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范仲淹《岳阳楼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范仲淹《岳阳楼记》范仲淹《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②,滕子京谪守巴陵郡③。越明年④,政通人和⑨,百废具兴⑥。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⑦,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⑧。 范仲淹《岳阳楼记》范仲淹《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是一篇有名的古文。宋人王辟之曾说: 庆历中,滕子京谪守巴陵,治最为天下第一。政成,增修岳阳楼,属范文正公为记。苏子美书石,邵餗篆额,亦皆一时精笔。世谓之“四绝”云。① 作为“四绝”之一的《岳阳楼记》,北宋以后的许多古文选本差不多都选了它,解放后也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全文共分五段。第一段,叙作记的原因。分三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这是第一层。“谪”字是全文的关键。“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是第二层。一个被“谪”的人而能做出这样的成绩,自然值得赞美。作者写这几句,正是赞美滕子京; 但也另有用意,后面再谈。“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这是第三层。“乃”字承上启下,说明“重修岳阳楼”是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前提下进行的。这就把滕子京和那些只顾压榨人民血汗、大兴土木供自己玩乐的统治者区别开来了。 第二段共两层。作者在前一段只用两句话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全部工程; 并没有描写重修后的岳阳楼如何壮丽,因为这与他所要表现的主题无关。到了第二段,先写岳阳楼上所见的自然形胜:“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这是第一层,也写得很概括。因为一则“前人之述备矣” (与前段中的“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呼应),②用不着重复; 二则这不是重点,仅是逐渐向重点过渡的桥梁。是怎样过渡的呢?“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是第二层,以“然则”承上转下: 既然岳阳楼之大观如此,那么,南来北往的“迁客骚人”(“迁客”与前段中的“谪”字呼应) 到这里登高四望,触景而生的情感岂不有所不同吗?这一反问引出了第三段和第四段:“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两段是对“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回答。多用偶句,在形式和内容上是对称的: 都是先写景,后写“迁客骚人”触景而生的“情”。景不同,情也不同。一悲一喜,形成鲜明的对照,坐实了上面的“异”字。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重点,即古人所谓“结穴”。“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提出理想化了的“古仁人”用以否定上两段所写的“迁客骚人”,这是第一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具体地写出“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宏大抱负,回答了前面的“何哉?”这是第二层。“噫! 微(非) 斯人,吾谁与归!”这是第三层。作者含蓄地、但也明确地表示了他的态度: 他是把这样的“古仁人”作为学习的榜样的。虽然没有提“以物喜”、“以己悲”的“迁客骚人”,实际上是把他们否定了,而那种感慨系之的语气,更加强了否定的力量。 全文步步深入,由反而正,章法谨严而又富有变化。 在一篇作品中否定什么,肯定什么,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作者的生活道路和思想倾向有关。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代,北宋王朝因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已复杂而尖锐,民族矛盾 (契丹的威胁、西夏的侵略) 也日益严重。由于庄园制度的发展,大地主官僚凭借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巧取豪夺,兼并土地,垄断工商业,这就使得佃农、自耕农、自由商人、手工业者和大地主官僚之间也发生了剧烈的冲突,中小地主和大地主官僚之间也产生了矛盾。而民族矛盾,由于战争所需的人力物力在不同程度上加重了大地主官僚以外的其他阶级、阶层的负担,所以又反转来加剧了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矛盾中,当然农民和大地主官僚的矛盾是基本的; 中小地主和大官僚之间的矛盾虽非根本性的,但在现实利益上毕竟也有矛盾; 中小地主和农民、手工业者之间当然有矛盾,但在反对大地主官僚的特权这一点上,又有一致性。