of the Ming Dynasty,also called Sir Jingchuan by scholars. Works: A Collection of Jingchuan,etc.

唐顺之1507—1560

明文学家。字应德,一字义修。武进(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第一。曾督领兵船在崇明抵御倭寇,以功升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谥文襄。人称荆川先生。学识广博, 通晓天文、地理、音乐、数学。与王慎中、茅坤、归有光等同被称为唐宋派。有《荆川集》。十二卷及《广右战功录》等。

唐顺之1507—1560

明朝学者。字应德,一字义修,人称荆川先生。武进(江苏常州)人。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改庶吉士。十二年任翰林院编修,校累朝实录。因不肯依附张璁,罢归。十八年起故官,复削籍归。 卜筑阳羡山中,读书十余年。倭躏江南北,以赵文华荐,起南京兵部主事。视师南畿、浙江,与胡宗宪协谋讨倭寇,以功擢右都御史,代为凤阳巡抚。三十九年,又率军泛海,死于通州(江苏南通市)。他学识渊博, 自天文、乐律、地理、兵法、弧矢、勾股等,莫不究极原委。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属,为《左》、《右》、《文》、《武》、 《儒》、 《稗》六编传于世。有《荆川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3:3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