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司马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司马光1019—1086

司马光


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划归山西闻喜、垣曲二县)涑(su)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少好学,宝元初(1038年)中进士,除奉礼郎等职。神宗时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他站在大地主阶级立场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并从儒家的天人感应说出发,将各种天变灾异都说成是上天对新政的惩罚。神宗不从,改任枢密副使,他拒不就职,客居洛阳十五年,专力主编《资治通鉴》。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继位,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召为宰相。他大力起复“旧人”“旧法”,废除“新人”“新政”。主政八月即病死,追赠温国公。长于史学,以长达十九年时间主编通史巨著,神宗赞其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赐名《资治通鉴》,为编年体史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凡十六朝,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三百五十四卷。史料丰富,考证翔实,结构严密完整,文字生动流畅,为我国封建社会优秀通史巨著,对后世史学的发展影响甚大。遗著另有《司马文正公集》、《涑水记闻》、《稽古录》等。

1

(词)宋·司马光

宝髻松松绾就,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

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

深院月斜人静。


1

(词)宋·司马光

红日迟迟,虚廊转影,槐阴迤逦西斜。

彩笔工夫,难状晚景烟霞。

蝶尚不知春去,漫绕幽砌寻花。

奈猛风过后,纵有残红,飞向谁家。

始知青鬓无价,叹飘零官路,荏苒年华。

今日笙歌丛里,特地咨嗟。

席上青衫湿透,算感旧、何止琵琶。

怎不教人易老,多少离愁,散在天涯。


1

(词)宋·司马光

渔舟容易入春山。

仙家日月闲。

绮窗纱幌映朱颜。

相逢醉梦间。

松露冷,海霞殷。

匆匆整棹还。

落花寂寂水潺潺。

重寻此路难。

司马光/逸箴/友箴

☚ 清白堂铭   司马光 ☛

司马光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宋宝元初进士。神宗时为御史中丞,因对王安石变法持异议,居洛阳十五年,绝口不论时事。哲宗初,起为门下侍郎,拜尚书左仆射,悉罢新法。卒赠太师、温国公。司马光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有《资治通鉴》、《传家集》等著述多种。

☚ 司马光   逸箴 ☛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闻喜)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历任馆阁校勘、起居舍人同知谏院、翰林学士。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请调离京,出知永兴军,后退居洛阳期间,全力编撰《资治通鉴》。哲宗即位,宣仁太后执政,召还京师任门下侍郎,寻迁尚书左仆射,极力打击变法派,力主尽废新法。卒赠温国公,谥文正。其主编之《资治通鉴》网罗宏富、体例谨严,文字亦朴质简洁。某些段落情节生动,刻画细致,颇具文学色彩。历史著作除《资治通鉴》外尚有《涑水纪闻》、《稽古录》,诗文有《司马文正公集》。

☚ 曾巩   王安石 ☛
司马光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初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退居洛阳,编修《资治通鉴》。哲宗即位,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废除新法,为相八月,病死,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除撰有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外,另有 《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 等。其诗质朴中见才情,颇有禅机。

☚ 无为山寺   野花 ☛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宝元元年(1038)进士,签判武成军,累迁大理寺丞、起居舍人、同知谏院。神宗初,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以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合,求去,出知永兴军,判西京御史台。后闲居洛阳,专修《资治通鉴》。哲宗立,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在相位八月而卒,时为元祐元年,年六十八,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苏轼为撰神道碑及《行状》(《东坡集》卷三九、卷三六)。《宋史》有传。司马露撰其年谱六卷,马峦撰其年谱五卷,附录一卷,陈宏谋撰其年谱一卷,顾栋高撰其年谱八卷、《遗事》一卷。其中顾谱资料翔实,考订亦精。司马光为一代史学巨匠,主修《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另有《司马文正公集》八十卷。词存三首,均写艳情。赵令畤《侯鲭录》卷八评曰:“风味极不浅。”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八比之为铁石心肠而赋梅花的唐代名相宋璟。

