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隐身技术fanyinshen jishuantistealth techniques
提高探测系统对隐身目标探测能力的技术。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隐身飞机F-117A及B-2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它们的雷达截面积降低到0.02及0.1m2以下,不足普通飞机的几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使防空系统的作战效能严重下降、甚至部分失效或失效,从而引起了各国防卫人士的极大关注并推动了反隐身技术的发展。反隐身技术研究滞后于隐身技术的研究,到90年代初期美、俄、英、法等发达国家反隐身研究还处于系统概念研究及体制试验阶段,尚未研制出有效的反隐身探测系统。
反隐身有两层含义。
❶提高探测系统对微弱信号的检测能力,例如增大发射功率及天线增益和提高接收机灵敏度等。这是雷达等探测系统传统的研究内容;
❷扼制隐身效果,使隐身目标对探测器呈现的目标特征不致严重降低。例如由于隐身只在一定的频带及一定的空间角范围内有效,于是提出了超宽带信号雷达、双(多)基地雷达、雷达组网、超视距雷达、天基雷达、多传感器复合雷达和无源探测器等反隐身技术途径。
探测系统中雷达是最主要的探测器,雷达反隐身是反隐身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隐身技术的主要应用对象是隐身飞机,因而反隐身技术的主要应用对象是防空系统。为了反隐身,防空系统中的情报警戒雷达、引导指示雷达及火控制导雷达都需要有相应的反隐身能力。此外,由于隐身飞机的隐身频段与火控制导雷达的工作频段相合,因而火控制导雷达的反隐身最为困难。在美国国防部的关键技术计划中,反隐身技术没有单独列出,而是融合在高灵敏度雷达、无源探测器、自动目标识别、相控阵技术和数据汇集等项关键技术中。这说明反隐身技术是一项系统性技术,必须通过多种探测资源的综合集成才能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