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学书名。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编。本书较系统地整理了中医学遗产中的按摩疗法。共分二篇,第一篇总论,介绍了推拿简史、经络学说、诊断、治疗原则、练功及手法等项;第二篇治疗,介绍了40余种病症的推拿疗法及其临床效果。196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推拿学tuīnáxué书名。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编。该书较系统地整理了中医学的按摩疗法, 共分两篇。第一篇总论, 介绍了推拿简史、经络学说、诊断、治疗原则、练功及手法等项; 第二篇治疗, 介绍了40 余种病症的推拿疗法及其临床效果。1960 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推拿学/小儿推拿/推拿与穴位/推拿特定穴位/天门/五经/八卦/阴阳/六筋/三关/六腑/天河水/膏摩/一指禅推拿/">/内功推拿/正骨推拿/指压推拿/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法/自我推拿/腹诊推拿法/推拿手法/一指禅推法/擦法/擦法/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揉法/摇法/扳法/捏脊法/感冒/头痛/眩晕/失眠/昏厥/呃逆/胸痹/原发性高血压病/哮喘/胆囊炎/胃脘痛/胃下垂/便秘/泄泻/颈椎病/落枕/漏肩风/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腰痛/骨性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椎骨错缝/骶髂关节扭伤(半脱位)/四肢部伤筋/四肢骨折后遗症/狭窄性腱鞘炎/腱鞘囊肿/胸部迸伤/转筋(腓肠肌痉挛)/跟腱挛缩/风寒湿痹/类风湿性关节炎/颞下颌关节紊乱/口眼斜/偏瘫/周围神经麻痹/假性近视/乳蛾/喉喑/经闭/痛经/乳痈/癃闭/小儿发热/小儿咳嗽/肺风痰喘/顿咳/小儿泄泻/小儿呕吐/疳积/小儿蛔虫团肠梗阻/惊风/夏季热/疰夏/夜啼/遗尿/共同性斜视/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小儿桡骨头半脱位/小儿脱肛/推拿练功/小儿推拿歌赋/古代推拿著作简介 ☚ 痄腮 推拿学 ☛
推拿学 推拿学推拿学是阐述、研究推拿的临床应用及其治疗原理的一门中医学科。推拿,是在人体体表上运用各种手法以及作某些特定的肢体活动来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法,具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调整脏腑气血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 推拿有“按摩”(《灵枢·九针论》)、“按蹻”(《素问 ·异法方宜论》)、“乔摩”(《灵枢·病传》)之称。在其他古代文献中,又有“挢引、案扤”(《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矫摩”(《说苑》)等名称。民间还有“抪筋”等俗称。在明代张介宾《类经》注释和龚云林《小儿推拿秘旨》中,开始采用 “推拿”这一名称。目前,在我国,有的地区称推拿,有的地区称按摩。 在祖国医学中,中医有着丰富的外治法。其中,外治法推拿,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已形成了一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有系统的独特治疗规律的学科。推拿学的基本理论是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学说。近年来,结合现代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来诊察疾病,重视辨证和辨病的结合。治疗范围,有伤、内、外、妇、儿、眼等科的疾病。治疗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在人体体表的经络穴位上运用手法,通过经络内联外络,气血循行流注而产生局部及全身的作用。推拿手法是推拿治病的手段,掌握手法需要经过锻炼。我国推拿手法,比较丰富,技巧性强,有基本手法、复合手法及复式操作法。某些手法的应用要结合一定的工具,如棒击法使用桑枝棒,按揉法采用不入皮内的针具鍉针、圆针。推拿手法还可与药物共用,称为“膏摩”,即把各种性能的药物制成膏,在手法操作时涂上膏,使手法和药物的功效相得益彰。推拿练功,是增强专业工作者的身体素质和手法功力的锻炼方法。目前,采用的推拿练功方法,主要有“易筋经”与“少林内功”。推拿练功的某些方法,尚可适合病人锻炼,有利于防治疾病。推拿临床所应用的穴位,除了十四经穴位和经外奇穴外,尚有推拿特定穴位(或穴区)。穴位的发现和发展,是和推拿、针灸等治疗方法密切相关的。由于推拿手法,不仅用按法、点法作用于一个点,而且用推法等手法作用于一条线,用摩法等手法作用于一个面。因此,专用于推拿手法操作的推拿特定穴位,有的是点,有的是线和面,有的是位于骨节高突处。如三关、六腑是线状穴位,五经(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板门等穴是平面状穴位,耳后高骨等是位于骨突处的穴位。除经脉穴位之外,推拿也注重对皮部、经筋的应用。 中医推拿历史悠久。在远古时期,就有推拿医疗的活动。古人遇到损伤而发生疼痛时,本能地用手去抚摩痛处,感到疼痛减轻或消失,经过长期实践后,认识了抚摩的作用,成为自觉的医疗活动,以后逐步形成了推拿学科。在我国二千多年前,就有推拿医疗活动的记载。《周礼注疏》一书中说:“扁鹊治虢太子暴疾尸厥之病,使子明炊汤,子仪脉神,子术按摩”,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运用针灸、推拿成功地抢救了尸厥病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还记载了汉代淳于意以寒水推头治疗头痛、身热、烦懑等症。