☚ 王珪   韩缜 ☛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进士,除奉礼郎,苏州签判,签书成武军判官事。庆历六年(1046),以庞籍荐,召试,除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后通判并州,改开封府推官,累官知谏院。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判吏部流内诠。神宗擢为翰林学士。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知永兴军。神宗熙宁四年(1071),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编成《资治通鉴》。哲宗即位,召拜门下侍郎。哲宗元祐元年(1086),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废除新法,是年卒,年六十八,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的诗写得质实典重,雍容闲适。他的《续诗话》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推许杜甫为“最得诗人之体”。他的著述甚富,除《资治通鉴》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八十卷,及诗歌理论著作《续诗话》等。《宋史》卷三三六有传。清顾栋高有《司马温公年谱》,收入《求恕斋丛书》中。

☚ 曾巩   王珪 ☛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别号齐物子,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嘉祐四友”之一。宝元二年进士,历同知谏院。神宗时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朝居洛十五年。哲宗即位后,起为门下侍郞,拜尚书左仆射,主持朝政,尽废新法。八个月后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有《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八十卷。
索引:司马光,君实,齐物子、涑水先生,温公,文正;读书堂、独乐园、见山台、弄水轩、采药圃。

司马光

 北宋大臣,杰出的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涑水人,世称涑水先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以父荫为将作监主簿。宝元进士。仁宗末,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英宗朝进龙图阁直学士、判吏部流内铨。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除权御史中丞,复为翰林兼侍读学士,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数与王安石、吕惠卿辨论于帝前,称:“祖宗之法不可变。”“治天下譬如居室,弊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因知永兴军。他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为《资治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定成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废除新法,在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谥文正。历史著作有《资治通鉴》、《稽古录》、《涑水纪闻》、诗文有《司马文正公集》等。

司马光 - 可可诗词网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居夏县涑水乡,世称涑水先生。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词人。宝元初年(公元1038年)进士甲科。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神宗时为御史中丞。在政治上,他作为保守派的首领,反对王安石变法,受到改革派打击,出知永兴军(今西安市)。后被迫离开朝廷,退居洛阳15年。在学术上,他支持二程(程颐、程颢)的理学,反对王安石的新学。史学上,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成就很高,为世所重,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好的一部编年通史。

神宗死后,哲宗即位,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启用旧臣,召他入朝,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宰相),废除新法,恢复旧制。在相位8月而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善属文,工诗词。著有《传家集》80卷。后人编有《司马文正公集》传世。