而北宋统治者为了换取地主阶级的支持,大开科举的结果,许多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也登上政治舞台; 在这种阶级矛盾尖锐、国防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他们首先从中小地主阶层的利益出发,要求实行政治改革,并以范仲淹为中心,形成一个较有进步性的政治集团,与代表大地主官僚利益的“邪党” (以夏竦、吕夷简为中心) 作斗争。由于大地主官僚的经济力量仍然保持支配地位,在政治上也自然握有实权,因而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中的许多人物,都一再地遭到打击,作了“迁客”。 范仲淹出生于贫苦家庭,两岁时死了父亲,其母谢氏由于无法维持生活,不得不带着他再嫁长山朱氏。他青年时在醴泉寺僧舍读书,“日作粥一器,分为四块,早暮取二块,断虀数茎,人少盐以啗之。”③后来入南都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④从而也有可能看出时政的腐败、提出改革的要求。所以他在做秀才的时候,便“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登进士第后,接二连三地上书议论国事。明道二年 (1033),他以右司谏的身份反对奸相吕夷简,被贬到睦州。景祐二年 (1035) 召还。次年,上书批评时政,要求选贤任能; 吕夷简诬指他离间君臣,又贬到饶州。 康定元年 (1040) 任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他积极训练士卒,争取、团结沿边的羌族,提拔狄青、孙沔等得力将官,并于险要之处筑城堡,严加防御。因此,他守边数年,西夏的上层统治者不敢轻易侵犯,并互相警告说:“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子 (指以前守边的范雍) 可欺也。”⑤其防御西夏的策略,主要见于他写的《议攻》和《议守》。⑥他主张,“用攻则宜取近而兵势不危,用守则必图其久而民力不匮。”要久守而民力不匮,则应该“屯田”。而最终目的,则在于息兵结和,使“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 天下富实,鸡鸣犬吠,烟火万里”。 庆历三年 (1043) 以后,大地主官僚在政治上的代表人物夏竦、吕夷简等由于欧阳修、蔡襄、孙沔等交章弹劾而先后罢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执掌政权,提出许多改革政治的主张: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对内外职官严加考核,非有功绩,不得升迁; 严选各路监司,有不称职者,就班簿上一笔勾去。又更定荫子法: 公卿大臣除长子不限年龄外,其他子孙非年过十五、弟侄非年过二十,不得荫官。这些措施,立刻引起许多贵族、旧臣、滥官污吏的不满,攻击范仲淹引用朋党,甚至伪造石介给富弼的信,诬告他们要废除皇帝。终于庆历五年,迫使他们离开朝廷。 《岳阳楼记》是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写的。作者于先一年出知邓州。就是说,作记的时候,他已经是“迁客”。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迁客”往往也是“骚人” (诗人)。那些“迁客骚人”,大都因“怀才不遇”而牢骚满腹,多愁善感。作者在几次被贬谪、如今又作“迁客”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却能否定一般“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被个人得失和环境变化所支配的卑微情感,而提出所谓“古仁人”作榜样,这分明是对自己的鞭策,也是对因受“邪党”迫害而作了“迁客”的许多朋友的勉励——首先是对滕子京的勉励。 在前面曾经谈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谪”字是全文的关键。滕子京名宗谅,是范仲淹的同年 (同于大中祥符八年中进士),也是政治上的战友。庆历二年,他以天章阁待制任环庆路都部署、并知庆州,在防御西夏方面曾有所贡献。次年被人诬告,牵连甚众,囚系满狱。范仲淹、欧阳修替他辩白,先贬知凤翔府,后又贬知虢州。庆历四年,“邪党”的骨干之一王拱辰提出滕子京“盗用公使钱,止削一官,所坐太轻”; 因而又贬到岳州,即范仲淹所说的“谪守巴陵郡”。 滕子京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看苏舜钦的《滕子京哀辞》: 云霓收壮气,星象卷英魂。贤人去何赖? 才亡世不尊! 论兵虚玉帐,问俗失朱轓。自为知音绝,低徊恸寝门。 忠义平生事,声名夷翟闻。言皆出诸老,勇复冠全军。冥漠知谁主,贤愚岂更分! 江头送丹旐,哭向九华云。⑦ 这两首诗当然有些夸张,但也可以说明滕子京毕竟有才能、有抱负。证明前引《渑水燕谈录》中的“治最为天下第一”并非溢美之词,也可以相信范仲淹所说的“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符合事实。然而作为一个“迁客”,他的情感却和记中所赞扬的“古仁人之心”相去甚远。 