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推拿特定穴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推拿特定穴位 推拿特定穴位中医推拿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穴位,这些穴位在清朝以前的医学著作中有明确的记载,但不同于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小儿推拿,称为推拿特定穴位。推拿特定穴位与十四经穴位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正面穴位图 背面穴位图图1 风池 又名“坎上”,见《针灸大成·按摩经》。位于目上胞,即眼的上睑缘与眶上缘所围成的一个区域。本穴与气池穴为成对的穴位,可作望诊用。若风池与气池为黄色,乃是吐逆之症;假如色见黄青,则为风;如果色红,患者即为惊啼烦躁。 气池 又名“坎下”,见《针灸大成·按摩经》。位于目下胞,即眼的下睑缘与眶下缘所围成的一个区域。本穴与目上胞的风池穴为成对的穴位。 三阴 见《幼科推拿秘书》,位于右眼胞,即右眼的上睑缘与眶上缘及下睑缘与眶下缘所围成的区域,与左侧的三阳穴为一对穴位,同作望诊之用。若三阴穴与三阳穴处虚肿,则心有痰。 三阳 见《幼科推拿秘书》,位于左眼胞,即左眼的上睑缘与眶上缘及下睑缘与眶下缘所围成的区域。本穴与其他穴位同用,可以治疗因寒而引起的小儿夜啼。 耳背高骨 又名“耳后高骨”,位于耳后颞骨乳突处,见《小儿推拿广意》。常用运法、掐法和揉法,能治风热之症。“运耳背高骨”,是常用的推拿方法。《小儿推拿广意》认为,在头面部推拿时,应先推坎宫穴,次推攒竹穴,再运太阳穴,继而运耳背高骨穴。“揉耳背高骨穴”,可作为治疗早期面瘫的方法之一,应用时,须与轻擦患侧面部的方法配合使用。 太阴 见阴阳穴。 龙角 又名“文台”,位于左鬓发处,与虎角穴为一对穴位,见《幼科推拿秘书》。 虎角 又名“武台”,位于右鬓发处,与龙角穴为一对穴位,见《幼科推拿秘书》。 两额 位于太阳穴的上方,见《幼科推拿秘书》。 牙关 位于颞下颌关节处。古代常用拿法和按法,治疗口紧不开; 用揉牙关穴的方法治疗齿痛。目前临床上在本穴用摩法、揉法或一指禅推法,治疗由于翼外肌功能亢进、翼外肌痉挛和咀嚼肌群痉挛而引起的颞下颌关节紊乱。 两颐 即腮,见《幼科推拿秘书》,作为望诊之处。若两颐见赤色,乃肺家客热。 左颊右颊 位于颧骨外侧,见《幼科推拿秘书》。 食仓 位于两颐下,即腮下,见《幼科推拿秘书》。 额角 即左侧的太阳穴和右侧的太阴穴之合称,见《幼科推拿秘书》。 有些头面部的穴位,由于其位置不够明确而未被列入。推拿头面部穴位时,有时根据病情,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有两种按照次序进行的头面部推拿方法影响较大。一是清·《小儿推拿广意》(1676年),头面部的推拿次序是: 一推坎宫,二推攒竹,三运太阳,四运耳背高骨,五掐承浆,六掐两颊车,七掐两听会,八掐两太阳,九掐眉心,十掐人中。二是清·《幼科铁镜》(1695年),认为应该按照以下次序进行:开天门,分阴阳,揉太阴、太阳、掐天庭、眉心、山根、准头、人中、承浆。 上肢部穴位 上肢的推拿特定穴位最多,约占全部推拿特定穴位的半数,而其中的大部分穴位又集中于手部(图2)。在上肢穴位中,既有点状穴位,又有面状穴位和线状穴位。以五脏六腑的名称命名的手部穴位,由于各家的看法不同,因而一个穴位有好几个不同的位置,而在同一个位置上又有好几个不同的名称,很不一致,但目前公认的通用位置却比较一致。分别介绍于下: ![]() 图2 大肠 有四个不同的位置: ❶男性位于食指中段指骨的腹面,女性位于食指远端指骨的腹面,见《针灸大成·按摩经》。 ❷位于食指远端指骨的腹面,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❸位于食指近端指骨的腹面,见《小儿推拿广意》。 ❹位于食指拇侧边缘一线,也称 “大肠侧”、“大肠筋”,见《幼科推拿秘书》,此处为目前临床上的通用位置。常用推法,也用掐法、抹法、揉法。能止泻痢,退肝胆之火,主治泄泻、痢疾和腹胀等症。本穴与脾土穴相配伍,治泄泻;与三关、阴阳、八卦、四横纹和龟尾等穴相配伍,治疗赤白痢; 与脾土、八卦等穴相配伍,能消食。 小肠 有四个不同的位置: ❶男性位于食指近端指骨的腹面,女性位于食指中段指骨的腹面,见《针灸大成·按摩经》。 ❷位于中指近端指骨的腹面,见 《小儿推拿广意》。 ❸位于食指中段指骨的腹面,见《幼科铁镜》。 ❹位于小指尺侧边缘一线,见《幼科推拿秘书》。目前在临床上,以小指尺侧边缘一线作为小肠穴者居多。常用推法,治疗腹泻。《小儿推拿广意》认为,小肠与三关、脾土、大肠、三焦、八卦和总筋等穴位配伍,能治疗疳热。 胃 有两个位置: ❶位于拇指近端指骨的腹面,见《小儿推拿广意》。常用推法,能止吐、止泻。 ❷位于拇指近端指骨的桡侧边。 胆 位于拇指近端指骨的腹面,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据《小儿推拿广意》记载,本穴与三关、六腑、心经和阴阳等穴相配伍,治疗夜啼。 (手)膀胱 有二个位置: ❶位于小指中段指骨的腹面,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❷位于小指近端指骨的腹面,见《小儿推拿广意》。 胞络 又称“心胞”、“包络”,位于无名指近端指骨的腹面,见《幼科推拿秘书》。 三焦 有四个不同的位置: ❶位于总筋穴与天河水穴之间,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❷位于无名指中段指骨的腹面,见《小儿推拿广意》。 ❸位于中指中段指骨的腹面,见《幼科铁镜》。 ❹位于中指近端指骨的腹面,见《推拿仙术》。常用推法、揉法,治疗心气冷痛等症。 命门 在手部有四个不同的位置: ❶位于小指近端指骨的腹面,见《针灸大成·按摩经》。 ❷位于小指中段指骨的腹面,见《针灸大成·按摩经》及《幼科铁镜》。 ❸位于拇指远端指节的桡侧缘,见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❹位于中指近端指骨的腹面,见《万育仙书》。 掌天心 位于掌心正中,常用运法,治疗惊风及口眼歪斜等,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小天心 位于手掌根部,大陵穴的远心端五分处,见《针灸大成·按摩经》。常用掐法和揉法,治疗惊风、小便少、小便黄赤和小便不通等。 大横纹 见《针灸大成·按摩经》。《幼科推拿秘书》认为,大横纹即腕部掌侧横纹。大横纹与肾经,小横纹和六腑穴相配伍,治疗小便赤涩,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气关 位于食指中段指骨的腹面,常用揉法,能行气通窍。 𦙀门 又称“板门”、“版门”,有二个不同的位置; ❶位于手掌大鱼际处,大指节之五分,在本穴用揉法,可以治疗气促、气攻、气痛及呕胀等症。在本穴用重揉法,能促进食欲。自𦙀门穴推向横纹穴,主吐;从横纹穴推向𦙀门穴,主泻。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和《保赤推拏法》。而《幼科推拿秘书》认为,本穴属胃脘。自𦙀门穴直推到横纹穴,止吐;从横纹穴转推到𦙀门穴,止泻。 ❷位于掌面腕横纹的远心端,大鱼际与小鱼际之间。自𦙀门推向横门,再用掐法,能止泻,并可催吐。 自横门推向𦙀门,再用掐法,为泻法,能止呕吐。在本穴用揉法,也能治疗气促、气攻、气痛及呕胀等症,见《针灸大成·按摩经》。 五经纹 一手有五个穴位,分别位于手掌面的第一掌指关节处横纹及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处。