司马光 - 可可诗词网

司马光

 北宋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 人。出生在显宦世家,据说是晋安平献王司马孚的裔孙。司马光少年老成,七岁时听人讲 《春秋左传》,就非常入迷,回家后还能复述其大义。“司马光砸缸” 这个后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真实故事,在当时就被人绘成了图画。二十岁时中进士,在仁宗、英宗两朝以敢于直言著名,累官至知谏院,兼史馆修撰。司马光年轻时就有编撰一部简明通史的念头,四十五岁时开始动手,到全书修成时,年已六十有五。这部给司马光带来不朽声誉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集中体现了传统史学的基本观念,即将历史视为治国平天下的学问,故其主要线索是自战国以来历代王朝的治乱兴衰。这当然是 “古为今用”,甚至可以说是 “遵命史学” 或 “御用史学”。但是,司马光既不是以历史来牵强附会现实政治,也不是以历史来图解或阐释 “圣旨”,而是以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去再现古代中国的政治风云,去揭示历代王朝的兴亡之谜,从而使 《资治通鉴》 这部“政治工具”式的编年通史,即使在最挑剔的考据学家看来,也无懈可击。据说,司马光编撰 《资治通鉴》 留下的草稿,竟堆满了两间屋子。司马光同时也是政坛名流,素以稳健著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保守”。现代中国人多将“保守” 当作贬词,于是认为司马光是思想僵化的 “老顽固”。其实不然。谙熟历史的司马光对当朝政治包括王安石变法,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在新法推行之初,他指出新法的种种弊端,并预言后果将会如何,后来大都得到事实证明。宋神宗曾请他出任枢密副使,他提出的条件是停止新法,否则不敢受命。这种先见之明与独立精神,在当时就被人叹为 “真宰相”。王安石当政期间,司马光退居洛阳,全力编撰《资治通鉴》,但其人其事已经广为民间所知,人称 “司马相公”。神宗驾崩,司马光赶赴汴京参加丧礼,卫士望见,皆以手加额,说: “这就是司马相公!” 所到之处,百姓夹道聚观,请求他不要再回洛阳,留下来辅佐天子。宋哲宗即位,两宫太后当政,司马光被拜为宰相,迅速废止了全部新法,受到朝野普遍的拥护。司马光为人严谨,进退有节,颇有大家风度; 生活俭朴,在洛阳居住的房屋,仅避风雨。自从出任宰相后,日理万机,不舍昼夜。他身体虚弱,有人劝他说: “诸葛孔明事无巨细,皆亲自过问,因此得疾。公应该引以为戒。” 司马光说: “死生,命也。” 直到弥留之际,他已神智不清,但说的还是朝廷天下事。司马光死后,汴京罢市,举行吊唁。民间有画工将其遗像刻印出售,非常畅销,许多人家中都挂有一幅。司马光所以受到百姓如此爱戴,并不是因为他编撰了 《资治通鉴》,而是因为他的人格。司马光曾说: “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 宋徽宗时,蔡京擅政,新党复辟,将反对新法的大臣一一开具其名,名曰 “奸党碑”,下令全国都要刻石立碑。长安一位名叫安民的石匠,被请去刻碑,当他听说 “奸党碑” 中有司马光时,便说: “我是一个愚民,固然不知立碑的意义; 但像司马相公这样的人,海内人都说他正直,现在却说他奸邪,而且要我刻在石碑上,我于心不忍。”官府要加罪他,他流着泪哀求说:“此事我不敢推辞,但我请求不要在碑上镌上刻工的名字,我怕的是得罪于后世。”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宝元初进士甲科,累除知制诰、改天章阁待制,神宗时为御史中丞,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去洛十五年,绝口不论时事,哲宗即位,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撰《资治通鉴》二九四卷、《目录》《考异》各三十卷。存词三首,清丽深婉.

☚ 韩维   王安石 ☛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

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宋史》有传。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家居涑水乡,人称涑水先生,晚年自号迂叟,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仁宗宝元二年(1039)进士。嘉祐六年(1061)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神宗即位,诏为翰林学士,以不善骈文坚辞不就,乃任御史中丞。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变法,因政见不合,自请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15年,绝口不论政事,致力于《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元祐元年(1086)起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当政数月而卒。其赋好议论,“语自质实,不以骈丽为工”(《四库全书总目》),与其论文“贵于有用”、“无事于华藻宏辩”(《答孔文仲司户书》)主张一致。有《交趾献奇兽赋》、《稷下赋》、《灵物赋》3篇。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 乐雷发   司空图 ☛

司马光【同义】总目录


司马光迂叟

司马光公元1019——1086

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元年(公元1038)中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元祐元年(公元1086)官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尽废新法。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通史学,精文字训诂。编著有《资治通鉴》、《名苑》、《易说》、《系辞注》、《古文孝经注》、《太玄经注》、《大学中庸义》、《扬子注》、《老子道德经注》、《稽古录》等书。另接替王洙等编成《类编》。所著《名苑》, “以《集韵》为本,以平、上、去、入众韵正其声,以《说文》正其形,以训诂同异辨其理,以经传诸书之言证其实。”(自序语)今不传。元明人著《切韵指掌图》,假托其名,传于世。

