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行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行台 行台东汉以后,中央政务由三公改归尚书,习惯即称为“台”或“中台”。魏晋以后,在外设立类似尚书台 (省) 的机构以代表中央,即称行台。多由军事原因临时设置。如魏末司马昭讨诸葛诞即置行台以从。北魏称为尚书大行台,别置官属。北齐行台兼统民事,其官有令、仆及尚书丞郎,均随时权置。隋称为行台省,也置令、仆、主事,考功、礼部等十余司侍郎及食货、农圃、武器、百工监丞等,随其所管之道于外州行尚书之事。 ☚ 都省 录尚书事 ☛ 行台台省在外者称行台,魏 、晋始有之。为出征时随行所驻之地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北朝后期,称尚书大行台,设置官属无异于中央,自成行政系统。唐贞观以后渐废。金元时,因辖境辽阔,又接中央制度分设于各地区,有行中书省 (行省),行枢密院 (行院),行御史台 (行台),分别执掌行政、军事及监察权。行省实即继承前代的行台制度。参见 〔行省〕。 行台xíng tái临时搭起的戏台:这日一早,王子胜和亲戚家已送过一班戏来,就在贾母正厅前搭起~。(八五·1108)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戲舞用物部 > 場所器物 > 行臺 行臺 xíngtái 戲臺。《紅樓夢》第八十五回:“這日一早,王子騰和親戚家已送過一班戲來,就在賈母正廳前搭起行臺。” 行台官署名。东汉时,由于中央政务由三公改归台阁(尚书)负责,习惯上就称中央政府为“台”。东晋以后,人们把中央政府的官员称作“台官”;中央直属军队称“台军”,因此,设置在大行政区代表中央行使权力的机构即称作“行台”,多是由于军事关系而临时设置。若任职者权位特别重,就称:“大行台”。唐以后渐废。金时曾于某些重要地区设过“行台”,《金史·百官志》记载“置行台尚书省于汴,”“改燕京枢密院为行台尚书省。”元代因辖境辽阔,为了便于管理,将全国十一个行政区按中央制度分设行中书省(行省);行枢密院(行院);行御史台(行台),分别执掌行政,军事及监察权。行省实际上就是继承了前代的行台制度。 行台 行台中央机构的省、部派出在外者称行台。《隋书·百官志中》:“行台:在令无文。其官置令、仆射。其尚书丞郎,皆随权制而置员焉。”《元史·百官志一》:“在外者,则有行省、有行台、有宣慰司、有廉访司。”《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九》:“燕置行台于蓟,加长乐公盛录行台尚书事。” ☚ 兴和路荨麻林人匠提举司 行省 ☛ 行台xíng tái1、自魏晋始,中央的政务由三公改归台阁(尚书),在中央者称台,在外者称行台。专为征讨而设,不常置。魏末晋文帝讨诸葛诞,散骑常侍裴秀、尚书仆射陈泰、黄门侍郎钟会等,以行台从。晋永嘉四年,东海王越请讨石勒,以行台随军。后魏称尚书大行台,别置官属。北齐行台兼掌民事。隋称行台省,其官有尚书令、仆射、主事、礼部、膳部、兵部、驾部、库部、刑部等。唐初也置行台,贞观以后废。见《通典·职官四·行台省》。元至正十六年置行御史台,简称行台,设行御史台御史大夫,侍御史、监察御史等,以监临所属各省,统制各道宪司,而总之于内台。见《元史·百官八·行御史台》。 2、帝王巡狩所居之处。南朝宋王韶之《始兴记》:"含洭县有尧山,尧巡狩至于此,立行台也。"见《初学记》。 3、大臣出巡所驻之处称行台,又称行辕。 行台❶官署名。自东汉始,朝廷政务由三公改归台阁(尚书),习称朝廷为“台”。晋以后,朝官称台官,军称台军。在地方代表朝廷行尚书省事的机构称行台。 行台官署名。❶三国魏置,为皇帝出征时设置的代行尚书台职权的机构,随驾出征,故称行台。由部分尚书台官员组成,主要处理有关征讨事务,亦可向全国发号施令。皇帝返京后即省。两晋战乱时及北魏初亦曾设置这种临时机构,时间皆很短。 行台官署名。魏末晋初置。位高权重的将帅出征或坐镇方面时,在其驻地设代表尚书省的临时政务机构。北魏时几成定制,改称尚书大行台,北齐时旋复旧称,置令、仆、丞、郎等官员,兼掌民事。隋代改称行台省,置令、仆、兵部尚书及度支尚书等。唐初在陕东、益州、湘州、东南道、河东道、河北道等地均设行台尚书省。唐太宗初期废。 行台官署名。行台为对中台或内台而言,东汉以后,中央政务由三公改归尚书台,习惯上遂称尚书台为中台或内台。行台之名,始见于魏晋,《通典·职官四》说“行台省,魏晋有之,昔魏末晋文帝讨诸葛诞,散骑常侍裴秀、尚书仆射陈泰、黄门侍郎钟会等以行台从。至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东海王越帅众许昌,以行台自随是也。”此时所谓行台,以台省长官组成的,是临时性的随军机构,并非地方性的政治组织。作为地方统治机构的行台,始于北魏,《魏书·太祖纪》记:道武帝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建行台于中山,召左丞相守尚书令卫王仪镇中山。”此时的行台,即尚书台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镇抚一方,治有定所。总理军事,兼治民刑诸政。但北魏初年的行台制度,并未继续推行,至魏末国家大乱时,始置尚书大行台,其时有东西南北诸道行台,实际上是掌握政权的巨臣于出征时随其所在之地而设的政务机构。北齐时行台普遍设立,成为地方行政的最高机关。《隋书·刘炫传》记刘炫之言说:“齐民立州,不过数十,三府、行台递相统领。”《北齐书·辛术传》记辛术在武定六年(公元548年)“除东南道行台尚书”。又北周太祖宇文泰为西魏丞相镇守在外时亦置有大行台。隋亦置行台,称为行台省。至唐初犹承隋制置诸道行台,于外州行尚书事。贞观后废。至于行台的组织,北魏时行台除尚书令之外,并有度支尚书,尔朱仲远又曾上言置行台中正。北齐行台设尚书令、仆射,其尚书、丞郎均随时权置。宇文泰时并于行台内置学,而以丞郎、府佐充学生。隋行台省的组织略同于尚书省。据《隋书·百官志下》所记,设尚书令,仆射(左右任置),兵部(兼吏部、礼部)、度支(兼都官、工部)尚书及丞(左右任置)各一人,都事四人。有考功(兼吏部、爵部、司勋)、礼部(兼祠部、主客)、膳部、兵部(兼职方)、驾部、库部、刑部(兼都官、司门)、度支(兼仓部)、户部(兼比部)、金部、工部、屯田(兼水部、虞部)侍郎,各一人。每行台置食贷、农圃、武器、百工诸监,每监各置监、副监与丞等员。唐初的行台设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辖区内兵民,总判省事,有仆射一人,从二品,为尚书令之副,自左右丞相以下至诸司郎中略如尚书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