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唐太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唐太宗599—649

唐太宗

即李世民。唐代皇帝。李渊次子。公元626—649年在位。隋末李渊为太原留守,他年十八,劝李渊起兵反隋,拜右领军大都督,领右三军,封敦煌郡公。唐军进兵长安,路途艰难,李渊与裴寂欲西还太原,他竭力劝止;临战,又赖他挥军力战。李渊称帝时,拜尚书令,进封秦王。武德元年(618年),以少击众,破薛仁果十余万众,平陇西,以功加凉州总管。武德二年,刘武周攻并州,裴寂被击败,并州总管齐王元吉逃归长安。他率军出征,于次年大败刘武周军,收复并州。武德四年,在河南击败王世充、窦建德。五年,镇压刘黑闼起义军,平定河北。九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皇太子建成、弟齐王元吉,得为太子。同年即皇帝位。贞观四年(630年)派大将李靖等击败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被西北各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贞观九年,李靖、侯君集等击溃吐谷浑,擒其王慕容伏允。贞观十五年以文成公主下嫁吐蕃王松赞干布,发展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贞观十九年亲征高丽,虽然取得击败高丽十五万兵的胜利,终于没有攻下安市城。
他是个有作为的君主。善于倾听臣下意见,很赞成魏徵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很会用人,屈突通、尉迟敬德原来都是仇敌,后来变成了他的心腹;马周、刘洎都起自寒微,得到重用。贞观十二年修成《氏族志》,改变了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造成以唐宗室和功臣为主体的新士族集团。经济上推行均田法和租庸调法,发展了农业生产,较合理地调整了赋税制度。在对外关系上,他虽然不断用兵,但实行民族间平等的政策,同等看待汉人和各少数民族。又能总结历史的教训,常以“亡隋为戒”,很看重人民的作用,认为民众好比水,人君好比船,水能载船,也能覆船。他统治的二十三年间,唐帝国开始繁荣强大,社会经济有所恢复,文治武功盛况空前,史称“贞观之治”。在位后期,骄奢之心逐渐滋长,征高丽,建宫室,赋税加重,国内矛盾有所加深。但又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功过,曾列举本身的过失诰戒唐高宗,承认自己功大过小,也做过不少烦劳民众的事。唐帝国的统治因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遂能日益巩固。其墓田昭陵,在陕西礼泉梁城东北九嵕山上。

唐太宗【同义】总目录


唐太宗天可汗髭龙

唐太宗táng tài zōng

〖名词〗
唐代皇帝李世民,庙号太宗。公元626年—649年在位(2)。《纵囚论》:方唐太宗之六年。——当唐太宗继位后的第六年。《深虑论》: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唐太宗听说姓武的杀死他的子孙。

唐太宗599—649

即李世民。唐代皇帝,公元626—649年在位。隋末,随父起兵太原,领右军攻克长安。唐武德元年(618)为尚书令,封秦王。长年率兵征战,削平割据势力,又开文学馆延揽贤才。九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即帝位,改元贞观。在位期间,以亡隋为戒,虚怀纳谏,任人唯贤,并省州县,精简官员,注重吏治,使社会安定,经济复苏。贞观年间用人政策的重要变革,是沿袭并健全了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度,扩大了庶族士子参政做官的机会。盛开科举,常设考试科目为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六科。考试日期也在起于当年冬十一月、终于次年春的隋制基础上,改以“四时注拟”,收到“选集无限,随到补职”的效果。为了便于关东选人就近在东都洛阳考试,又设置了“东选”,成为常制。科举制度的完备,既为真才实学之士铺垫了进身之阶,又使选人、用人大权归于中央,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中期以后,日渐骄矜自负,疏忌直臣。晚年自言其过以告太子。

唐太宗599—649

唐朝第二代皇帝。626至649年在位。名世民,李渊次子。隋未与李渊起兵太原,进军关中,攻克长安。唐初被封为秦王,担任尚书令之职。曾多次率兵出征,镇压以窦建德为首的农民武装,消灭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统一立下赫赫功勋。武德九年(626)六月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太子地位。八月,当上皇帝。次年改元贞观,开始著名的“贞观之治”,直到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病死。在位期间以亡隋为戒,举贤任能,兼听纳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完善和发展了均田制、府兵制、科举制和政事堂制度,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边疆得到巩固,民族关系大大加强,阶级矛盾趋于缓和,社会颇为安定,使唐王朝很快步入发展的轨道。虽然晚年好大喜功,转俭为侈,赋役苛重,但仍不失为一位有远见、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唐太宗