司马光1019—1086

北宋大臣、思想家、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仁宗宝元初进士,曾任翰林院学士,御史中丞。历时19年,于元丰7年(1084)修成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哲宗即位后,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尽废王安石新法,驱除新党,史称“元祐更化”。居相8个月后病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南宋朱熹曾将他与周敦颐、张载、二程及邵雍列为北宋“六先生”。所代表的学派为涑水学派,也称朔学。他宣扬封建纲纪。认为“一以治万,少以制众,其唯纲纪乎!纲纪立而治具成矣。”(《潜虚·体图》)“纲绝而网紊,纪散而丝乱”(《易说》卷3)。因而主张强化“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下之事上”(《资治通鉴》卷1)的封建道德纲纪。认为礼乐道德是治民的根本,刑名法制乃是治国的末枝,“明王之政”是“法制不烦,而天下大治。所以然者,何哉?执其本故也”(《资治通鉴》卷57)。承袭董仲舒的天命论和天人感应论。认为有意志的人格化的“天”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天者万物之父也”,“违天之命者,天得而刑之;顺天之命者,天得而赏之。”(《迂书·士则》)“智愚勇怯,贵贱贫富,天之分也。君明臣忠,父慈子孝,人之分也。僭天之分,必有天灾,失人之分,必有人殃。”(同上书)天地不易,日月不变,故道亦不变,礼义纪纲也万世不易。他用天命说明人性,“性,天命也”,“成不可更,性也”(《太玄注·玄衡》),人性是由天命安排的,并且是一成不变的。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和告子的性无善恶论,赞同扬雄所倡的性善恶混说。认为“善恶杂处于身中”(《法言注》卷2),但各人先天受善恶之命的比例不同,因而就有圣人、中人、愚人之区别,这实际上是为阶级的和等级的不平等辩护。强调“治心”、“循礼”。“何谓礼?纪纲是也”,“天子之职莫大于礼”(《资治通鉴》卷一)。“人之所以履者何?礼之谓也。人有礼则生,无礼则死。”(《易说·履卦》)为了循礼,必须“治心”,加强道德修养。“治心以正,保躬以静”(《迂书·无为赞》),“学者,所以求治心也。学虽多而心不治,何以为学!”(同上书,《学要》)“小人治迹,君子治心。”(同上书,《治心》)治心必须灭除意念之萌,窒灭人欲,做到以礼制欲,达到“诚”的修养境界。司马光的著作除《资治通鉴》外,还有《司马温公文集》、《稽古录》、《迂书》、《潜虚》、《易说》等。

司马光

北宋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生于1019年。1038年中进士,1065年进龙图阁学士。1066年撰《通志》8卷奏呈。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判西京御史台,在洛阳居住15年,不论政事,专心编写《资治通鉴》294卷,1084年书成。1085年任宰相,尽废新法,恢复旧制。他的著作除《资治通鉴》外,还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80卷,《涑水纪闻》16卷。《全宋词》编录其词3首。1086年病逝。

司马光

142 司马光1019—1086

史学家。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1038年中进士甲科,累官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御史中丞。他是反对变法的旧党领袖。1068年,王安石执政后,他因反对新法,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1070年,判西京御史台(在洛阳),后四任提举嵩山崇福宫,居洛阳15年,以书局自随,从事《资治通鉴》编纂工作,1084年书成。前后历时19年。1085年,神宗死,哲宗立,废止新法,起用旧党,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1086年9月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后蔡京当国,立元祐党人碑,以司马光居首,被夺官禁书。遗著除《资治通鉴》外,尚有《资治通鉴目录》、《资治通鉴考异》、《传家集》、《涑水纪闻》等书。

☚ 杜佑   郑樵 ☛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Si Ma Guang

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宝元二年(1039)进士。神宗时任御史中丞,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判西京御史台。哲宗元祐初,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尽废新法。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它的体例谨严,材料翔实可靠,结构完整。其文字简洁流畅,文笔生动。一些精采片段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是历来传诵的散文名篇。司马光著述除《资治通鉴》外,还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涑水纪闻》等。

☚ 曾巩   王安石 ☛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 (今属山西) 涑水乡人,又称涑水先生。以父萌为将作监主簿。定元进士,授武成军签书判官。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英宗朝进龙图阁直学士、判吏部流内铨。治平三年 (1066) “光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通览,遂为 《通志》 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秘阁,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神宗使王安石行新法,他极力反对,数次与王安石、吕惠卿在皇帝面前辩论,称 “祖宗之法不可变”,“治天下臂如居室,弊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神宗任他为枢密副使,他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 (1070) 出知永兴军 (今陕西西安)。次年判西京御史台,自此退居洛阳十五年,完成了《资治通鉴》。元丰八年 (1085) 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临朝听政,他以旧党领袖召拜门下侍郎,次年又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手握重权主持朝政,数月之间废除新法,并罢黜新党蔡確、章惇等人。为相八个月病故,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另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著述。

