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非褶菌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

一类产生非褶片状子实层体的无隔担子菌,又称多孔菌目。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已知约400属1200种。大多腐生,少数寄生,常生活在死的或活的树木上,导致树木和木材腐朽或根部腐朽,给林业生产带来很大损失,个别的种能寄生在果树、麦类等农作物上引起病害,如苹果银叶病、小麦雪腐病等。
目的建立和演变 英国雷(Carleton Rea)1922年率先建立非褶菌目和伞菌目,并在非褶菌目下设革菌科、齿菌科、多孔菌科和珊瑚菌科。美国贝西(ErnstAthearn Bessey)1950年,将外担子菌从革菌科中独立出来建立外担子菌科,美国马丁(George WillardMartin)1950年承认了外担菌目,从而使外担菌科脱离了非褶菌目。牛肝菌由于具有孔状子实层体,曾作为多孔菌的一部分,放在非褶菌目内。法国海姆(Roger Jean Heim)1934年建立牛肝菌目,并为英国霍克斯沃思(David L. Hawksworth)等人承认(1983)。长期以来鸡油菌作为非褶菌目的一个科,但霍克斯沃思等(1983)承认其为鸡油菌目,而使其脱离非褶菌目。
形态特征 担子单细胞,无隔膜,在其顶端的4个小梗上各单生含一个单倍体细胞核的单细胞的担孢子,担孢子能主动弹射。担子整齐地排列成一子实层,有些菌的子实层内还有刚毛、囊状体和胶囊体等不育成分。子实层着生在担子果的菌髓上,二者共同组成平滑、齿状或孔状的子实层体。担子果大,肉眼能见,均以裸果型方式发育,形状各异。有的完全平伏在基物表面成一薄层; 有的直立,棍棒状或珊瑚状,肉质; 有的有菌盖,无柄,棚架状或贝壳状,革质或木质等; 有的具侧生至中生的菌柄。组成担子果的菌丝分为3种类 型: ❶生 殖 菌 丝(generative hyphae)。壁薄,有横隔膜,常可看到锁状联合,菌丝细胞内充满原生质,用棉蓝或甲基蓝染色呈蓝色,这种反应称喜蓝反应。
❷骨架菌丝(skeletal hyphea)。壁厚,无隔膜,不分枝,菌丝内无原生质,不具喜蓝反应。
❸联络菌丝(bindinghyphae)。无隔膜,有许多分枝,菌丝内无原生质,不具喜蓝反应。担子是由生殖菌丝产生的,因此生殖菌丝是构成担子果的不可缺少的菌丝成分。全部由生殖菌丝构成的担子果,称为具一系菌丝的(monotic);由生殖菌丝和骨架菌丝或联络菌丝构成的,称为具二系菌丝的(dimitic); 由三种菌丝共同构成的,称为具三系菌丝的(trimitic)(见图)。


三系菌丝示意图
1. 生殖菌丝; 2. 骨架菌丝; 3. 联络菌丝(仿H. J. Hudson)