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导引图》描绘44种导引姿式,其中有捶背、抚胸、按腰等动作,并注明了各种动作所防治的疾病。秦汉时期的医学名著《内经》中述有推拿的治疗范围及推拿工具。我国第一部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 (已佚)也成书于秦汉。东汉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了膏摩的治疗方法。晋代《抱朴子·内篇》记载我国有 《按摩经导引经十卷》一书(已佚)。隋代,有专门从事推拿医疗的按摩博士。唐代,设立了按摩专科,有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的等级,并开展有组织的教学活动。隋唐时期,盛行自我推拿(导引)和膏摩,如《诸病源候论》一书每卷末都附有养生方导引法。宋、金、元时期,推拿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如宋代名医庞安时运用推拿方法催产。金元四大家之一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一书中说:“……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提出推拿解表发汗的作用。宋代的《圣济总录》分析了单独手法操作的作用,其中说: “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药,曰按曰摩,适所用也。……世之论按摩,不知析而治之,乃合导引而解之。夫不知析而治之,固已疏矣,又合以导引,益见其不思也。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壅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慓悍者有所归宿。”明代的太医院把推拿列为十三科之一,小儿推拿更有发展,其专著有《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书。清代,推拿在民间广泛流传,发展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推拿治疗方法。现存不少推拿专著如《小儿推拿广意》、《幼科推拿秘书》、《保赤推拿法》等,也都是这个时期的著作。新中国成立后,推拿有了较快的发展,不仅很多医疗机构设置了推拿科,而且开办了推拿专科医疗机构,有了培养推拿专业人才的医学院校,编著了专业教材《中医推拿学》、《推拿学》,推拿专业队伍不断扩大,国内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频繁。1979年7月,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性的推拿学术经验交流会,有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及部队的一百零八位推拿工作者出席了会议,初步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推拿学术的成就。推拿的常见适应证颈、肩、腰、腿痛的疗效,不仅已经得到医学界的肯定,并且,也探索了推拿的治疗原理,使推拿治疗的目的性与预后更为明确。当前在中小学校中推广的眼保健操,是自我推拿防治近视眼方法的发展。以前曾认为推拿禁忌证的冠心病心绞痛,经过推拿医务工作者的临床摸索,已取得了效果。在推拿止痛的基础上,曾应用推拿作拔牙、扁桃体摘除、甲状腺切除和胃切除等手术的尝试,初步显示推拿麻醉临床应用的可能性。目前,在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多、药物毒副反应难以克服的情况下,作为物理疗法的推拿,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推拿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推拿研究,不仅要求揭示推拿后器官的生理、病理变化,而且要求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得到开展。 中医推拿学已形成许多学术思想、操作手法、治疗范围不同的治疗方法。“小儿推拿”是以小儿疾病为治疗范围,并有独特的诊察手段、穴位及操作方法。“正骨推拿”是以骨伤疾病为治疗范围。“运动按摩”是以体育运动员为对象,帮助调整竞技状态,消除疲劳。“指压推拿”是以按、压、点、掐为主要手法治疗疾病,其中以背部脊柱穴位作为治疗部位的指压推拿,称“点脊法”;以胸部穴位作为治疗部位的指压推拿,称“胸部指压疗法”。“保健推拿”是以强身、保健、治病为目的。“一指禅推拿”是以一指禅推法为临床操作的主要手法,循经络、推穴位治疗疾病。“法推拿”是以法为临床操作的主要手法,并结合现代解剖生理学诊治疾病。“内功推拿”以擦法为临床操作的主要手法,有成套的操作常规,并结合少林内功锻炼防治疾病。此外,尚有几种称为“经穴按摩”的推拿治疗方法。其一,是有一套治疗内、外、伤科病症的基础手法,并根据不同的治疗范围变化手法,如进行阴阳辨证施术的“古代按摩八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的“整形八法”; 治疗骨伤后遗症的“运动八法”;治疗脱位的“治脱臼八法”;治疗肌筋伤痛的“治筋八法”等。另一种是以点穴为主的治疗方法,所应用的穴位除十四经穴外,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55个经验穴,对头痛、项强、面神经麻痹、胸胁迸伤、四肢关节软组织损伤等症有较好的效果。 ☚ 推拿学 小儿推拿 ☛ 00020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