唐太宗

见“李世民”。

☚ 李世民   明解 ☛
唐太宗

唐太宗

见“李世民”。

☚ 李世民   明解 ☛
唐太宗

唐太宗599—649

即李世民,高祖次子,母太穆皇后窦氏,与建成、玄霸、元吉皆同母所生。公元617年,随父起兵,征战四方,成统一之业。李渊称帝后,位尚书令,封秦王。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其兄太子建成,其弟齐王元吉。高祖大惊,乃以其为太子,旋即被迫退位。李世民继帝位,次年改元贞观。贞观年间,改革官僚机构,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和府兵制,发展了科举制,修订了 《唐律》,修《氏族志》,打击了旧门阀。击败东突厥,被铁勒、回纥等部首领尊为天河汗。削平高昌,打通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他重用的大臣,如房玄龄,魏征、温彦博、王珪,皆一时俊杰。唐太宗注意纳谏,魏征、王珪、刘洎、马周等人,敢于直言极谏。因此出现了为史家称誉的 “贞观之治”。晚年渐改旧风,连年对外用兵,营造宫室,赋役日重,纳谏也大不如前 贞观二十三年 (649) 五月卒,年五十三,谥曰文,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文德皇后长孙氏、贤妃徐氏陪葬昭陵。子十四,女二十二。

☚ 唐高祖   唐高宗 ☛

唐太宗599—649

即“李世民”。唐朝皇帝(626—649)。李渊次子。劝父反隋。李渊称帝时,任尚书令,封秦王。曾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起义,灭薛仁杲、王世充、梁师都等割据势力。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得为太子,旋继帝位。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和府兵制。加强法治,制定典章制度,重视官吏的选举与考核。修订《氏族志》,规定凭官爵高低定等级,完善科举制度,给庶族地主以更多的进身出路。他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宽刑省赋,发展生产。统治期间,有“贞观之治”美誉。贞观四年(630年)击败东突厥,发展西域交通,促进中西贸易及文化交流,后被铁勒等各族统治者尊为“天可汗”。曾以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促进其经济文化发展,加强汉藏友好。晚年连年用兵,加重赋役,阶级矛盾有所加深。参见“法学”、“政治学”中的“李世民”。


唐太宗

即李世民。中国唐代地主阶级政治家。在治国之道上,有其独特贡献。主张恤刑慎罚,刑罚宽严。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统治者应节己顺民,减免赋役。以为国家败亡源于君主“偏信”,应广开言路,求谏纳谏。重视人才的重要性,认为用人应“才行俱兼”,同时严格赏罚制度。重视民众的作用,认为民众好比水,人君好比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参见“历史”中的“唐太宗”。

唐太宗599-649táng tài zōng

《本草纲目》历史诸家本草(5)。人名。即李世民。唐代皇帝。李渊次子。公元626—649年在位。隋末劝其父起兵反隋,李渊称帝时,封为秦王,任尚书令。曾镇压过农民起义。后发动玄武门之变,得为太子,续帝位。在位时,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度,并加强对地方官吏的考核。又修《氏族志》,发展科举制度。当时社会经济有所发展,被旧史家誉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

