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范仲淹《渔家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中进士,仁宗时曾任西北边疆的经略副使,军令严明,爱抚部下,在抵抗西夏侵犯的斗争中立有功勋。在仁宗朝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他关心社会的治理,同情人民的疾苦,仁宗庆历年间曾提出新的施政纲领,改革腐朽制度,限制贵族特权,然而一些做法实行不到一年即被贵族官僚所反掉,范仲淹及其同僚皆被罢官。范仲淹的诗词文章都很有名。他的散文《岳阳楼记》情景交融,千古称绝;诗词虽留存不多,但是却反映了民生疾苦,饶有风格。 宋仁宗宝元元年(1040)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负责领导抵抗西夏侵扰中原的军事行动,时达四年之久。这首词是他带兵戍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中描绘了边塞地区的景物,写出那里是雁飞不落的荒凉之地,山峰重叠,落日孤城,加上边声应和军中号角之声,一切都不堪闻睹。词中也表明,驻守在这里的将士,却不乏英雄气概。人们虽然是有家难归,不时以浊酒自慰,但也认识到侵扰中原的敌患未除,大功未竟,身负保卫国土之责的将士没有理由退归。然而边塞的寒冷夜晚是难以消磨的,入耳的是哀怨的羌笛,所见的是满地白霜,想到敌寇未灭,征戍生活久无尽期,人们在深夜仍不能入睡;作者在灯下看自己又多添了许多白发,战士们也在暗洒望乡思归的热泪。这是一首极为苍凉悲壮、慷慨激昂的词,情浓理正,意真志定,不愧是出自一位诗人兼将军的手笔。范仲淹把边塞生活内容带进词的描写领域,使词具有更为广泛的表现内容,以及壮烈慷慨的风格,是诗词发展史上的一大独创。 范仲淹《渔家傲》范仲淹《渔家傲》范仲淹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①。衡阳雁去无留意。②四面边声连角起③。千嶂里④。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⑤。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①塞(sài)下:边界险要之地,此处指西北边疆。②“衡阳”句:雁儿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荒凉的西北边区。衡阳,今湖南衡阳。旧城南有回雁峰,峰形很像雁的回旋。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此而止,不再南飞。③边声:边地的悲凉之声。如马鸣、风号之类。④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⑤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馀里,刻石勒功”而还。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蒙古国境内。 夕阳秋色图【宋】 马麟 日本根津美术馆藏 鉴赏 宋仁宗时期,西北的党项族日渐强大,其首领元昊建立夏国,史称西夏。北宋与西夏作战,屡次失败。后来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元年到三年(1041-1043)的四年间,与韩琦镇守陕西,负责西北边境的防御,一时号令严明,稳定了局势,同时也对西夏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当时边民中流传着一句俗谚:“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渔家傲》就是作于边帅任上。词中表达了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边境生活的艰苦和作者思乡的情感。 上阕描写边塞风光,用笔简练,境界苍茫悲凉。词作开篇直写边塞之秋的风景,一个“异”字概括了边塞风景与中原、江南的巨大差别。在作者笔下,显然这种差异并不是边塞风景较好,要不然为什么连大雁都视去如归、毫无留意呢? 通过对大雁南归无留意的叙述,反衬了边塞自然环境的恶劣和戍边士卒的思乡盼归之情。“四面边声”三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述了边塞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军旅气氛。时已秋天,马鸣、风号、鼓角之声,似喧闹而阗寂。因为在这看似热闹的声响里,却唯独人声被掩盖了,所以称之为“边声”。群山如嶂,长烟如带,落日如轮,孤城紧闭,既写出了边塞风景的苍凉肃杀,也透露出了边区军事气氛的紧张悲壮。正如唐圭璋所云:“千嶂落日,孤城自闭,其气魄之大,正与‘风吹草低见牛羊’同妙。加之边声四起,征人闻之,愈难为怀。”(《唐宋词简释》) 下阕直接抒写戍边怀抱和思乡念亲之情。家国之情,自古是人们的一个重要的情感范畴。一方面是个人家庭的幸福,一方面是国家的安全稳定。从古至今,许多仁人志士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砥砺,守御边疆,保家卫国。常年在那样荒凉而又紧张的环境中生活,思乡念亲是难以避免的。