范公偁在《过庭录》里说: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庆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 (范仲淹) 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范公偁是范仲淹之后,他的《过庭录》所记的事实,都是从他父亲那里听来的,其中关于范仲淹的部分,相当可信。这条关于滕子京求写《岳阳楼记》的材料,尤为珍贵。此后的有些材料,也可以与此相补充。如南宋周煇《清波杂志》 (卷四) 云: 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伤悲憔悴之叹,发于诗什,特为酸楚,极有不能自遣者。滕子京守巴陵,修岳阳楼,或赞其落成,答以:“落甚成? 只待凭栏大恸数场!”闵己伤志,固君子所不免,亦岂至是哉! 明人袁中道《游岳阳记》(《珂雪斋文集》卷六) 云: 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范公“先忧后乐”之语,盖亦有为而发。 《岳州府志》中关于滕子京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记的记载,也是与范公偁的记载一脉相承的。 看了这些材料,再来读《岳阳楼记》,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谪”字,的确是全文的关键,而“先忧后乐”云云,则是全文的结穴。中间否定的“以物喜”、“以己悲”的“迁客骚人”,分明包括滕子京在内; 后面提出的“古仁人”,也正是希望滕子京作为榜样,进行学习的。“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说的是“吾”,指的主要是滕子京。那意思是:我离开了这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仁人”,就迷失了前进的方向,那么,你呢? 前面说过,“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是赞扬,但也另有用意。用意何在呢? 那就是勖勉滕子京应该看得远些,“不必凭栏大恸”,而要进一步做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这篇作品的客观意义当然有更大的普遍性; 但作者却主要是规劝、或者说是批评“罕受人言”的滕子京的。规劝、批评而不露锋芒,却又很有力量,也显示了作者的构思之妙。 就思想内容说,这篇作品所表现的基本上是儒家的仁政主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这是说,在朝廷里作官,就应该关怀民间疾苦;“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说,即使没有作官,或者作官而被贬到边远地区,也不应该忘记皇帝,而要关怀他能不能做“仁君”、能不能行“仁政”。非常明显,作者是既考虑人民的利益,又不否定封建制度的。既然如此,他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内容也就十分明白了。“先天下之忧而忧”,主要是“忧”小人专权、政治腐败,人民痛苦不堪,必将起而反抗;“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乐”“仁政”实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缓和,封建秩序得到稳定。总之,其历史和阶级的烙印是清晰可辨的。所以,当我们用这两句话来说明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的时候,已经赋予了新的内容,这是不言而喻的。 就艺术表现说,《岳阳楼记》有许多特点。骈散结合,排比工整,词采富丽,颇有诗味,这是众所熟知的。结构严密,构思精妙,规劝滕子京不露痕迹、却很有力量,这也在前面谈过了。除此而外,还有几点值得注意。 这篇文章仿佛一向以善写景著名。《后山诗话》中说:“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话说时景,世以为奇。”宋人林正大曾把这篇文章概括成《水调歌头》:“欲状巴陵胜,千古岳之阳。洞庭在目,远衔山色俯长江。浩浩浑无涯际,爽气北通巫峡,南去极潇湘。骚人与迁客,览物兴尤长。 锦鳞游,汀兰郁,水鸥翔。波澜万顷,碧色上下一天光。皓月浮金千里,把酒登楼对景,喜极自洋洋。忧乐有谁会?宠辱两具忘。” 所采取的也主要是其中的写景部分。那些写景部分,的确相当出色。作者以非常精练的诗的语言,描绘了几种迥不相同的自然景色,形象鲜明突出,极富感染力。 可是这篇作品,却并不是写景文。 古文中的“记”,从前的许多文论家都认为是“记事之文”。而《岳阳楼记》却只有第一段“记事”; 中间几段大部分“写景”; 最后一段,又分明是“议论”。一种文章体裁,并不是一个死硬的框框。范仲淹把“记事”、“写景”、“议论”冶于一炉,正显示了他的创造性。 不过只说有记事、有写景、有议论,还不足以说明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这篇文章,实质上是议论文——独特的议论文。 写议论文,通常先提论点、再摆论据。而这篇文章的论点却在最后,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论点,是通过对“迁客骚人”的否定树立起来的。全文的第一段突出“谪守巴陵郡”,第二段从“岳阳楼之大观”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若夫”“至若”两段尽管写景很出色,但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为了写“迁客骚人”的“情”; 而写“迁客骚人”的“情”,又是为了用这种只局限于个人的“情”来反衬“古仁人之心”的“伟大”“崇高”,实际上起了论据的作用。 