唐太宗599—649

即李世民,唐高祖李渊次子。隋末助其父太原起兵,曾任尚书令,封秦王。先后统兵镇压窦建德,辅公祐、刘黑闼等农民起义军,削平薛仁杲、王世充、梁师都等割据势力。在建唐过程中立功最多,为其兄太子李建成、四弟元吉所忌。武德九年(626)发动“玄武门之变”,袭杀建成与元吉,取得太子地位,旋继高祖为帝,次年改元贞观。在位期间,虚心纳谏,汲取隋亡的教训,与民休养生息,减轻赋税徭役; 他知人善任,在用人方面基本上打破了门第,地域和恩怨的界限; 重视吏治,加强对官吏的考核,发展科举制度以选拔人才,继续完善、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及府兵制; 大力兴修水利,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贞观四年(630),在击败东突厥之后,注意扩大国内各民族间的联系,被铁勒、回纥等族统治者尊为“天可汗”。贞观十四年(640),削平高昌割据政权,置西州,又置安西都护府,统领龟兹、碎叶、于阗、疏勒等安西四镇,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理。在他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史称“贞观之治”。晚年,对外连年用兵,对内大兴土木,营建宫室,赋役日益苛重,阶级矛盾有所发展。贞观二十三年(649) 病死。

☚ 玄武门之变   魏徵 ☛

唐太宗

见“贞观之治”。

唐太宗Tang Taizong

Taizong Emperor of the Tang Dynasty (Li Shimin)

唐太宗599—649

即李世民,唐代皇帝,李渊次子。公元626年至649年在位。大业十三年(617)劝其父起兵。武德元年(618)渊称帝后任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率兵消灭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势力,于安定全国功绩卓著,加号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九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立为皇太子。同年即帝位。在位期间以亡隋为借鉴,长于纳谏,选贤任能。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完善律令格式,对社会稳定,经济恢复起了重要作用,史家誉为“贞观之治”。贞观四年(630)击败东突厥,被铁勒、回纥等族奉为天可汗。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其后连年用兵,营建宫室。二十三年卒,年五十三。谥曰文。

唐太宗

见 李世民

唐太宗598或599—649

即李世民。李渊的次子。唐朝皇帝。627—649年在位。大业十三年(617)积极支持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唐建,受封为秦王。在唐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战功甚多。先后统兵消灭薛仁果、刘武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农民起义。并和太子李建成展开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建成、元吉,逼李渊退位, 自己称帝。次年,改元贞观。在位期间,慑于隋末农民起义的威力,以“亡隋为戒”,居安思危,虚怀纳谏,任贤用良,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注重发展生产。加强对地方官吏的考核,改善吏治,修订《氏族志》,发展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门阀势力。经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的改革,终于促成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局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贞观四年,击败东突厥,解除了北方的威胁。九年,平定吐谷浑。十四年,击灭高昌,打通西域门户。十五年,送文成公主和亲于吐蕃的松赞干布,发展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对少数民族执行较为开明的政策,被尊为“天可汗”。晚年,生活日趋奢侈,营建日广,赋役加重,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加重了阶级矛盾。死后葬于昭陵,庙号太宗。 (参考图273、274、304)

唐太宗

(隋·開皇十七年——唐·貞觀二十三年 597~649)大唐第二代天子。名世民。高祖次子。隋末天下大亂,勸高祖舉兵,征服西方,成統一之業。封秦王。及即位,銳意圖治,賢相有房玄齡、杜如晦,諫臣有魏徵、王珪,名將有李勣、李靖。去奢輕賦,寬刑整武,海内升平,威及域外,呈“貞觀之治”,為華夏歷代帝王第一人。在位二十三年崩。謚曰文,廟號太宗。帝博學,通諸藝,尤精書法,其書允推古今君主之冠。唐張懷瓘《書斷》曰:“太宗書受之于史陵。工隸書,飛白,行草得 ‘二王’ (王羲之、王獻之) 法,尤善臨古帖,殆于逼真。”明陶宗儀《書史會要》曰: “太宗復善飛白,筆力遒勁,尤為一時之絶。”明王世貞《藝苑卮言》曰:“文皇(太宗)以天下之力募法書,以取天下之才習書學,而


唐太宗·屏風書(局部)


唐太宗書 (局部)


不能脱人主面目。”明《張丑管見》曰: “文皇書法,遠接右軍 (王羲之)。晚來手敕,清遠絶倫。”酷愛王羲之書,搜集王氏墨迹不遺餘力,喜獲 <蘭亭叙> 見 (→見【蘭亭記】)。書有 <晉祠銘>、<屏風書>、<温泉銘>。傳稱作有<三五日帖>、<兩度帖>等二十三帖,刻入 《閣帖》,但或稱其中大半係子高宗 (李治) 所書。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3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