然而家乡远在万里之外,将军征夫只好借酒浇愁,聊以自慰。作者是一个有着雄心抱负的有志男儿,“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杀敌报国、建立功勋的愿望。《宋史《范仲淹传》说他“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甚至他在庆历三年(1043)召拜参知政事后,“会边陲有警,因与枢密副使富弼请行边”,表现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保家卫国的意识。与那些“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適《燕歌行》)的腐败边疆将帅不同,范仲淹治军严谨,在那羌管悠悠、严霜满地的环境中,面对士卒思乡心切、难以入眠,作者“忧士卒之所忧”,亦深夜难眠。这里的将军不是追求“一将功成万骨枯”,而是和士兵一样,既有保家卫国的忧患意识,也有思乡念亲的情怀,更有体恤士卒、早日平定边疆、让士卒返回家乡团聚的深切愿望。所以这里的“将军白发”可以看作是将军戍边日久,两鬓生白发,更可以看作是良将那种更多承担和辛苦劳累的结果。 此词抒写悲凉怀抱,突破了词限于写男女风月的界限,表现了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李飞跃) 集评 宋《魏泰:“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及王尚书素出守平凉,文忠亦作《渔家傲》一词以送之,其断章曰:‘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顾谓王曰:‘此真元帅之事也。’”《东轩笔录》卷一一) 唐圭璋:“羌管’一句,点出入夜景色,霜华满地,严寒透骨,此时情况,较黄昏日落之时,尤为凄悲。末句,直道将军与三军之愁苦,大笔凝重而沉痛。惟士气如此,何以克敌制胜?故欧公讥为‘穷塞主’也。”(《唐宋词简释》) 链接 《渔家傲》词牌。《渔家傲》不见于唐、五代人的词作中,《词谱》卷一四认为:“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字数、平仄相同,仄韵。 词论。人们对词的评论,谓之词论,它借鉴了至宋代发展得已经比较完整的“诗论”的部分术语和方式,又努力体现出其独有的风貌,如抓住词“别是一家”的分界,讨论其音乐文学的特征等。五代至北宋中叶,偶有“词论”之作,大都出现在“词序”之中,如五代欧阳炯《花间集序》等。中叶以后,“词序”大量增加,且在宋人的笔记和诗话中也出现了对词的评论。李清照的《词论》是最早的完整的“词论”之作。南宋以来,“词论”专著不断涌现,如王灼的《碧鸡f漫志》、张炎的《词源》、沈义父的《乐府指迷》等。清代是“词论”最为兴盛发达的时期,“词话”作为“词论”的重要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近现代以来,具有现代理论意识的专篇词学论文和专著开始出现,“词论”从此进入 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宋夏和议。西夏原为北宋属地,经李继迁、李德明父子的奠基与发展,不断为党项政权拓展了生存空间。仁宗景祐五年(1038)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建立西夏。北宋王朝大为震惊,派兵征讨,却先后在三川口(今陕西安塞东)、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北)与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战败。尽管西夏在军事上占了上风,但连年战争也使西夏社会经济遭受破坏,“军民死亡,创痍过半”,难以与国土辽阔的宋朝长期对抗,便提出和议。宋朝在加强西北防御的同时,也决定仿效澶渊之盟的方式,“稍易其名,顺时而抚”,同意与西夏议和。庆历四年(1044),宋夏订立和议,主要内容为:夏对宋称臣,宋册封元昊为西夏国主;每年赐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两国在沿边开设榷场,恢复互市贸易。宋夏和议确立了宋与夏的关系,使西夏成为维系宋、辽之间平衡的重要砝码,标志着宋与辽、夏鼎峙局面的最终确立,也直接影响了其后宋、金、夏的格局。宋夏和议后,双方关系处于相对和平状态,西夏虽曾多次侵扰北宋边境,但均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战争。和议对双方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带来了和平环境与榷场贸易,是不可忽视的外部条件。 范仲淹《渔家傲》范仲淹《渔家傲》
