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推拿手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推拿手法

在推拿防治疾病过程中所施行的各种技巧动作。它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操作方法来刺激人体的经络穴位。其中有的以按捏为主,如按法、压法、点法、拿法、捏法等;有的以摩擦为主,如平推法、擦法、摩法、搓法、揉法等;有的以振动肢体为主,如拍法、抖法等;有的以活动肢体关节为主,如摇法、扳法、引伸法等。共约有100余种。根据情况,可选择或综合应用。

推拿手法

在推拿防治疾病过程中用手或肢体其他部分,按各种特定的技巧动作,在体表操作的方法,它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操作方法来刺激人体的经络穴位。推拿手法的种类很多,手法名称亦不统一,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推拿手法可归类为摆动类手法,如一指禅推法、滚法等;摩擦类手法,如推法、摩法等;振动类手法,如抖法、振法等;按压类手法,如按法、拿法等;叩击类手法,如拍法、击法等;运动关节类手法,如背法、扳法等六类手法。

推拿手法tuīnáshǒufǎ

泛指用于防治疾病的各种按摩动作和手法。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操作方法来刺激人体的经络穴位。其中有的以按捏为主, 如按法、压法、点法、拿法等; 有的以摩擦为主, 如平推法、擦法、摩法、搓法等; 有的以振动肢体为主, 如拍法、抖法等; 有的以活动肢体关节为主, 如摇法、扳法、引伸法等。总共约有一百余种手法, 随其各自的功能主治, 可选择一种或几种, 综合应用于各科疾病的防治。

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是操作者用手或肢体其他部分刺激治疗部位和活动肢体的规范化的技巧动作。由于刺激方式、强度、时间的不同和活动肢体方式的不同,形成了许多动作和操作方法不同的基本手法。除了基本手法外,尚有以两个以上基本手法结合起来的复合手法,如按揉法、推摩法等;以一连串动作组合起来操作,并冠以特定名称的复式操作法,如“打马过天河”、“黄蜂入洞”等。推拿手法刺激于机体的不同部位,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滑利关节、调节脏腑功能等作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说:“因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推拿手法技术的基本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治疗作用。“持久”,是要求手法操作能持续一定的时间;“有力”,是要求手法必须具有一定的力量,这种力量应该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和治疗部位的不同而增减;“均匀”,是要求手法动作有节奏性,压力不能时轻时重;“柔和”,是要求手法动作稳妥,不能生硬粗暴。推拿基本手法,根据动作形态和治疗作用,分为六类。有按压类、摆动类、摩擦类、捏拿类、捶振类、活动关节类等手法。