有扼要的记事,有生动的写景,有简明的议论; 写景与议论,又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而这一切,又都是为树立论点服务的。这种写法,不能不说是“别开生面”。 陈师道 (后山) 把各种文体的特点绝对化,因而对《岳阳楼记》这种“别开生面”的写法很不满,他说:“退之 (韩愈) 作记,记其事耳; 今之记,乃论也。”他是主张“记”这种体裁,只能“记其事”、而不能发议论的。王若虚反驳说:“议论虽多,何害为‘记’!盖文之大体固有不同,而其理则一。殆后山妄为分别,正犹评东坡以诗为词也。”毫无疑问,王若虚的意见是正确的。把任何一种文体弄成一种死硬的、一成不变的框框,都是形而上学的表现,都不利于发挥作家的创造性,因而也不利于文艺的健康发展。 同时,范仲淹并不是为原来的岳阳楼写记,而是为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写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为的是“凭栏大恸数场”,以发泄遭迫害、被贬谪的愤懑; 范仲淹针对这一点写记,就不能用公式化的办法。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范仲淹的这篇“别开生面”的文章,“议论虽多,何害为记”! 它是为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写的记,是有的放矢的、最贴切的记。 范仲淹的这篇《岳阳楼记》,可以说是一篇文艺性的议论文。在我国各种体裁的古文中,是有许多各具特点的文艺性的议论文的。我们应该重视这个传统。鲁迅的某些杂文,瞿秋白称之为“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冯雪峰称之为“诗和政论相结合的小品”,这不能不说是对我国源远流长的文艺性议论文传统的继承、革新和发展。 范仲淹《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①。越明年②,政通人和,百废具 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③,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 记之④。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⑤,横无 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 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⑥,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 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 乡⑦,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 泳;岸芷汀兰⑧,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 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 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⑨,不 以己悲。居庙堂之高⑩,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11),则忧其君。是进亦 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欤! 噫!微斯人(12),吾谁与归(13)?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注释】①滕子京:名宗谅,字 子京,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和范 仲淹是同年进士,因被人诬陷,贬官 至岳州。谪:古时京官受处分降职出 任外官或犯罪流放。②越:及,到。 明年:第二年。③旧制:原来的规模。 ④属:同“嘱”,嘱咐,委托。⑤汤 (shāng)汤:水流急、水势大的样子。 ⑥迁客:被贬谪的官员。骚人:屈原 作《离骚》,后人即称诗人为骚人。 ⑦去国:离开京城。⑧芷:香草名。 汀:水中或水边的平地。⑨物:外物, 这里指环境遭遇。⑩庙堂:宗庙和殿 堂,指朝廷。(11)江湖:民间。(12)微:没 有。(13)归:归依。