分类 传统的分类系统是根据子实层体和子实体的形态特征划分为4~9个科。至20世纪60年代,荷兰唐克(Marinus Anton Donk)1964年在传统的分类基础上,除根据子实层体和子实体的形态特征外,还强调担子果的菌丝系统、锁状联合的有无、染色反应和担孢子的特征等在分类上的意义,将非褶菌目划分为6型、22科。英国塔尔伯特(Patrick Henry BrabazonTalbot)1973年对唐克的分类系统作了适当调整,将本目划分为6型、24科。
鸡油菌型(Cantharelloid forms)。子实层着生于喇叭形或管状的担子果外侧; 子实层体平滑或具皱纹或皱褶。仅1科,即鸡油菌科,已知4属近100种。
革菌型(Thelephoroid forms)。子实层着生于平伏的担子果上或生于平伏反卷成檐状的菌盖下侧; 子实层体平滑或具皱纹或瘤突。包括8个科,即粉孢革菌科,8属、约50种)、钉菇科(1属、约125种)、点革菌科(1属、3种)、茸瑚菌科(7属)、革菌科(18属、约150种)、伏革菌科(80属、约500种)、韧革菌科(18属、约150种)和柄杯菌科(7属)。
杯状菌型(Cupuloid forms)。子实层生于杯状或盘状担子果的内侧; 子实层体平滑或具纵裂的假菌褶。包括裂褶菌科(4属、50种)和挂钟菌科(20属、180种)。
珊瑚菌型(Clavaroid forms)。子实层生于直立不分枝或分枝的棍棒状、珊瑚状或裂瓣状的担子果表面; 子实层体平滑。有3个科,即灰瑚菌科(1属、约30种)、珊瑚菌科(24属、约500种)和锈球菌科(2属、5种)。
齿菌型(Hydnoid forms)。子实层体齿状; 担子果形状多样。包括5个科,即耳匙菌科(4属、15种)、猴头菌科(8属)、刺皮菌科(1属、6种)、齿菌科(25属)和烟白齿菌科(2属、6种)。
孔状菌型(Poroid forms)。子实层体孔状或裂成迷路状、齿状、褶片状; 担子果形状各样。有5个科,即牛排菌科(2属、4种)、灵芝菌科(3属、105种)、刺孢多孔菌科(2属、4种)、刺革菌科(25属、200种)和多孔菌科(105属、600多种)。
非褶菌目的常见属如下。
核瑚菌属〔Typhula (Pers.) Fr〕 由菌核产生棍棒状担子果。已知63种。淡红核瑚菌(T.incarnataLasch ex Fr.)和爱达荷核瑚菌(T. idahoensisRensb.)都是麦类雪腐病的病原菌。前者菌核红褐色,着生在叶鞘和茎部; 后者菌核近黑色,着生在叶片上。
伏革菌属(Corticium Pers. ex Gray) 担子果在基物表面完全平伏,子实层体平滑,子实层内无囊状体和胶囊体。已知有150种。鲑色伏革菌(C.salmoni-color Berk. et Br.)能侵害柑桔、苹果等树的枝干,引起赤衣病。
软韧革菌属(Chondrostereum Pouzar) 担子果平伏反卷,子实层体平滑,表面带紫色或红褐色,菌肉内具有泡囊状胶囊体。仅1种,紫软韧革菌〔C.pur-pureum(Pers. ex Fr.) Pouzar〕,寄生于苹果树干上,引起银叶病,也可寄生在杨、柳和其他阔叶树的树干和大桩上,引起腐朽。
阿太菌属(Athelia Pers.) 担子果棉絮状,子实层体平滑,新鲜时可呈皱孔状,菌丝上具宽角度的分枝。已知21种。罗耳阿太菌〔A.rolfsii (Curzi) Tuet Kimbrough),异名为罗耳状革菌(Corticium rolf-sii),其无性态是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寄生于多种植物上,引起白绢病。
隔孢伏革菌属(Peniophora Cooke) 在基物上产生完全平伏的担子果,子实层体光滑,子实层玫瑰色至紫灰色,有囊状体。已知40种。大隔孢伏革菌(P.gigantea) 已成功地被用 于松树根 白腐病[Heterobasidion annosum(Fr.)Bref.〕的生物防治。
干朽菌属〔Serpula (Pers.) Grey〕 担子果平伏或平伏反卷,子实层体皱孔状,担孢子锈褐色,具两层壁,内壁呈喜兰反应。已知14种。干朽菌(S. lacri-mans)是建材上最为严重的木材腐朽菌,被害木材表面常出现水珠状液滴,因此又称泪菌。