按压类手法 按压类手法是以按压的方式作用于机体的一类手法。根据治疗需要的不同,按压的力有强有弱,按压的面积有大有小,按压的时间有长有短。按压类手法能应用于全身各个部位。尤为适用于需接触面较小、压力较强的治疗部位。这类手法有按法、压法、揉法、点法、掐法、拨法、押法、掩法、扪法、抄法、踩蹻法等。其中,按法、揉法、点法、压法、掐法、踩桥法刺激较强;押法、掩法、扪法、抄法、拨法刺激较弱。
按法 又称“抑法”(《肘后备急方》)、“戳法”,术者用指或掌放置在体表上,逐渐用力下压(详见“按法”条)。用拇指或食、中、无名指罗纹面按压体表的,称为“指按法”,其中拇指按法较为常用,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经络穴位。用掌根、鱼际或全掌按压体表的,称为“掌按法”,适用于治疗面较为广的部位。指按法的刺激比掌按法强。按法常与其他手法结合使用,如与揉法结合,称为“按揉法”。压法 术者用手掌或尺骨鹰嘴突按压体表,按压时也可在体表上逐渐滑动。尺骨鹰嘴突按压法,刺激强,多用于肌肉丰厚处,如臀部、大腿。“掌压法”,接触面较大,压力大而柔和,多用于肩背、腰部,有缓解筋脉拘急的作用。按法和压法两者动作相似,故也可统称为“按压法”。
揉法 术者用手指罗纹面及手掌贴在体表上,稍用力向下按压,带动肌肤作轻柔缓和的回旋转动 (见“揉法”条)。用掌根揉的,称为“掌揉法”。用大鱼际揉的,称为鱼际揉法。用手指揉的,称为指揉法。掌揉法,适用于腰、背、臀部及四肢。“鱼际揉法”,适用于头面及胸腹部。“指揉法”,主要适用于穴位上及压痛点上。
点法 术者用手指的指峰或关节突按压或点击体表。点法接触面较小,刺激强度大,刺激时间短,多用于穴位上及压痛点上,止痛作用好。
掐法 又称“爪法”、“切法”(《肘后备急方》),术者用指甲峰按压体表的穴位上。掐法接触面小,刺激比点法强,有以掐代针之意,多用于痛觉敏感的人中穴及肢端穴位上,有开窍醒脑作用。惊厥、昏迷常用此法。
拨法 又称“拨络法”、“弹拨法”、“抻法”,术者用手指指端按在筋腱上,适当用力作与筋腱成垂直方向的来回拨动。常用于筋脉挛急。
押法 见《诸病源候论》,术者用手指罗纹面按在体表上不动,刺激比压法轻。
掩法 见《备急千金方》,术者用手掌轻轻地遮盖在体表的一定部位上,多用于患儿的脐部。
扪法 见《保生秘要》,术者用手掌擦热后,迅速地将一手轻放在体表上。常用于脘腹部,有温中作用。寒性腹痛、腹泻可配合用本法。
抄法 术者用两手掌掌面分别放在仰卧患者的两侧肋下缘,逐渐插入腰部,两手手指罗纹面按揉腰部两侧软组织,并将腰腹部托起,轻轻地左右晃动。《肘后备急方》有抄举腹部治疗腹痛的记载,可作为治疗腹痛、腰痛的辅助手法。
踩蹻法 术者用单足或双足踩在治疗部位上作揉压或弹跳动作(弹跳时,足尖不得离开治疗部位),术者尚需借助器物控制自身的重量。本法多用于腰臀及下肢部 (图1)。其中,弹跳踩蹻法适用于腰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患。