【鉴赏】岳阳楼在今湖南岳 阳西,下临洞庭湖,是著名的风景 名胜,始建于唐朝,北宋年间由巴陵郡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记》作于庆 历六年(1046),是范仲淹应滕子京之邀而为岳阳楼作的记。当时范仲淹 因“庆历新政”失败,被贬谪,居远州。此文将写景与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 起,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楼记 发此大议,可谓小中见大之文。”(清李扶九原编、黄仁黼重订《古文笔法 百篇》卷七) 本文仅368字,共分五段。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着重写滕子京 在谪守期间的政绩。第一句中的“谪”字是全文的关键。“政通人和,百 废具兴”,赞美了滕子京,也为下文阐发主旨设下伏笔。第二段,不对岳阳 楼本身作具体描写,而是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迁 客”远承“谪”字,又引出览物的不同感受。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第四 段,写览物而喜者。两段采取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 照,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意境。这两段描写引出了最后一段, 点出了文章的主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否定、超越了前两段所写的 两种览物之情,从而表现出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以天下的忧乐而忧乐。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八评论道:“撇过岳阳之景,专写览物之情,引起忧 乐二意,又从忧乐写出绝大本领。从来名公作记,未有若此篇之正大堂皇 者,可想见文公一生节概。” 《岳阳楼记》的著名,主要在于思想境界的崇高。与范仲淹同时代的 文学家欧阳修为他撰写碑文,说范仲淹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 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 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传统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 条。但范仲淹进一步提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往今来,人们阅读此文,无 不为作者的高尚人格而感慨万千,激励鼓舞! 后两句话所体现出那种吃 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今天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文章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几部分,事、景、情、论紧密结合,记事简 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确,言少意丰。还运用对比的方法,加强 了作品的感染力。而且,骈散结合,富有韵味和诗意。是一篇古今传诵的 名文。 汪平秀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274-276页. 范仲淹《岳阳楼记》范仲淹《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3。越明年4,政通人和5,百废具兴6。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7,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8,属予作文以记之9。 范仲淹《岳阳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宋人王辟之曾说:“庆历中,滕子京谪守巴陵,治最为天下第一。政成,重修岳阳楼,属范文正公为记,词极清丽。苏子美书石,邵篆额,亦皆一时精笔。世谓之‘四绝’云。”(《渑水燕谈录》卷六)作为“四绝”之一的《岳阳楼记》,确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 全文共分五段。第一段,叙作记的原因。分三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这是第一层。“谪”字是全文的关键。“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是第二层。一个被“谪”的人而能做出这样的成绩,自然值得赞美。作者写这几句,正是赞美滕子京;但也另有用意,后面再谈。“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这是第三层。“乃”字承上启下,说明“重修岳阳楼”是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前提下进行的。 第二段共两层。作者在前一段只用两句话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全部工程;并没有描写重修后的岳阳楼如何壮丽,因为这与他所要表现的主题无关。到了第二段,先写岳阳楼上所见的自然形胜:“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这是第一层,也写得很概括。因为一则“前人之述备矣”(与前段中的“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呼应),用不着重复;二则这不是重点,仅是逐渐向重点过渡的桥梁。是怎样过渡的呢?“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是第二层,以“然则”承上转下:既然岳阳楼之大观如此,那么,南来北往的“迁客骚人”(“迁客”与前段中的“谪”字呼应)到这里登高四望,触景而生的情感岂不有所不同吗?