今译 塞外秋天的风景, 与内地迥然相异。 就连鸿雁也陆续飞去, 毫无留恋之意。 只听胡笳吹动, 牧马悲鸣、四面边声, 连同军营的鼓角, 此伏彼起。 落日的最后一抹余辉 消失, 烟气笼罩着大地, 在重重叠叠的险峰里, 一座孤零零的古城 吱呀呀地将城关 紧闭。 饮一杯,消愁的浊酒, 唉!归乡之路呀,千里万里。 唉!我还没能象东汉的窦宪, 在燕然山刻石铬记。 是谁吹起 那悠悠扬扬的羌笛? 月华如霜铺满大地。 映照着,那失眠的将军, 白发如银,泪花闪动 在眼眸里。 范仲淹《渔家傲》范仲淹《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①。四面边声连角起②。千嶂里③,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④。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 释 ①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之意,湖南衡阳旧城南有回雁峰,相传大雁秋季南归,至此,不再南飞。 ②边声:边地特有之声,如风声、马声、胡笳声、号角声等。连角起:写号角声接连而起。 ③千嶂里:群山之中。嶂,高峻陡峭如同屏障一样的山。 ④燕然未勒:燕然,山名。公元819年,东汉窦宪北破匈奴,乘胜一直追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未勒,指战功未建。 ·导读入境 范仲淹生活在宋仁宗时代,西夏常从西北方向侵犯中原。他曾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多年负责抵御西夏,西夏不敢来犯,说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时已深秋,这是塞下之秋啊:西风紧,北雁南飞,直至衡阳,全无留意。大雁尚且如此,人又当如何? 此时边声四起:羌笛声、马声、风声,连同军营的号角声,几分凄凉,也有几分悲壮! 耳闻四起的边声,远望重峦叠嶂,在夕阳的残照下,在烟雾缭绕中,这座孤城紧紧闭锁着,戒备着,以应付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紧急形势。 风景如此之“异”,怎能不诱发将军和士兵的思归之情呢? 喝下一杯浊酒,更加思念远离万里的家乡。但功业未就,敌军没有击溃,边境还不安宁,怎能回去呢? “举杯浇愁愁更愁”,听着悠悠的羌笛,俯视满地的浓霜,久久不能入睡。因忧国思乡,将军为之发白,征夫为之落泪。 ·赏 析 词人以自己亲身的体验,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边塞的景象与生活,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和思念家乡的情感。 词的上阕写边塞景象,一个“异”字,极为概括,引出塞外秋景的描述。接着描绘了以“孤城闭”为中心的黄昏边塞图:在四起的边声里,在重峦叠嶂中,紧锁着一座孤城。更以长烟落日衬托,气氛悲凉。下阕转入抒情,“家万里”与“酒一杯”对举,形成强烈对比。一杯浊酒怎能浇万里思归之愁呢? 但功业未就,敌军未溃,边境不宁,怎能回去呢?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此时便作“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壮语自勉和激励将士。人“归无计”与雁“无留意”两相对照,烘托出将军征夫的壮烈襟怀。这就写出了白发将军与远征战士一面思念家乡一面坚持抗敌的复杂心理。结尾之句进一步写这种矛盾,一幅“人不寐”的图景,是因为思乡? 还是因为边功未立? 应该是二者兼而有之吧! 读了之后,正如彭孙遹《金粟词话》中所说,使人感到“苍茫悲壮,慷慨生哀”。 细心品味,这首词的情调与盛唐昂扬奋发的边塞诗显然不同。一是所处的时代不同,再有就是诗与词两种文学样式有着很大的区别。“诗言志”,而“词为艳科”。而范词却有了新的突破。在词史上开了边塞词的先声,成为宋代豪放词的早期作品,对宋词词风的转变具有重大的开创意义。 ·思考题 体会一下这首词与前面举出的边塞诗在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边塞类撰稿:崔承枢) 范仲淹《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仁宗时施行“庆历新政”,后被排挤。死谥“文正”。诗词文都有名篇。衡阳雁:传说大雁南飞到衡山止。衡阳在今湖南境内。勒:刻。这一句说还没有取得胜利就不能回家。 入选理由: 用词的形式写边塞的内容,此首颇具代表性;同时它又是摆脱婉媚香艳词风的北宋词中的先驱作品。 诗词赏析 这是作者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时的作品。北宋初年,西夏党项族军事力量渐强,控制了今宁夏、陕西北部等地。后来其首领元昊称帝,更是常与宋王朝发生战事,而且宋军几乎每战必败。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正是败后待收拾整顿的时候。尽管后来成效显著,但边塞的苦寒,战争结束的遥遥无期,将士的思归怀乡情感一再刺激着他,作为文人,他写下了一组《渔家傲》词抒情言志,每首都用“塞下秋来”开头。本篇就是其中之一。 词的上阕写边塞风景,突出了当地的边荒和寒冷等特点以及边防内容。“衡阳”一句景中有情,暗示了下阕的抒情特征。下阕以军事责任艰巨,功业难成,思乡怀归等表达情感和思想,形象而真实地再现了守边将士的精神风貌和内心世界,根本不回避忧伤和痛苦,但比之慷慨激昂的陈词和英雄气概的宣言却一点也不逊色,反而更加动人。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守土卫国的信念。“归无计”就是没有想也不能想回家,只有战胜敌人之后才有归家的一天。语虽简短,意义还是清楚。 词的内容如此,风格也随之而来,以悲壮苍凉为主,完全不同于以女性描写、男女相思为主,写得香艳缠绵的“花间派”词。 范仲淹《渔家傲》渔家傲