图1 踩蹻法


摆动类手法 摆动类手法是通过腕部有节奏的摆动使压力轻重交替地持续作用于机体的一类手法。根据接触面的大小、压力的强弱及速度的快慢,可分为一指禅推法、法、缠法、滚法。
一指禅推法 术者用拇指的指端、罗纹面或桡侧偏峰接触在体表上,运用腕部的来回摆动带动拇指指间关节的屈伸,使压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上(见“一指禅推法”条)。每分钟摆动一般为120~160次。可广泛应用于全身各部。
法 术者将手部各掌指关节略为屈曲, 以掌背近小指侧部分贴于治疗部位上,然后有节奏地作腕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的协同动作,使贴于治疗部位上的掌背部分作来回滚动状(见“法">法”条)。每分钟摆动一般为120~160次。本法多用于颈项、腰背及四肢部。
缠法 动作与一指禅推法相同,但摆动速度比一指禅推法快,每分钟达200次左右。
滚法 术者手握空拳,食、中、无名、小指的近侧指间关节置于治疗部位上,腕关节作小幅度的屈伸,使接触治疗部位的指间关节来回滚动。本法适用于除颜面部外的各个部位。
摩擦类手法 摩擦类手法是以与肌肤表面摩擦的方式作用于机体的一类手法。其中,有些手法是摩擦发热,有些手法是推行气血,有些手法则是以摩擦的形式揉搓肌肤。摩擦发热的手法,主要是擦法,适用于胸腹、四肢、腰背部;推行气血的手法,有摩法、开法、合法、推法、运法、拂法、刮法,适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部;揉搓肌肤的手法,有搓法、勒法、抹法、扫散法,适用于四肢或头面等部。擦法 术者用手掌紧贴于皮肤,稍用力作来回直线摩擦,使体表局部发热(见“擦法”条)。用全掌着力擦的,称为“掌擦法”,适用于胸胁及腹部。用大鱼际着力擦的,称为“鱼际擦法”,适用于四肢部。用小鱼际着力擦的,称为“侧擦法”,适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千金要方·老子按摩法》所说的“掘法”,即是用两手拳背在脊柱两边的擦法。
摩法 术者用手掌面或手指指面置于体表上,作轻缓的盘旋摩动(见“摩法”条)。用手掌面摩动的,称为“掌摩法”;用手指指面摩动的,称为“指摩法”。摩法主要适用于胸胁及腹部。古代操作摩法时,常根据病情涂以各种性能的药膏,称为“膏摩”(见“膏摩”条)。《保生秘要》中描述的“抚法”,即是摩法。《厘正按摩要术》等小儿推拿书籍中描述的一种“运法”,是指摩法。
分法与合法 分法又称“开法”; 合法又称“和法”。前者是术者用两手拇指罗纹面或手掌,在体表上的一处分别向两边分开推动; 后者是术者用两手拇指罗纹面或手掌,在体表上分别从两边向中间合拢。分法,是疏散气血之意,合法是聚合气血之义。这些手法主要应用于小儿推拿的临床治疗。
推法 术者用手掌或手指罗纹面置于治疗部位上,向前作单方向移动(见“推法”条)。推法类似擦法。但擦法是用力来回摩擦,要求达到局部发热;推法即是轻快柔和地单向推动,操作时虽连续不断,但手返回在推出的起点时,不能在体表上摩擦,其意是推动气血行进,不要求局部发热。直线推动的,叫“直推法”、“平推法”; 回旋推动的,叫“旋推法”。有些小儿推拿书籍中所描述的“运法”,如运太阳、运八卦,即是旋推法。推法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
拂法与刮法 都是术者用手指罗纹面掠擦治疗部位。轻快地掠擦的,叫“拂法”,较重地掠擦的,叫“刮法”。刮法,尚可用光滑竹片边缘掠擦治疗部位。拂法与刮法,主要适用于四肢部。
搓法 术者用两手掌面挟住肢体,轻轻地作快速来回搓揉。适用于四肢及胁肋部。
勒法 又称“捋法”、“理法”、 “𢲸法”,术者用食指、中指略屈曲挟住手指或足趾的根部,迅速地滑出指(趾)端。抹法 术者用拇指罗纹面或手掌面紧贴于体表上,略用力,缓慢地作上下、左右往返移动。多用于头部、颈项及胸腹部。
扫散法 术者用拇指桡侧面及其余四指指端,同时贴于头颞部,稍用力向耳后作快速来回抹动(图2)。常用于头痛、头胀、高血压等疾患。

