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周敦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幼孤,由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抚养成人。曾知南康军。与赵抃、吕公著等联系密切。晚年曾筑室于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上,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曰“濂溪书堂”,后人遂称濂溪先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说,认为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源,“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惟人”“得其秀而最灵”。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发展有很大影响。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又称《周元公集》,或《濂溪集》。因二程曾师事于他,故朱熹著《伊洛渊源录》即以周敦颐为首。 周敦颐1017—1073原名敦实,避宋英宗讳,改名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仁宗景祐三年任分宁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嘉祐中迁国子博士,后通判虔州。熙宁初为广东转运判官,因疾求知南康军,居于庐山莲花峰下,人称“濂溪先生”。卒谥元公。著有《濂溪集》六卷、《周子全书》二十二卷。 周敦颐 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字茂叔,道州营道 (今湖南道县) 人。因晚年曾经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故人称 “濂溪先生”,而将其所创立的学派称为 “濂学”。周敦颐十五岁丧父,随母亲投靠在汴京做大官的舅父,二十四岁荫恩获得官职,此后出入官场三十多年,但主要是在州县做官。周敦颐身在官场,但却心在林泉,向往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乐趣。他在著名的 《爱莲说》 中以菊花喻隐逸者,以牡丹喻富贵者,以莲花喻君子。他说: “予独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正是他的自我写照。他想做的就是身在世俗、心在方外的 “君子”。周敦颐并非假道学,而是真诚地追求着 “孔颜乐处”。据程颐后来回忆,他和程颢少年时代曾奉父命,受学于周敦颐,两兄弟一听这位先生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诗人黄庭坚称其 “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不过,一个人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并不由其人品或人格决定。周敦颐所以被后代理学家尊为开山祖师,主要是因为他开辟了儒学发展的新思路。他的两篇哲学论著 《太极图说》和 《通书》 总共只有三千多字,但却为后代理学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尤其是 《太极图说》,可以视为理学的思想宝藏。《太极图说》全文二百五十余字,是周敦颐对 “太极图”所作的说明: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运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这种由 “太极 (无极)” 一动一静而生阴阳,而生五行,而生万物的宇宙发生论,将传统儒学提高到形而上的哲学高度。其中,“无极而太极”、“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中正仁义而主静”等,就是宋明理学的经典命题。只须将“太极”换成“理”或“天理”,就可以看出其与程朱理学一脉相承的关系。 周敦颐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曾知南康军。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小溪畔,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人称濂溪先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与道教的思想,提出了系统的宇宙构成论,对宋明以后的理学发展影响甚大。关于文与道德的关系,他说:“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毽则传焉。”明确把“文”作为“载道”的工具;对“徒饰言其如,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蔑称其为“艺焉而已”。这种重道轻文、将文章完全纳入封建道德说教的观点,后来发展成程颢、程颐的“作文害道”说。 著有《太极图说》和《通书》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也有部分诗歌及散文作品。 周敦颐 北宋哲学家,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而改名,字茂叔,号濂溪,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以舅父之任,为分宁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后移桂阳令、知南昌,熙宁初年(1068)知梆州,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治施行惠政,以洗冤泽物为己任,后以疾求知南康军,卒于任所,年五十七,谥曰“元”。其人品颇为时人称道。周敦颐被推为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他以《易传》、《中庸》及韩愈《原道》为依据,吸收道教、佛教某些思想,把陈抟的《无极图》变为论证世界本体及其形式发展的《太极图》,建立了以孔孟为正统思想的哲学理论体系。其《太极图·易说》论述了宇宙生成和万物化生的问题,提出了一切本于太极的观点。在《通书》中提出“立诚”、“主静”。这两部书为理学经典著作。他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理、性命、动静等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朱熹尊称他为“先觉”、“道学宗主”。程氏兄弟皆师事之。后人编有《周子全书》。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北宋道学家。《宋史》有传。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历南安军司理参军,虔州通判,知郴州等职,卒于知南康军任。嘉定中谥“元”。喜谈名理,精于《易》学。程颢、程颐曾从之受业,故为宋代道学创始人。所作《拙赋》仅40字,疾巧伪之世风,明守拙之素志,篇短旨深,神足气完。著《太极图说》、《通书》及诗文若干,后人辑为《周子全书》。 ☚ 周紫芝 周麟之 ☛ 周敦颐1017~1073北宋时著名哲学家。字茂叔,又称濂溪先生,湖南道县人。