这一反问引出了第三段和第四段。这两段是对“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回答。多用偶句,在形式和内容上是对称的:都是先写景,后写“迁客骚人”触景而生的“情”。景不同,情也不同。一悲一喜,形成鲜明的对照,坐实了上面的“异”字。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重点,即古人所谓“结穴”。“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提出理想化了的“古仁人”用以否定上两段所写的“迁客骚人”,这是第一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具体地写出“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宏大抱负,回答了前面的“何哉”,这是第二层。“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是第三层。作者含蓄地、但也明确地表示了他的态度:他是把这样的“古仁人”作为学习的榜样的。虽然没有提“以物喜”、“以己悲”的“迁客骚人”,实际上是把他们否定了,而那种感慨系之的语气,更加强了否定的力量。 全文步步深入,由反而正,章法谨严而又富有变化。 在一篇作品中否定什么,肯定什么,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作者的生活道路和思想倾向有关。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代,北宋王朝因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已复杂而尖锐,民族矛盾(契丹的威胁、西夏的侵略)也日益严重。不少有远见的知识分子要求实行政治改革,并以范仲淹为中心,形成一个较有进步性的政治集团,与代表大地主官僚利益的“邪党”(以夏竦、吕夷简为中心)作斗争。由于大地主官僚的经济力量仍然保持支配地位,在政治上也自然握有实权,因而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中的许多人物,都一再地遭到打击,作了“迁客”。 庆历三年(1043)以后,大地主官僚在政治上的代表人物夏竦、吕夷简等由于欧阳修、蔡襄、孙沔等交章弹劾而先后被罢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执掌政权,提出许多改革政治的主张: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对内外职官严加考核,非有功绩,不得升迁;严选各路监司,有不称职者,就班簿上一笔勾去。又更定荫子法:公卿大臣除长子不限年龄外,其他子孙非年过十五、弟侄非年过二十,不得荫官。这些措施,立刻引起许多贵族、旧臣、滥官污吏的不满,攻击范仲淹引用朋党,甚至伪造石介给富弼的信,诬告他们要废除皇帝,终于庆历五年,迫使他们离开朝廷。 《岳阳楼记》是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写的。作者于前一年出知邓州。就是说,作记的时候,他已经是“迁客”。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迁客”往往也是“骚人”(诗人)。那些“迁客骚人”,大都因“怀才不遇”而牢骚满腹,多愁善感。作者在几次被贬谪、如今又作“迁客”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却能否定一般“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被个人得失和环境变化所支配的卑微情感,而提出所谓“古仁人”作榜样,这分明是对自己的鞭策,也是对因受“邪党”迫害而作了“迁客”的许多朋友的勉励——首先是对滕子京的勉励。 滕子京有才能,有抱负。然而作为一个“迁客”,他的情感却和记中所赞扬的“古仁人之心”相去甚远。范公偁在《过庭录》里说: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庆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范公偁是范仲淹之后,他的《过庭录》所记的事实,都是从他父亲那里听来的。其中关于范仲淹的部分,相当可信;这条关于滕子京求写《岳阳楼记》的材料,尤为珍贵。此后的有些材料,也可以与此相补充。如南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四)云: 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伤悲憔悴之叹,发于诗什,特为酸楚,极有不能自遣者。滕子京守巴陵,修岳阳楼,或赞其落成,答以:“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闵己伤志,固君子所不免,亦岂至是哉! 看了这些材料,再来读《岳阳楼记》,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谪”字,的确是全文的关键,而“先忧后乐”云云,则是全文的结穴。中间否定的“以物喜”、“以己悲”的“迁客骚人”,分明包括滕子京在内;后面提出的“古仁人”,也正是希望滕子京作为榜样,进行学习的。“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说的是“吾”,指的主要是滕子京。