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和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和戎戎(róng):古代对西部民族的统称。与戎族友善。泛指汉族与少数民族友好相处。春秋时,西部山戎族无终国的国君嘉父派大夫孟乐来到晋国,向晋悼公进献了许多虎豹之皮请求交好。晋悼公最初主张攻打无终国,大夫魏绛列举和戎的五大好处,终于说服悼公答应同无终国订立盟约,建立了友好关系。(见《左传·襄公四年》) 和戎中国古代内地政权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之一。初见于春秋。晋悼公四年(前569)山戎(《逸周书》称为“代狄”)无终部酋长嘉父遣孟乐至晋,请晋悼公实行“和戎”政策,晋臣魏绛以“和戎五利”劝悼公实行之,以货换取戎、狄的土地,争取戎、狄的支持,以便同楚国争霸。“和戎”政策实行“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此后,历代王朝把同北方少数民族的和平妥协亦称之为“和戎”。 和戎中国古代内地政权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的和平政策。初见于春秋。春秋时期,晋、秦、齐、楚等大国互相争霸,并不断与北方戎、狄等民族发生激烈冲突,矛盾纵横交错,相互制约。晋悼公四年(前569),山戎(《逸周书》称为代戎)无终部酋长嘉父遣孟乐至晋国,请晋悼公实行“和戎”政策。晋臣魏绛以“和戎五利”劝悼公实行之,即停止对戎狄的军事进攻和掠夺,代之以和平的以货易土的方法兼并戎狄的土地;争取戎狄的支持,利用戎狄的人力物力进行争霸战争。悼公答应了嘉父的要求,推行“和戎”政策,“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和戎政策实行的结果,使晋国重新取得了在华夏国家中的霸权,而白狄诸部由于出让了土地,从晋西向华北地区迁徙。此后,历代王朝把它同北方少数民族的和平妥协亦称之为“和戎”,如南宋与金的妥协等。 和戎郡名。“戎”系“成”之误。详见“和成” 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