著有《太极图说》和《通书》等,对太极哲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哲学家朱熹誉为道学始祖,称其为宋代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系统阐述了关于宇宙构成与运动规律的思想,提出 “无极而太极”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等观点,为太极拳著作经常引用。其中的 “主静”思想对宋儒的静坐以及太极拳的“松” “空” 炼神原则均有影响作用。据传周敦颐的《太极图》源于陈抟之《无极图》,原为“方士修炼之术”,可见其原本即有人体锻炼的图示意义。原文内容详见 “太极图说”条。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 宋明理学开山祖,初名敦实,字茂叔,后人又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幼孤,归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抚养。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后历任合州判官事。周敦颐在哲学上继承《易传》和道家思想,标榜儒学,宣传三教合一。代表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等。他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学说,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源,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而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感而生金、木、水、火、土五行,以及天地万物;万物又生生不已,变化无穷无尽。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对清代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有一定影响。 ☚ 苏轼 张玉 ☛ 周敦颐1017—1073北宋学者,宋明理学的奠基人。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为敦颐。历任县主簿、县令、州判官等地方官达30余年。善断狱,有治绩,倾向于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旧党。从政之余,汲汲于传道授业,程颢、程颐曾师事之。因爱庐山风景,筑书堂于莲花峰下小溪旁,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世称濂溪先生。所代表的学派为濂溪学派。周敦颐继承和发挥了《易传》和《中庸》的儒家思想,吸取了道教和佛教的某些观念,提出了一个包括宇宙论、认识论、人性论、道德修养论等有机统一的比较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认为无形无象非物质性的“无极”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图说》),由“太极”的动静而分阴阳,由阴阳而立天地;由阳变阴合而产生五行,由五行之气的流布而推动四季的运行。阴阳五行的精微材料,在“无极”的作用下,巧妙地凝合,产生天地间的男女。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生成万物,生生不已。由此出发,他进一步阐述了以“诚”为核心的道德论:“诚”是“无极”的体现,是“纯粹至善”的。“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通书·诚下》)因此,体现诚的人的本性也是善的。但因为受到外界物欲的诱惑,五行之性感于外物而动,就会呈现出善与恶。他继承与发挥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刚善、刚恶、柔善、柔恶和中五个品级。说“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通书·师》)认为前四个品级都有缺陷,只有“中”才是最完善的。而“中”的内容就是“仁义中正”,这是做人的最高标准,即所谓人极。 周敦颐 064 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幼孤,由其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抚养。做过几任地方官,有政声。晚年隐居庐山莲花峰,筑室于峰下小溪之上,称濂溪书堂,后人乃称他为濂溪先生。他继承《易传》和道家、道教的一些思想,提出一个宇宙观体系。他以“无极”和“太极”作为宇宙的本原,认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交互作用,规定五行、四时、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太极亦是人生的本原。圣人根据太极以确立“人极”,规定了人伦及人生的法则。他以“诚”这一概念来说明人性和成圣之道,认为诚即人性,它“纯然至善”,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他指出,诚是“无思”、“无为”的,人只有通过“无欲”、“主静”的修养工夫,才能达到“诚”和圣人的境界。周敦颐是二程的老师,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 ☚ 邵雍 张载 ☛ 周敦颐 105 周敦颐在伦理道德上,引道、佛入儒,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把“诚”作为道德观念的中心,“诚,天之道也”,“诚者,圣人之本”,认为“圣人”与“天地”合德,是道德的化身。“诚”构成仁、义、礼、智、信等“五常之本”,是孝、悌、忠、顺等“百行之源”。在善恶问题上,提出 “诚,无为。几,善恶”,认为善恶皆起源于“几”,“几,善恶”是指人们的动机确定了尔后的行为是善的,还是恶的,并且用动静关系来说明善恶观,“动而正”是合乎善的,“动而无静”背离了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规范而必然陷于恶。因此,应以天赋予人的“纯粹至善”的本性来对待喜、怒、哀、乐,保持善的本性,也就是恪守“中道”。在道德修养上,主张从“窒欲”到“无欲”,必须做到“思”和“纯心”,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无违于仁义礼智,即按“中道”而行,就能通过“思”和“纯心”来“窒欲”,进而达到“无欲”。其思想体系在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但从总体看,其伦理学说是一种唯心主义的道德哲学。 ☚ 包拯 张载 ☛ 周敦颐 周敦颐1016—1073Zhoudunyi北宋哲学家,道学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曾做过几任州县官吏,晚年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名为濂溪书堂,后人称他为濂溪先生。把宋初道士陈抟的《无极图》改造成为论述世界本体生成万物及变化过程的图式,即《太极图》,并著有《太极图说》,提出一个简单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认为宇宙的最初阶段是“自无极而为太极”。无极指无形无象的最高实体,即“虚无”的绝对观念。太极指混沌未分的元气。太极一动一静,分化出阴阳二气。阴阳交互作用,就生出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依次发生作用,便形成春夏秋冬四时。阴阳五行之气巧妙结合,化生万物,而人得其中最优秀者,成为万物之灵。