☚ 韩琦   王安石 ☛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Simaguang

北宋史学家、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仁宗宝元二年(1039)中进士,曾任起居舍人同知谏院、御史中丞,王安石变法时,因政见不合居洛阳15年,致力于编写《资治通鉴》。哲宗元祐元年(1086)出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元祐更化”,尽废新法,当政八月而卒,谥文正。在北宋新旧党争的政潮中,司马光是旧党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文成就主要体现在《资治通鉴》上。《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所录史实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下至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计1362年。共用了19年时间编成。作者在记叙一件重大史实后,常常加以评论,有时也用文学笔法描叙史实,因此,无论就历史或文学角度看,都是很有价值的。司马光编著此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借鉴的。司马光的著作还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 欧阳修   夷坚志 ☛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Simaguang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号迂夫,晚年2号迂叟,谥文正,后人称司马温公。宝元初,中进士甲科,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曾任翰林院学士,御史中丞,并州通判,开封府推官,同知谏院等职。王安石变法之初,因自己反对意见不被神宗采纳,坚辞不就枢密副使一职。熙宁三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洛阳)。遂退居洛阳十五年,绝口不谈政事,专修《资治通鉴》。1085年哲宗继位,起用他为相,主持国政,尽罢王安石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赠温国公平生著述丰富,现存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等。他一生钻研宏扬儒家学说,主张以“礼”整治纲纪,使尊卑有等,长幼有伦,内外有别,亲疏有序。断言“智愚勇怯贵贱贫富,天之分也;君明臣忠文慈子孝,人之分也”。(《宋元学案·涑水学案》),宣传“天命”思想,天人感应学说,主张以人格化的“天”为宇宙的最高主宰,天为万物之文,违背天命,要受刑罚;顺应天命,可得赏赐;得失有命,成功在天,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在人性问题上,持性善恶混说,把天命和人性联系在一起,强调性由天安排,不可改变,成为汉代以来,传统天命论的继承者。

☚ 包拯   王安石 ☛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79

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闻喜)涑水乡人,人称涑水先生。一生政治态度保守。仁宗宝元进士,始为地方官,后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后又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后来,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不成,便执意辞官闲居洛阳15年,专心主编《资治通鉴》。哲宗元祐元年起重新被起用,任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死后,谥号为文正,赠太师、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不仅在中国编年通史上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它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叙事1360余年,计300余万字,历时19年才完成。全书材料取舍严谨、叙事脉胳分明,文笔简洁流畅。注意刻画人物性格,代表作品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平蔡之战》等都是引人入胜的优秀篇章。
他也作诗,尤以五七言绝句见长。如《晚霁》诗,意境幽寂,淡雅含蓄,颇见才情,但被其文名所掩。

☚ 文天祥   朱敦儒 ☛

司马光

北宋史学家、哲学家。哲学上崇奉汉人杨雄,主张天命之说,反对僭天之分,失人之分。认为人的认识为直觉感知。人性上主张性善恶混说,强调一切由天命安排。参见“历史”中的“司马光”。张载(1020—1077) 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理学主要创始人之一。早年习兵法,后转求儒学。讲学关中,其学派被称为关学。肯定气为宇宙实体,气之聚散,生化万物。批驳佛道妄语空论。认为“一物两体”,它推动万物升迁变化,但万物终以调和为结局。事物有“变”有“化”,“变”与“化”互相转化。认为知识可分为见闻与德性两种,“见闻之知”诉诸人之耳目,“德性之知”乃人之“天地良知”。人性有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两种,气质之性兼含善恶两种可能,学以变化气质,可以返回天地之性。认为人与万物同受一气,与万物为一体,共同胞,因而人应该爱及民胞与万物。又以为君主即位为“天之所命”,庶民受苦亦当“乐天安命”。其学说影响深远。人性思想为二程、朱熹继承发挥。著作编入《张子全书》。参见“伦理学”、“教育”、“物理”中的“张载”。