茯苓属(Poria Pers.) 担子果具一层菌管,菌肉白色或淡色。已知250种,全部为木上生。茯苓生于地下的松根上,形成外黑内白的近球形菌核,菌核表面形成平伏的担子果。菌核即中药茯苓(P.cocos) 。
暗孔菌属(Phaeolus Pat.) 担子果大型,一年生,呈覆瓦状着生在一个短柄上,菌肉褐色,由单系菌丝组成,子实层内无刚毛。仅2种。其中松杉暗孔菌(P.schweinitzii)寄生在松、冷杉及落叶松等针叶树的干基和干部,导致活立木的褐色块状腐朽。
栓菌属(Trametes Fr.) 担子果由三系菌丝组成,一年生,呈棚架状,菌管长短不整齐,菌肉与菌管同质。约60种,全部为木上生。香栓菌(T.suaveolens)寄生于杨、柳等树干,导致白色心材腐朽,担子果新鲜时有香味。
木层孔菌属(Phellinus Quelet) 担子果多年生,由二系菌丝组成,菌肉褐色,子实层内常有刚毛,子实层体管孔状。约80种,全部木上生。苹果木层孔菌(P.pomaceus)寄生李、梨、杏、桃等树干,导致心材褐色腐朽。火木层孔菌(P.igniarius)寄生杨、柳、桦、栎等阔叶树干,导致心材白色海绵腐朽。稀硬木层孔菌生于多种阔叶树干,导致边材和心材的褐色杂斑腐朽。松木层孔菌(P.pini)生于落叶松、红松等针叶树干,导致白色蜂窝腐朽,分布广,危害大。
层孔菌属〔Fomes(Fr.)Fr.〕 担子果多年生,无柄,由三系菌丝组成,菌肉浅栗褐色,菌丝具锁状联合,子实层体为孔状。已知约100种,全部为木上生。木蹄层孔菌(F.fomentarius)生于桦、栎等阔叶树干和伐桩、原木上,导致白色杂斑腐朽,分布极广。粉肉层孔菌(F.cajanderi)生于松、云杉、冷杉及落叶松等倒木上。
异担孔菌属〔Heterobasidion (Fr.) Bref.〕 担子果无柄,多年生,由二系菌丝组成,菌盖边缘钝,菌肉近白色,菌丝无锁状联合。已知2种。其中异担孔菌(H annosum)引起针叶树根白腐病,幼树受害后幼根腐烂,导致整株迅速死亡,中年树受害后根和干基部腐朽,危害极大。
落叶松层孔菌属 (Laricifomes Kotlaba etPouzar) 担子果马蹄形,无柄,多年生,由三系菌丝组成,菌肉近白色,菌丝具锁状联合,子实层内无囊状体。仅1种。落叶松层孔菌(L officinalis)寄生在落叶松树干,导致干部心材褐色块状腐朽,分布广,危害大。
灵芝属〔Ganoderma (Karst.) Pat.〕 担子果有中生至侧生菌柄,极少无柄,菌盖通常具油漆状光泽,由三系菌丝组成; 担孢子卵形,顶端平截,具双层壁,外壁光滑无色,内壁褐色有刺状突起。已知约50种,全部木上生。灵芝(G.lucidum)在热带寄生茶、竹、油棕、可可等植物,引起根腐病。灵芝的担子果可医治神经衰弱、慢性肝炎和胃病等。
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 Fr.) 担子果一年生,韧革质,无柄或具侧生短柄,子实层体为具纵裂缝的假菌褶。已知5种。常见的是裂褶菌(S.commune),生于各种阔叶树的立木及原木上,导致腐朽,分布极广。该菌易人工培养,是遗传学、生理学及形态发生学方面的研究材料。

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

又称多孔菌目(Polypo-rales)。担子菌亚门,层菌纲。菌丝有隔膜,多有锁状联合,菌丝体繁茂,有的可形成菌核或菌索。担子果发达,外露(裸果型),薄片状、珊瑚状、杯状或马蹄形,质地为膜质、革质、木栓质或木质,色泽多种,有或无光泽,菌柄侧生、中央生或无柄。子实层生在菌髓上,与髓共同构成子实层体,呈片状、齿状、褶状或孔状。子实层与担子果的菌肉紧密相连。担子圆柱形或棍棒形,无隔膜,排列整齐,担子间有或无刚毛、囊状体和丝状体等,担子顶端常生4个细小的小梗。担孢子生在小梗上,卵圆形、椭圆形或肾脏形,单胞,常壁薄,无或有色,平滑或有纹饰,不重复产生。多缺无性态。陆生,腐生或寄生,引致木材腐朽,少数营寄生的种类引致根腐、雪腐和木腐等症状。本目有伏革菌科、珊瑚菌科和多孔菌科等24科,含伏革菌属、软韧革菌属和层孔菌属等300余属。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