那意思是:我离开了这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仁人”,就迷失了前进的方向,那么,你呢? 前面说过,“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是赞扬,但也另有用意。用意何在呢?那就是勖勉滕子京应该看得远些,不必“凭栏大恸”,而要进一步做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这篇作品的客观意义当然有更大的普遍性;但作者却主要是规劝,或者说是批评“罕受人言”的滕子京的。规劝、批评而不露锋芒,却又很有力量,也显示了作者的构思之妙。 就艺术表现说,《岳阳楼记》有许多特点。骈散结合,排比工整,词采富丽,颇有诗味,这是众所熟知的。结构严密,构思精妙,规劝滕子京不露痕迹,却很有力量,这也在前面谈过了。除此而外,还有几点值得注意。 这篇文章仿佛一向以善写景著名。《后山诗话》中说:“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话说时景,世以为奇。”那些写景部分,的确相当出色。作者以非常精练的诗的语言,描绘了几种迥然不同的自然景色,形象鲜明突出,极富感染力。 可是这篇作品,却并不是写景文。 古文中的“记”,从前的许多文论家都认为是“记事之文”。而《岳阳楼记》却只有第一段“记事”,中间几段大部分“写景”,最后一段,又分明是“议论”。一种文章体裁,并不是一个死硬的框框。范仲淹把“记事”、“写景”、“议论”冶于一炉,正显示了他的创造性。 不过只说有记事、有写景、有议论,还不足以说明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这篇文章,实质上是议论文——独特的议论文。 写议论文,通常先提论点、再摆论据。而这篇文章的论点却在最后,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论点,是通过对“迁客骚人”的否定树立起来的。全文的第一段突出“谪守巴陵郡”,第二段从“岳阳楼之大观”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若夫”、“至若”两段尽管写景很出色,但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为了写“迁客骚人”的“情”;而写“迁客骚人”的“情”,又是为了用这种只局限于个人的“情”来反衬“古仁人之心”的“伟大”、“崇高”,实际上起了论据的作用。 有扼要的记事,有生动的写景,有简明的议论;写景与议论,又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而这一切,又都集中于强化“先忧后乐”的论点。正因为这样,随着《岳阳楼记》的广泛传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话便日益深入人心,化为鼓舞人们关心天下、献身民众的精神力量。 〔注〕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庆历,宋仁宗年号。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名宗谅,河南(今河南洛阳一带)人。与范仲淹同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为泰州军事判宫时,曾助范仲淹主持筑捍海堤堰。庆历二年,他以天章阁待制任环庆路都部署、并知庆州,在防御西夏方面曾有贡献。次年被人诬告,牵连甚众,囚系满狱。范仲淹、欧阳修为之辩白,遂贬知凤翔府,后又贬知虢州。庆历四年,王拱辰提出滕子京“盗用公使钱,止削一官,所坐太轻”;因而又贬到岳州巴陵郡(今湖南岳阳一带)。越明年:到第二年。越,及,到。唐贤今人诗赋:如李白的《秋登巴陵望洞庭》、杜甫的《登岳阳楼》、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夏侯嘉正的《洞庭赋》等,都是写“岳阳楼之大观”的。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及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联,尤其有名。属:同“嘱”。汤(shāng商)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迁客:谪迁的人。骚人:诗人。霪雨:连绵的雨。霏霏:雨飘落的样子。去国:离开国都。锦鳞:指鱼。(11)把酒临风:端起酒杯,面对着风喝酒。(12)庙堂:指朝廷。(13)处江湖之远:指不在朝廷做官。(14)微:假如没有。(15)吾谁与归:我同谁一起呢?与,同“欤”,表示疑问。归,归附,归依。(16)六年:指庆历六年。