司马光

曾任开封府推官,并州通判。反对并废弃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在法律上,主张“祖宗之法不可变”;认为礼是治国之本,礼法不可相互代替。实行“严刑峻法,以除盗贼”;依律定罪,需要先掌握立法的基本精神,“刑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赦罪害多利少,应“杀无赦”。参见“哲学”中的“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

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人。人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治平三年(1066)以所撰《通志》八卷进献朝廷,英宗命设局续修。主要助手有刘恕、刘攽、范祖禹等。后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潜心著述。历19年书成,神宗特赐书名为《资治通鉴》,为我国第 一部编年体通史(参见“资治通鉴”)。他反对王安石变法,曾坚辞枢密副使之职不就。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高太后掌权,召其入朝掌政,次年擢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废除新法。任相8个月病亡,谥文正,封温国公。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参见“文学”、“法学”中的“司马光”。


司马光

宋史学家、文学家。所撰《资治通鉴》质朴简洁,叙事清晰,文笔流畅,生动形象,有文学色彩,其中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均为历史散文名篇。另有《涑水纪闻》、《续诗话》等。参见“历史”中的“司马光”。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君实,号迂夫,陕州夏县(今山西闻喜)涑水乡人,人称涑水先生。宝元二年(1039)进士,累官至起居舍人,同知谏院。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除权御史中丞。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哲宗元祐元年(1096)起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尽废新法,复旧制。为相8个月病卒。追封温国公,谥文正。是著名史学家,其成就主要体现在《资治通鉴》。《通鉴》是古代编年体史巨著,上起战国,下至五代末。体例严谨,考证翔实,史料取舍得当,叙事条理严密,文笔流畅,文风质朴简洁。《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著名的历史散文片断。亦能作诗,尤以五七言绝句见长,如《晚霁》诗。著作除《资治通鉴》外,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80卷。

☚ 曾巩   王安石 ☛

傅家集/温国文正公文集/司马温公文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资治通鉴选讲

☚ 元丰类稿补   傅家集 ☛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陕西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初(1038)进士,任知制诰、知谏院。神宗时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后任西京御史台,居洛阳15年,专心编纂《资治通鉴》。哲宗即位后,拜为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主持朝政,废新法,复旧制。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其历史著作有《资治通鉴》、《稽古录》、《涑水纪闻》等。其中《资治通鉴》不仅在我国编年通史上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全书材料取舍严谨,叙事周详,文笔简洁流畅。也擅诗词,但为文名所掩。有《司马文正公集》

☚ 文同   曾巩 ☛

酷爱《春秋》/不喜释老

☚ 妙语评安石   酷爱《春秋》 ☛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

北宋著名史学家,北宋大臣。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 (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时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判吏部内铨。神宗时为翰林学士。他竭力反对王安石实行变法,坚辞不就枢密副使,于熙宁三年 (1070) 出知永兴军 (今属西安),次年辞官,退居洛阳。元丰八年(1085)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司马光被召入朝,任门下侍郎,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即左宰相,主持国政,全面废除新法,恢复旧制。任相8个月即病死,封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了总结历代帝王统治人民的经验与教训,给封建统治者提供借鉴,治平三年(1066) 以所撰战国至秦二世历史《通志》8卷献上,英宗命设局续修。他邀集刘怨,刘攽、范祖禹等人协助编撰,苦心著书,历时19年,于元丰七年 (1084)成书。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共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1362年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还另著有《温国文正公文集》、《传家集》、《稽古录》等书。