常用搓法,能动脏腑之气,去风。治疗五脏六腑气不和,肚响腹胀,四肢抽掣和寒热往来等。见《针灸大成·按摩经》。 小横纹 关于本穴的位置,有二种不同的说法: ❶位于手掌,小指与第五掌骨交界处横纹,见《针灸大成·按摩经》,常用掐法和推法。本穴与肾经穴和六腑穴相配伍,可以治疗大便不通、小便赤涩和腹胀等症。 ❷一手有四个穴位,分别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的掌指关节掌侧横纹处。掐本穴,能退热除烦,治疗口唇破烂等症。 四横纹 一手有四个穴位,分别位于手掌面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的掌指关节处横纹,见 《针灸大成·按摩经》。常用推法,也用擦法、掐法和搓法,能和气血、止腹痛及退热除烦,治疗不思饮食、手足常掣、肠胃湿热、眼目翻白、喘急腹痛、口眼歪斜和嘴唇破烂等症。《厘正按摩要术》认为,四横纹分别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近端指间关节掌侧横纹处,而将掌指关节处横纹称为小横纹。 一扇门 位于手背第三掌骨小头的桡侧,常用掐法、揉法,能退热发汗。用手指按揉本穴,对于某些失枕患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二扇门 关于本穴的位置,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❶位于手背第三掌骨小头的尺侧,见《针灸大成·按摩经》。 ❷一手有二个穴位,位于手背第三掌骨小头的两旁,见《厘正按摩要术》等著作。 ❸位于手背第四掌骨小头与第五掌骨小头之间,见《幼科推拿秘书》。常用揉法、掐法,能发汗退热。壮热汗多者,用揉法。本穴也可治疗急惊、口眼歪斜等症。 二人上马 对于本穴有二种不同的说法: ❶位于手背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常用掐法,能补肾、清神、顺气,见《针灸大成·按摩经》。 ❷二人上马穴又名 “上马穴”,“二人”是指医者用以操作的大指及食指,“上马”是指医者分别用大指和食指以按法作用于二个穴位所形成的姿势,这二个穴位分别位于手掌面第五掌指关节处横纹和第五掌骨底处。如果用掐法,可以起到清补肾水的作用,治疗小肠诸气等症,见《幼科推拿秘书》。 外劳宫 又称“外劳”,见《针灸大成·按摩经》。位于手背,正对掌心劳宫穴处,常用掐法、拿法和揉法,能和解脏腑寒风热气,治疗头痛、腹胀、腹痛、泄泻、惊风及潮热等症。 五指节 见《针灸大成·按摩经》,一手有五个穴位,分别位于第一掌指关节背面及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近端指间关节背面横纹处。常用掐法、揉法、捻法,能祛风化痰、苏醒人事,通关膈闭塞。依次在五指节用揉法,其功效相当于祛风的中药苍术,见《幼科铁镜》。 甘载 位于第一掌骨背面,用掐法,能拯危症,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靠山 位于第一掌骨底的背侧,常用掐法,治疗疟疾和痰壅等病症,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广意》认为,靠山穴即合谷穴。 外八卦 位于手掌背面,与内八卦相对,常用运法,见《针灸大成·按摩经》。运外八卦,能通周身气血,开脏腑秘结。《小儿推拿广意》认为本穴性凉。 精宁 关于本穴,有三种说法: ❶男性位于左腕背横纹的桡侧端,女性位于右腕背横纹的尺侧端,见《针灸大成·按摩经》。用掐法,能治疗气吼痰喘、干呕痞积及小肠诸风。 ❷位于手背第二掌指关节处。用掐法,能治风哮,消痰食痞积,见 《小儿推拿广意》。 ❸位于手背外劳宫穴的尺侧。揉掐此穴,可治疗气吼、干呕、痞积及噎逆,见《秘传推拿妙诀》。