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周易集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周易集解 《周易》义释本。《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十七卷,盖为《集解》十卷,另附《略例》一卷、《索隐》六卷。后《略例》、《索隐》亡佚,后人将《集解》析为十七卷。唐李鼎祚撰。成书年代不详。 李鼎祚,《唐书》无传,生卒年不详,大致为唐天宝之后人。资州(今属四川)人氏。曾官秘书省著作郎。余不可考。 《周易集解》杂采子夏、孟喜、焦赣、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仲、侯梁、蜀才、翟元、韩康伯、刘𤩽、何妥、崔憬、沈驎士、卢氏、崔觐、伏曼容、孔颖达、姚规、朱仰之、蔡景吾等三十五家之说。其中,主要汇集易学中象数派各家的注释,又以引荀爽、虞翻、干宝等人注释最多。于王弼、何晏、韩康伯等义理派易学家的注释也有所采,但总体上是排斥的。其主张就是《序》中所说的“刊辅嗣(王弼字)之野文,补康成(郑玄字)之逸象”。除集前人注解外,李鼎祚自己也有一些注释和评论,但数量甚少,有新义者更鲜。 李氏本人对《周易》体例及其性质的看法可略见于《序》中。他认为郑玄易学“多参天象”,王弼易学“全释人事”,就此两家相比,郑学高于王弼。这表明他是重视取象说的。他又认为《周易》既讲天道,又讲人事。元气分为阴阳二气,二气又相交为三,便形成天象。从天地万物到人身,皆符合天地阴阳变化的法则。从人事上说,天地形成后,就有天高地卑的差别,由此也有了人类生活中的君臣、父子、男女、夫妇之道。 《周易集解》保存了易汉学的许多文献资料,是考辑唐以前易学的重要参考书。清代汉学家特别重视《周易集解》,把它视为表彰易汉学和批评魏晋玄学之易学的榜样。今天我们研究易汉学也要倚重于此书。 《周易集解》的版本有:明万历中《秘册汇函》刻本,题为《易传》十卷。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德州卢氏《雅雨堂丛书》刻本,题为《李氏易传》。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库全书》抄本。清嘉庆十年(1805年)虞山张氏照旷阁刻《学津讨原》本。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粤东书局《古经解汇函》刻本。民国十一年(1922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学津讨原》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间上海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一九八四年北京市中国书店印行单行本。一九八九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易学丛刊》本。 《周易集解》训诂著作。 17卷。 唐李鼎祚著。 以王弼注为主,博采子夏、孟喜、焦赣、京房、马融、荀爽、 郑玄、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 干宝、 王肃、 姚信、 王廙、 张璠、 向秀、 王凯冲、侯果、 蜀才、翟元、韩康伯、刘𪩩、何妥、 崔憬、沈驎士、卢氏、崔觐、 伏曼容、孔颖达、 姚规、朱仰之、蔡景君等35家之说。这些 《易说》后来大都亡佚,全靠该书集录,我们才得以知道。 周易集解 周易集解书名。经学注释。❶西晋张璠撰。亦作《周易张氏集解》、《易集解》。1卷。张璠,安定(治今甘肃镇原东南)人。曾以秘书郎参著作,又任令史,后出为地方官。著有《后汉纪》。《易集解》久佚。今有清孙堂辑本1卷,收入《汉魏二十一家易注》; 清马国翰辑本1卷,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清黄奭辑本1卷,收入《汉学堂丛书》、《黄氏逸书考》。 ☚ 张辅集 诸葛亮隐没五事 ☛ 周易集解 周易集解书名。经学注释。❶西晋张璠撰。亦作《周易张氏集解》、《易集解》。1卷。张璠,安定(治今甘肃镇原东南)人。曾以秘书郎参著作,又任令史,后出为地方官。著有《后汉纪》。《易集解》久佚。今有清孙堂辑本1卷,收入《汉魏二十一家易注》; 清马国翰辑本1卷,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清黄奭辑本1卷,收入《汉学堂丛书》、《黄氏逸书考》。 ☚ 张辅集 诸葛亮隐没五事 ☛ 周易集解十七卷。唐李鼎祚(生卒年不详)撰。李鼎祚,资州盘石(今四川资中西北)人。据刘毓崧《通义堂集》卷一引李氏《周易集解》跋云: “明皇幸蜀,鼎祚进《平胡论》,后召为左拾遗。肃宗乾元元年,奏以山川阔远,请割泸、普、渝、合、资、荣等六州界,置昌州,是时仍官左拾遗。尝充内供奉,曾辑梁元帝及陈乐产、唐吕才之书,以推演六壬五行,成《连珠明镜式经》十卷,又名《连珠集》,上之于朝,其事亦在乾元间。代宗登极后,献《周易集解》,其时为秘书省著作郎,仕至殿中侍御史。”《周易集解》,《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十七卷,题为《集注周易》。《中兴书目》、《通考》、李鼎祚《自序》皆称十卷。盖《周易集解》本为十卷,附王弼《周易略例》一卷,别有《索引》六卷,合为十七卷。故称十卷、十七卷皆不为无据。李鼎祚《自序》中说: “刊辅嗣之野文,补康成之逸象”。是知此书汇集汉《易》象数派各家注释,贬抑王注孔疏之义理派《易》说。该书所引述的有子夏、孟喜、焦赣、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冲、侯果、蜀才、翟玄、韩康伯、刘瓛、何妥、崔憬、沈驎士、卢氏、崔觐、孔颖达、优曼容、姚规、朱仰之、蔡景君等三十五家的观点,其中多数为象数派《易》说。自王弼《周易注》大行,汉《易》象数派著作渐次失传,“隋、唐以前《易》家诸书逸不传者,赖此书犹见其一二。”(《经义考》卷十四引陈振孙)其价值主要在保存了汉《易》资料,而不在于学术思想。此书最早的版本是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朱睦㮮序刊本,有周孝垓刊本,读画斋本,孙星衍巾箱本,《津逮秘书》、《学津讨源丛书》、《秘册汇函》、《雅雨堂丛书》均收录。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易学丛刊》 收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