☚ 范仲淹   庆历新政 ☛

司马光1019~1086

北宋史学家、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人。居涑水乡,世称“涑水先生”。南宋朱熹曾将他与邵雍、周敦颐、二程、张载列为北宋“六先生”。20岁考中进士甲科,开始踏上仕途。此后大致可分3个时期:21岁~52岁是一个尽心国事、正直敢言的官吏;53岁~66岁是一个不求闻达,发愤修史的学者;最后2年成为左右时局的重要人物。他学问渊博,经史百家、音乐律历、天文书数无所不通。著作十分丰富,据记载有32种,886卷,流传至今的有16种,557卷。其主要名著有《资治通鉴》、《稽古录》、《司马文正公集》、《涑水纪闻》等。
司马光曾任翰林院学士、御史中丞。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拜相,主持国政。尽罢王安石新法,为旧党首领。曾奉钦命设局编纂《资治通鉴》,历时19年。崇奉西汉扬雄,对《法言》、《太玄》钻研达30余年。主张以人格化的“天”为宇宙的最高主宰,“天者万物之父也”,“违天之命者,天得而刑之;顺天之命者,天得而赏之”。又说:“贵贱贫富,天之分也”,故“僭天之分,必有天灾,失人之分,必有人殃”。认识论上宣扬“遗物离人,精思超“扦” 、为 “御” ,认为只有扦御外物,才能“无所不照,无所不通” ,“知至道” 。认为最高智慧仅存于圣人 “神心之中” 。人性问题上持性善恶混说。把天命和人性联系在一起,强调性由天预先安排而不可改变。成为汉代以来传统神学天命论的继承者。

司马光

司马光公元1019年~1086年

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宋仁宗宝元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各朝,累宫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所撰编年史《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年经事纬,史实系统而完备,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和鉴戒。王安石行新法,他极力反对,认为“青苗、免役钱为害尤大”,由于赋税征钱,农民(包括地主)不得不贱卖农产品以换取货币。他对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向农民征收货币赋税的弊病作了详细刻划。他还指出“自古岁丰谷贱,已自伤农,官中更以免役及诸色钱督之,则谷愈贱矣。”在司马光为首的一派人极力反对下,免役、青苗等法先后废止,北宋的赋税货币化也宣告结束。

☚ 李觏   沈括 ☛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

北宋政治家、经济思想家。字君实, 世称涑水先生, 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历任地方与中央多种官职。初与王安石私谊甚厚, 同在“嘉祐四友” 之列, 同为翰林学士, 然政见不合。神宗提出以理财为急务, 司马光主张以节流为主,大力裁省浮费,且从贵近始, 与庆历新政一脉相承; 王安石力主开源为主。王安石主持变法, 司马光反对变法,两人遂分道扬镳。熙宁四年(1071)退居西京(治今河南洛阳), 以刘攽、刘恕、范祖禹等为属官, 全力编史, 历时十九年, 编成巨著《资治通鉴》。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 高太后临朝后, 以旧党领袖上台执政, 尽废新法。著述甚丰,有《温国文正公文集》 、《 稽占录》、《涑水纪闻》等。