目前,精宁穴与精灵穴已互相混淆。 精灵 关于本穴,有几种说法: ❶位于手背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距掌指关节半寸处,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用掐法,治疗痰壅、气喘、气攻和口歪等症。 ❷位于胁部,见《小儿推拿广意》。用掐法,治疗气喘及口眼歪斜等症。 ❸位于掌面腕部尺侧端,见 《幼科铁镜》。 ❹位于外劳宫穴的尺侧,见《幼科推拿秘书》。 威灵 关于本穴,有几种说法; ❶男性位于左腕背横纹的尺侧端,女性位于右腕背横纹的桡侧端。一般用掐法,在治疗急惊暴死的患者时,如果医者掐之,患者发出声音者可治,若掐之无声者难治,见《针灸大成·按摩经》。 ❷位于手背,第二掌骨基底部的桡侧,见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❸位于外劳宫穴的桡侧,见 《秘传推拿妙诀》。 ❹位于掌面腕部桡侧端,见《幼科铁镜》。目前威灵穴已与威宁穴相混淆。 威宁 位于手背第四掌指关节处,见《小儿推拿广意》。用掐法和揉法,急惊卒死者用之。 虎口 ❶即合谷穴,见 《甲乙经》。 ❷位于大指与食指交叉处,见《幼科推拿秘书》。用揉法,自八卦穴之乾宫,经过坎宫、艮宫至虎口穴,能去食积。 皮罢 又名“肝记”,位于大指端。用拿法,能清神;用掐法,治吼喘;对于昏迷不醒者,也在本穴用掐法,可能使之苏醒,见《厘正按摩要术》及《秘传推拿妙诀》。 母腮 位于大指甲后一分处,用掐法,止吐血,见《小儿推拿广意》。 左端正 位于中指远端指骨的桡侧边,用掐法,能止泄泻,也治斜视,见《小儿推拿广意》。 右端正 位于中指远端指骨的尺侧边,见《小儿推拿广意》。用掐法,能止吐,也治斜视。用捏法,治疗鼻出血。水底 位于小指及第五掌骨的尺侧边,见《幼科推拿秘书》。 老龙 有几个位置: ❶位于中指端,见《幼科铁镜》。 ❷位于中指背面,指甲床的近心端,见《保赤推拏法》。 ❸位于无名指端,见《厘正按摩要术》。用掐法,治疗惊风。十王 两手十指十个穴位的总称,有二个不同的位置: ❶每一个手指有一个穴位,位于手指的指尖。 ❷每一个手指有一个穴位,位于手指甲的侧面。用掐法,能退热,见《厘正按摩要术》。 一窝风 位于腕背横纹正中,见《针灸大成·按摩经》。用掐法,治疗腹痛、头痛和急慢惊风,并能发汗去风热。治疗腹痛时,本穴与肚角穴相配伍。本穴与四横纹穴和脐相配伍时,可以治疗寒疝痛啼。 鱼脊 位于腕部掌面的桡侧端,腕部阳池穴之旁,见《幼科推拿秘书》。 浮心 位于腕部掌侧大横纹的桡侧边,见《幼科推拿秘书》。 横门 有点状穴位和线状穴位之分。 ❶点状穴位: 位于掌侧腕横纹中点的近心端,见《针灸大成·按摩经》。 ❷线状穴位:即掌侧腕横纹,见《保赤推拏法》。自横门穴推向𦙀门穴,止呕吐;自𦙀门穴推向横门穴, 止泻。 自横门穴刮到中指尖,并掐之,催吐。掐横门穴,治疗喉中痰响。《幼科推拿秘书》将掌侧腕横纹称之为横纹穴,并认为自横纹穴直推至𦙀门穴,止泻;而自𦙀门穴推至横纹穴, 则止吐。 螺蛳 一手有二穴,位于腕部两侧骨突起处,即尺骨和桡骨茎突处。以两手摄螺蛳上皮,称为猿猴摘果,可消食。见《针灸大成 ·按摩经》。 交骨 一手有二穴,位于腕部桡侧缘与尺侧缘,腕部阴池穴和阳池穴的两旁。用拿法、按法,治急慢惊风。见《厘正按摩要术》。 (腕)阳池 位于腕背横纹正中,见 《针灸大成·按摩经》。用掐法、揉法,能清补肾水,止头痛,发汗。本穴的位置与手少阳三焦经的阳池穴相近,但作用不同。 (臂)阳池 位于前臂伸侧,离掌根三寸处,见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常用掐法、揉法,治疗风痰、头痛及二便闭塞或小便赤黄。 𦙒肘 也名“斗肘”,位于肘部尺骨鹰嘴处,见 《针灸大成·按摩经》。常用揉法、掐法和摇法,能顺气生血。 走马 位于上臂掌侧中段,见 《小儿推拿广意》。以大指按之,能发汗。 