图2 扫散法


捏拿类手法 捏拿类手法是以挤压提捏肌肤的方式作用于机体的一类手法。这类手法有拿法、捏法、挤法、拧法、扭法、提法、挪法、扯法、弹法、抓法、捻法等。捏拿类手法是刺激较强的手法。
拿法 术者用拇指和食、中指的罗纹面,或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的罗纹面,紧挟治疗部位的肌肤提起 (见“拿法”条)。适用于肩背及四肢部。捏法、挤法、拧法、扭法、扯法、提法及挪法都是与拿法动作相似的手法。“捏法”是用拇指与食指或拇指与食、中指挤捏肌肤。“挤法”、“拧法”、“扭法”、“扯法”的动作大同小异,是用拇指末节指面和食指中节的桡侧面或食指和中指略屈曲,用其中节挟住肌肤,提起扭转。“提法”是在拿法、捏法、挤法、拧法、扭法的操作过程中,把挟住的肌肤再用力往上牵拉。“挪法”是术者把手掌摊平,置于治疗部位上,然后如握拳状将该部位的肌肤提起片刻,再放开手掌稍向前移,如此不断地向前提捏、放开进行操作。
弹法 术者用力提捏肌肤后,迅速放开,使肌肤弹回原状。适用于肌肉丰厚处。另一种操作方法是,将中指屈曲,中指甲置于拇指面成环状,然后迅速弹出,击打患处,亦称弹法。
捻法 术者用拇指的罗纹面及食指桡侧面挟住治疗部位,如捻线样作来回揉捻。多用于指趾处。
抓法 术者用五指分开,满掌拿捏治疗部位,着力点在五指之端。常用于头顶部及肌肉丰厚处。
捶振类手法 捶振类手法是以敲击的方式作用于机体,或使机体产生振动感应的一类手法。此类手法有拍法、击法、叩法、捶法、劈法、啄法、捣法、振法、抖法等。
拍法 术者以虚掌有节奏地拍打治疗部位。如术者用掌根或拳背部击打治疗部位,称为“击法”。用桑枝棒进行击打,又称“捧击法”。“叩法”和“捶法”为异名同法,是用空拳有节奏地击打治疗部位。用手掌尺侧部击打,又称“劈法”。用合拢的五指指端敲击治疗部位,称为“啄法”。用屈曲的食指或中指的近侧指间关节的背面进行叩击,称为“捣法”。这些手法适用于肩背及四肢部。
振法 又称“颤法”、“振颤法”,术者用指端或手掌置于治疗部位上,使手臂发出的振颤传递到机体。术者要使手臂产生振颤,需经过较长时间的锻炼。指端振颤法,常用于头面及胸腹。手掌振颤法主要用于胸腹。有一种振法也叫“振动法”,其操作方式是术者用一手手掌按在治疗部位上,另一手握空拳有节奏地叩击按在治疗部位上的手背,使手按局部的深层有振动感觉,常用于胸背部。抖法 术者用手握住上肢或下肢的远端,用力作上下抖动,使患者肢体的软组织产生颤动。有放松肌肉和关节的作用。
活动关节类手法 活动关节类手法是活动肢体关节的一类手法。有称此为被动运动手法。适用于功能障碍的肢体关节。这类手法有摇法、盘法、拉法、背法、扳法等。摇法 又称“运法”,术者一手固定关节的一端,一手在关节的另一端对可动关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摇动 (见“摇法”条)。应用于颈、腰及四肢关节部,盘法是活动幅度较大的摇法。有些小儿推拿书籍中描述的运法,除了本操作法外,是指指摩法及旋推法。
拉法 又称“牵法”、“牵引法”、“引伸法”、“拔法”、“拽法”,术者固定关节的一端,并用力持续地牵拉关节的另一端,使关节的间隙拉开。适用于四肢关节及颈、腰部。使用这类手法,切忌用突发性暴力。
背法 术者与患者背靠背站立,用双肘挽住患者的肘弯部,然后,弯腰、屈膝、挺臀,将患者背起,使其双脚离地,同时,术者用臀部着力颠动,以牵伸患者的脊柱腰段(图3)。背法的作用与拉法相同,使关节的间隙拉开,适用于腰部。

图3 背法


扳法 又称“搬法”,是使关节作伸屈及旋转的手法(见“扳法”条)。有扳颈法、扳腰法、扳肩关节法、扳肘法、扳腕法及搬踝法。斜扳法,也叫斜搬法,是扳腰法的一种。
推拿手法的练习主要是练习动作技巧及锻炼指、腕、臂力。在练习动作技巧时,也是锻炼指、腕、臂力。但为了加强指、腕、臂力,术者尚需练功(见附录“推拿练功”)。推拿手法的动作技巧,可先在沙袋上练习,然后再在人体上练习。沙袋练习时,备布袋一只,长约8寸,宽约5寸,内装黄沙(最好掺些碎海绵,使沙袋具有弹性),另外用一只布袋作套子。开始练习时,袋可扎得稍紧些,以后随着手法的熟练,将袋逐渐放松。各种基本手法就在沙袋上练习。手法经过沙袋上的练习,若动作技巧已比较熟练,可到人体上根据解剖部位将各种基本手法进行综合操作练习。一般分为头面及颈项部、上肢部、下肢部、肩背部、腰臀部、胸胁部、腹部几个部位练习。被操作者可分别取坐位、俯卧位、仰卧位、侧卧位,给练习者在各个部位上练习操作。
☚ 腹诊推拿法   一指禅推法 ☛

推拿手法tuī ná shǒu fǎ

manipulativetechniques of tuina; manipulative techniques of massag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