宋初,当达官贵人们只是在樽前吟唱新词的时候,范仲淹却把词这一崭新的文学样式带到了广漠的边塞,用它来展现边塞将士的生活场景,抒写戍边安国的强烈愿望和征人思乡的深沉感情。这在当时绮艳婉美的词坛上,是一声苍凉悲壮的“别调”。欧阳修看了这首词,颇不以为然,以为是“穷塞主之词”。然而,正因为它不是写卿卿我我的男女艳情或歌舞升平的太平景象,而是写这位穷塞主的身世感受以及投射在他身上的时代的折光,所以更显示出这首词在题材内容上有着可贵的开拓,在宋词的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全词是以荒寒苍凉的边塞秋景作为背景来逐一展开的。本来就已是荒寒的边塞,当秋天来临之后,景色变得更为萧索凄凉。作者在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作了交代之后,紧紧地扣住“风景异”三个字,描绘了一幅具体的塞下秋景图。你看,在这季节转换的时候,大雁已早早地感到了秋天的到来,它毫无留意地向南方飞去了;这里人烟稀少,当临近傍晚的时候,马嘶风号,戍角悲吟,交织成苍凉呜咽的边塞曲;在峰峦起伏和长烟落日的背景上,你可以看到一座孤城,它的城门紧紧地关闭着,使这边塞的荒寒之中,又增添了一种森严的感觉,这是塞下秋来的变异之景,面对这一切,作者不能不有所感慨,大雁归去了,而人却不能归,苦守孤城,而旷日无功,这些内容作者在上片没有明显地表达出来,但上片的写景,是景中有情,透过作者所描写的塞下秋来的风景的变异,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感情的变异。作者触景生情,顿起边愁,词也就自然地过渡到下片,具体地抒写这种边愁。 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这情,是复杂的。作者首先将一杯浊酒与万里之家对举,从字面上来看,似乎只是反映着浓重然而单一的思归之情,接着,紧接一句,“燕然未勒归无计”,则展现出作者内心的全部矛盾,从而使上句的借酒浇愁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内涵。这首词写于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时。范仲淹素以天下为己任,“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且此时身为镇边主帅,系疆土安危之重。他满怀爱国之情,要效法东汉窦宪,复土安边,勒石燕然,功垂千秋,但是宋王朝图安持重,殊无踔厉奋发之气,大权落入少数保守的大官僚手中,积贫积弱的时代特征已经显露出来,要想有所作为的志士仁人,往往侘傺坎坷,事与愿违。这种思想与现实的矛盾,在作者的笔下,具体地表现为一方面志在边塞,希冀建功立业,一方面又万里念归的复杂心情。我们可以体会到:如果社会昌明,朝野同心,作者向往建功立业,直可如盛唐人“功名只向马上取”,“不破楼兰终不还”,而何以家为?然而,在作者的感情旋律中,我们不仅可以听到壮的进军号,还可以听到悲的恋乡曲,这种念归,不是单纯的游子怀乡病,其间还渗透着作者壮志难酬的惆怅情绪,表现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这种理想与现实间的主客体矛盾,在作者心中化为进与退、进取精神和徘徊情绪的矛盾斗争。这种进取精神,在词中以“燕然未勒”具体表现,而这种徘徊情绪,在词中则以“归无计”曲曲传出。同样是边塞题材的作品,我们只要把这首词与盛唐人的边塞诗比较一下,就可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一是激昂慷慨,一是沉郁悲凉,这是时代使然,作者的遭遇使然。下片开头这两句,实是全篇最关键的笔墨。然而,这样的矛盾,并不是作者个人所能解决,“羌管”一句,以景衬情,既渲染上句,又引出尾句,羌管悠悠,霜华满地,在这不寐之夜,上自将军下至士卒,莫不触景感怀,潸然泪下。这泪既是思乡念亲的儿女之泪,更是功业无成壮志不酬的英雄泪! 这首词的特色,最主要表现在题材内容上。以边塞题材入词,这在宋词发展史上是一个开创,而这首词的内容不仅现实而且深剖,又是为同时期其他词所不及。这种题材内容的特点,带来了意境风格的变化,这首词表现出来的苍凉悲壮的意境风格,为宋初软媚的词坛吹进了刚劲的清风,开宋代豪放词派之先河。其次,在艺术处理上,这首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这本是词中常套,但作者善于选择景物,点染环境,注意到情景的交融。如作者不仅诉诸视觉,而且诉诸听觉,上片在去雁、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的环境中,弥漫以悲凉肃穆的边声角声,下片在将军征夫的不寐之中,配之以呜咽凄恻的羌管之声,它撩乱边愁,催人泪下,起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总的来说,这是宋初词坛上值得重视的一篇作品。 范仲淹《渔家傲》《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1。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