琵琶 位于锁骨外端,用按法,能壮热清神,见《小儿推拿广意》。 洪池 ❶位于前臂近心端,能清热,见《幼科铁镜》。 ❷手阳明大肠经曲池穴的别称,见《幼科推拿秘书》。 《小儿推拿广意》认为,推拿上肢穴位,可以根据病情按照下列次序进行: ❶推指三关穴。 ❷推手指的五经穴。 ❸揉五指尖。 ❹运掌心八卦穴。 ❺在腕部阴阳穴用分法。 ❻视患者是寒症还是热症而用不同的方法推三关穴和六腑穴。 ❼视患者是寒症还是热症而选用黄蜂入洞、苍龙摆尾、二龙戏珠、赤凤摇头、猿猴摘果、凤凰展翅、飞经走气、按弦搓摩、水里捞明月,打马过天河等十大手法。 ❽运𦙒肘。 胸腹部穴位 心演 约位于胸骨剑突处,一般用推法,与其它穴位相配伍,能治疗慢惊风,见《针灸大成·按摩经》。 奶旁 又名“乳旁”、“嬭旁”,位于两乳外侧,见《小儿推拿广意》。常用拿法、按法,能止咳、止吐、祛风。虚里 位于左乳下三寸,见《厘正按摩要术》。 肚角 见《小儿推拿广意》。位于脐下两旁,能止泻、止腹痛,常用拿法、掐法和按法。本穴与一窝风穴相配伍,能治疗腹痛;与小横纹穴相配伍,可治疗便秘;与三关、心经、肾水、左端正、大肠、外劳宫、阴阳、八卦、脐和龟尾等穴相配伍,治疗泄泻。对于某些腹部胀满不舒的患者,在两肚角穴用拿法,有一定的效果。 阑门 位于腹正中线,脐上1寸5分处,有通上下之气的作用。 肾囊 即阴囊,见《幼科推拿秘书》。 项背部穴位 桥弓 线状穴位,位于颞骨乳突下前方至锁骨上窝缺盆穴一线。用拇指自上而下作推法,有平肝熄风、清脑明目、宁心安神及益气和血等作用。 天柱 见《幼科推拿秘书》。位于项部正中线,自枕骨大孔下方至第七颈椎棘突一线。一般用推法,治疗发热等症。 七节骨 有二个位置: ❶位于背部正中线,约第七胸椎处,见《幼科推拿秘书》。自龟尾向上擦至七节骨穴,为补法,能治疗水泻及伤寒后骨节痛等症。自七节骨穴往下擦至龟尾穴为泄法。在治疗痢疾时,应该先用泄法,而后再用补法,即先从七节骨穴向下擦至龟尾穴,再自龟尾穴向上擦至七节骨穴。 ❷又名七节,位于命门至尾骨端一线。自龟尾穴推向命门穴,称为推上七节,能治疗泄泻;自命门穴推向龟尾穴称为推下七节,可以治疗便秘。 龟尾 见《针灸大成·按摩经》。位于尾骨端,又名“尾闾”、“闾尾”。常用掐法、揉法、擦法和推法,能治疗腹痛、腹胀、泄泻和痢疾等病症。 (腰)膀胱 位于左腰部,见于《幼科推拿秘书》。 下肢部穴位 百虫 见《小儿推拿广意》。位于大腿前方,用拿法、按法,能止惊、止搐,治疗惊风等症。 前承山 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位于小腿前方,与足太阳膀胱经之承山穴相对处。用掐法、揉法,治疗急惊。 外鬼眼 见《幼科推拿秘书》。本穴又名“外膝眼”,即足阳明胃经之犊鼻穴,位于髌骨下方外侧凹陷处。用掐法,能治疗惊风。 内鬼眼 见《厘正按摩要术》。位于髌骨下方内侧凹陷处,即“内膝眼”。一般用掐法,可治疗惊风。鬼胀 位于小腿肚旁,见《幼科推拿秘书》。 鱼肚 ❶据《小儿推拿广意》之图所示,本穴位于小腿内侧面,约当内踝与膝联线的中点处。常用拿法,能醒神、止泻。 ❷《幼科推拿秘书》认为,鱼肚穴即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在此穴用拿法,能使小儿入睡;先在本穴用掐法,然后即用揉法,能治疗喘症。 中臁 ❶据《幼科铁镜》之图所示,本穴位于髌骨上缘至解溪穴联线中点的上方,用拿法、掐法和揉法,能治疗急惊。 ❷《保赤推拏法》认为中臁穴是前承山穴的别称,小儿惊风往后跌时在此穴久掐,能取得效果。 (腿)膀胱 位于大腿前方的内侧,百虫穴的上方,有利尿作用,见《小儿推拿广意》。 大冲 位于足部,见《小儿推拿广意》。用掐法,能治危急之症。《幼科铁镜》认为,大冲穴即大敦穴。《厘正按摩要术》则认为,大冲穴即太冲穴。 此外,尚有五经、八卦、阴阳、六筋、三关、六腑、天河水等穴,另有专条。 ☚ 推拿与穴位 天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