☚ 范仲淹   王安石 ☛
司马光

司马光1017或1019—1086

字君实,陕西夏县 (今属山西) 人,仁宗宝元元年 (1038年)进士,神宗时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哲宗元年(1086年) 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相八月后去世。主编《资治通鉴》,著作有《温国公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王安石变法反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神宗继位至熙宁三年间,与王安石展开激烈争论。其着眼于革新吏治、节约支出的治国主张不被采纳,遂从熙宁四年至元丰八年,15年间“绝口不复论新法”(《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哲宗继位后,即建议将熙宁新法全部废除,并将执行新法的人一律罢黜。主张改革朝政,扭转财政危机,但将重点放在整顿军队、吏治及财政方面。通过历代兴衰历史的研究,认为得天下不易,而守成更难。指出北宋“继体之君”的主要任务是“守成”而不是“进取”。认为王朝的兴衰,国家的强弱,决定于国君是否具备三种德性: 第一是仁德,包括兴办教育,修明政治,养育百姓,发展农业生产; 第二是明德,指掌握天时、人事规律,明了国家安危,识别臣民贤愚,明辨是非曲直等; 第三是武德,即不惑于奸,不移于妄,敢于唯道是从的勇气。国君具备三德则国家富强,否则国必危亡。又提出衡量统治者治国之道的五种准则: 即保业、怯时、远谋、重微、务实。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明确指出军队衰败和财政困难是国家面临的两大问题,强调将提高军队的战斗素质直接与节省财用联系起来,将择吏当否直接与富民之术挂钩。认为国富必须建立在民富的基础上。人民富有,年成好,国家即使多征收一些赋税,也不会影响人民生活。不同意王安石所说的只要“善于理财”就可以“不加赋而国用饶”的观点,认为这种理财只是加强征敛。主张重用“善治政者”、“晓钱谷者”来从事国家的经济工作。与王安石主张通过开辟正税以外的途径来增加岁入不同,将开源、养源、纵民求富三者结合起来,主张“养其本源徐取之”(《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二三,《论财利疏》)。认为“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善治财者,养其所自来而收其所有余,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不善治财者反此”(同上)。对于农民、手工业者和商贾三者,更关注农民的利益,主张对农民的利益予以特别照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除缴纳夏秋两税外,免去其他一切赋役,提高粮食价格,使农民富裕起来。认为当时财政不足的原因在于对宗室、后宫、外戚及臣僚的滥赏及上行下效的奢侈成风,官兵人数多,政令宽驰,百职荒废等。为要做到节用简赏,要在全国造成节用风气,须首先从宫中做起,整军裁员,淘汰老弱,停止一切不急需的土木工程,严格禁止另建宫观寺庙。认为决定财政状况好坏的关键在于执行制度的人。把国家财政经济工作作为专业性很强的一个部门,要求以财经官员的工作实效来决定能否久任,以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才来加强管理。反对封建政府直接从事经营,因为农民生活本已艰苦,如果国家直接伸手经营,由于在政治上、经济上实力比一般地主经济大得多,因此必将带给农民更重的灾难。而且封建政府与民争利也不符合治理国家的体要。

☚ 苏洵   王安石 ☛

司马光1019~1086Sima Guang

statesman,famous historian and man of letters of the Song Dynasty. Works: Investigations into Differences,Continuing Remarks on Poetry,A Comprehensive Mirror for Aid in Government,etc.

司马光

顾奎相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近15万字。本书共六章,以家世与童年、游宦四方、谏官五年、变法之争、洛阳修书十五载、在居相位的日子里等为题,较详细地介绍了司马光的生平与事迹,也谈及司马光的史学。末附有“司马光事迹简表”。


司马光

陈光崇撰,载于《中国史学家评传》中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3月出版,全文二万余字。本文分五部分:(一)司马光的生平,(二)主编《通鉴》,(三)《通鉴》的历史价值,(四)《通鉴》的史论,(五)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政见分歧。对各个问题都谈得很细,有史实,有论点,有新意,实事求是。作者认为,“司马光是十一世纪中国伟大的史学家”。

司马光1019—1086

北宋大臣、杰出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 (今属山西) 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以所撰《通志》八卷进献,英宗命设局续修 (神宗时,赐书名为《资治通鉴》 )。神宗时,任为御史中丞。熙宁三年 (公元1070年),出知永兴军 (今陕西西安)。次年,因反对王安石新法,退居洛阳十五年,致力编撰《资治通鉴》。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起为门下侍郎。次年,任尚书左仆射,主国政,废除新法。在相位八月死。追封温国公, 谥文正。历史著作有《资治通鉴》、《稽古录》、《涑水纪闻》等, 诗文有《司马文正公集》。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宋陕州夏县(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宝元进士。后进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主张“祖宗之法不可变”。抗章至七八,要求罢除制置三司条例司,不行青苗、助役等法。神宗不能用,遂求去,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熙宁四年(1071)判西京御史台, 自此,凡居洛阳十五年。主持修撰《资治通鉴》,加资政殿学士。哲宗初,拜门下侍郎,复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尽罢新法。著有《资治通鉴》、《稽古录》、《涑水纪闻》、《司马温正公集》等。(参考图405、40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0: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