其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文集》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 ☚ 张载 程朱理学 ☛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Zhou Dunyi宋代哲学家。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字茂叔,号濂溪。曾任南安军司理参军、虔州通判、知郴州等职。他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曾从之受业。他精于《易》学,主张立诚主静,论述了无极、太极、理、气、心、性、命等哲学范畴。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著作。他的《爱莲说》等文章,立意深刻,文字雅洁,一向传诵。 ☚ 苏洵 曾巩 ☛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北宋理学家、文学家。字茂叔,原名敦实,因避英宗(赵曙)的讳而改为敦颐。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曾任大理寺丞。晚年知南康军,曾筑书堂于庐山山麓,前有溪发源于莲花峰,于是称其居室为“濂溪书堂”,时人称他为“濂溪先生”。 ☚ 周邦彦 柳永 ☛ 周敦颐北宋伦理思想家。力图构造由自然观、认识论、人性论、道德修养论等组成的伦理哲学体系;认为仁义礼智信是诚在人身上的具体表现,具有诚则行为自然善;由此,道德修养应守主静原则,“无欲故静”,即摈弃欲望杂念,恢复诚的本性。参见“哲学”中的“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曾官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国子博士等。继承《易传》、《中庸》和道教思想,依托道士陈抟的《无极图》,提出系统的宇宙构成论,所述太极、理、气、性、命都成为理学基本范畴。被尊为理学创始人之一。认为太极生阴、生阳,衍化万物。人通过主静、立诚达到“人极”。著作被编为《周子全书》。参见“伦理学”中的“周敦颐”。 周元公集/周濂溪先生全集 ☚ 公是集 周元公集 ☛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原名敦实,因避英宗讳,改为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仁宗景佑三年(1036)为分宁主簿,调南安军司事参军,移桂阳令。嘉佑六年(1061)迁国子博士,通判虔州。熙宁初(1068)任广东转运判官。后筑书堂定居于庐山莲花峰下,因堂前有溪发源于莲花峰,遂以故居营道濂溪名之,时人称其为“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开山之祖,濂洛学派的创始人,二程(程颐、程颢)都是他的学生。在文学思想上,他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思想内容应居于首位,但也注意到艺术形式的作用,“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敦颐能文能诗,多言志抒怀之作。散文以《爱莲说》最为著名,表现了洁身自好、不同流俗的情操,质朴清新,脍炙人口。著有《濂溪集》,《周子全书》。 ☚ 蔡襄 文同 ☛ 孔颜学风 ☚ 眉山三苏 孔颜学风 ☛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原名敦实,字茂叔,宋营道(今道县)人。因其在故里濂溪筑室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宋仁宗到宋神宗时,曾历任州县地方官吏30年,深入民间,与民相得。讲学授业,为一代儒学大师。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其理学继承《易传》及道家某些思想,以太极为理,阴阳五行为气,变化无穷,以形成宇宙构成图式。以“诚”为“人极”,“主静”、“无欲”、才能“立诚”,达到道德最高境界。程颢、程颐亲受业于其门,传之朱熹,于是道学得以盛极一时,对宋明学术界影响甚大。后代理学家对周推崇备至,尊为“宋五子”之首。传世著作有经朱熹整理之《太极图说》和《通书》40篇。后人编有《周子全书》。 ☚ 周圣楷 屈原 ☛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 (今道县)人。历任洪州分宁县主薄、南安军司理参军、郴州郴县令、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国子博士、通判虔州、提点广南东路刑狱等职。因其筑书堂于庐山莲花峰下小溪旁,仿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故后人称濂溪先生。程颢、程颐少时尝受其业。善谈名理,深于 《易》学,依据《易传》、《中庸》和韩愈的《原道》,融通道教,佛教的某些思想,建立了新儒学的哲学思想体系,为理学的开创者。《太极图说》是其代表作,承道士陈抟的《无极图》,力加阐说,提出独特的宇宙生成变化的 《太极图》; 《通书》则重在阐发子思、孟子关于 “诚” 的学说。晚年慕佛,著《爱莲说》,把佛性与人性相比附,深受佛教“因缘”说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其书为《周元公集》,《清麓丛书》编为《周子全书》。 ☚ 墓侹 胡安国 ☛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宋、明理学创始人之一。字茂叔,后人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依据《易传》、《中庸》等接受道教、佛教的某些思想,提出“太极”说。认为“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产生万物。并认为人得二气五行之秀气,为万物中最灵者。主张“主静立人极”的伦理观。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后人编入《周子全书》。 ☚ 邵雍 张载 ☛ 周敦颐1017~1073Zhou Dunyipoet and proser of the Song Dynasty,his posthumous title was Yuangong. Works: Late in Spring,On Loving Lotus,A Collection of Zhou Yuangong,etc. 周敦颐1017—1073北宋理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为分宁主簿、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知郴州。后为转运判官。著《太极图说》及《通书》。为宋理学之建立者。程颐、程颢皆其弟子。所居曰濂溪,世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1017—1073宋理学家。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湖南道县)人。历官桂阳令、知郴州、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等。病死于知南康军任上。喜谈名理,尤精于《易》,著《太极图说》,又著《通书》四十篇,发明太极之蕴。探讨“天理之根源,万物之终始”。对哲学范畴无极、太极、理、气、心、性、命等,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是宋代道学的创始人。程颢、程颐从其受业。其著述大都收入《周子全书》。(参考图403)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