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不属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但他的《岳阳楼记》对于后代的影响,却在八大家有些名文之上。 这是一篇将写景、抒情、议论融合为一体的典范性的文章。 宋仁宗庆历三年,皇帝召大臣议政,商量如何解救当时面临的政治、军事危机。范仲淹写了《条陈十事》,提出许多宝贵建议,有的被皇帝采纳,颁行全国。后世把历史上这次著名的政治改革,称为“庆历新政”,“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中保守派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不久便宣告失败。庆历五年,范仲淹被迫离开朝廷,到邓州去做地方官。第二年,庆历六年(1046),他写了这篇《岳阳楼记》。 全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记事,叙述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宋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古时称做巴陵郡的岳州任知州。他在这儿仅仅任职一年,便使各方面大为改观,做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在这样的前提下,便重修岳州名胜岳阳楼,扩大建筑,镌刻唐朝人和现代人的诗赋,使这个著名的风景区更加美好。作者应他的请求写了这篇记。 文章这样开头,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这是一篇题写在建筑物上的文章,又写于这建筑物“重修”之后,当然就要在文章开头先交代“重修”的时间、主持重修者的姓名。第二,滕子京名宗谅,与范仲淹同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为人豪迈自负,是一个有才干、有抱负的政治家,又是范仲淹的好友。庆历二年,滕子京担任环庆路都部署,并知庆州,防御西夏东侵颇有成绩。诗人苏舜钦称他:“忠义平生事,声名夷翟闻。言皆出诸老,勇复冠全军。”许多朋友都喜欢他的性格和为人。庆历三年,他被人诬告,一再贬官。庆历四年,又被贬到岳州。贬官的罪名之一,是说他“盗用公使钱”,涉及经济问题。范仲淹、欧阳修等都曾为他辩白。范集中有不少关于滕的诗文。据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庆历中,滕子京谪守巴陵,治最为天下第一。”可知他确实是一个很能干的地方官。范仲淹在文章一开头就写他“谪守”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既是对朋友政绩的肯定和颂扬,又是为这个被贬谪的朋友再一次辩白,同时也是对那些攻击滕、范的政敌们的回答。第三,重修岳阳楼,不免要动用很多人力、财力。作者做一些必要的交代,说明这是在各方面都干得很好了之后才做的,这就可以避免有人借此施行攻击。从文章说,这样写显得逻辑严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八个字非常简括地说明了滕子京治下岳州的大好形势,很有说服力。后世的人们经常引用这两句话。特别是近几年,常见到报刊上引用这两句话,表达人们对于当前政局的估价。由此可见本文开头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何等的深刻,也可见当初这样开头,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正表现出作者构思细密之处,并非泛泛之笔。 第二段,分两层描写重修后的岳阳楼何等壮观。写法与唐人王勃《滕王阁序》有同有异。第一层写岳阳楼上所看到的自然景色。寥寥数语,高度概括。一方面是因为岳阳楼重修之后,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李白的《秋登巴陵望洞庭》、杜甫的《登岳阳楼》、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等作品,已对岳阳楼作过许多描述。“前人之述备矣”,无须再多费笔墨。另一方面,是因为洞庭湖水,烟波浩渺,气象宏伟,精练简括的描写,反而更适于表现它的整体和神状。你看,那一个“衔”字,一个“吞”字,把“湖”、“山”、“川”三者的关系,写得那么生动。洞庭湖“衔”山“吞”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气势何等雄阔。登上岳阳楼,观此胜景,能不心胸开拓吗?读完全文,就会明白,作者这样写,是为主题服务的。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要开扩读者的视野,包括他们精神观照的视野。全文是一个整体,细部描写,处处表现了文章的总体构思。第二层“然则”一转,承上启下。由岳阳的地理位置,写到来岳阳的人;又由登楼之人的身份、处境(“迁”客、“骚”人)写到他们登楼观景将会产生的心情。然后用“得无异乎”这样一个反问,引出下文将要写的“览物之情”。文章这样过渡,显得干净利落,顺理成章。 第三段,解答上文“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个反问。“异”,包含两重含义。一是指“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异”于一般人。一是指下面所写的“悲”与“喜”两种相“异”的感情。先写悲:如果有时洞庭湖上没完没了地下雨,从一个月下到又一个月,阴霾长久不开,阴风狂呼怒号,浑浊的水浪排空而上,日月星辰失去了光辉,远近山峰看不见形状,船只被水浪山礁摧毁,商人和旅客长期滞留无法乘船离去;每到黄昏,一片阴暗,听到老虎咆哮、猿猴哀啼。这时,本来就已饱经人生忧患的“迁客骚人”们,登上岳阳楼,远望洞庭,就不免会触景伤情,心绪恶劣,想到自己因为忠于国事或奔劳衣食,被迫离开国都或背井离乡,想到将会再次遭逢的诋毁讥议,便不免会觉得岳阳楼下的洞庭湖水,满眼都是凄凉,极端感慨,觉得人生可悲。那么,在洞庭湖上,会不会产生与此不同的感受呢?会的。及至东风和畅,春光明媚,洞庭湖水平静得如同受到了抚慰,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湖面上,水天相映,清亮澄碧;沙鸥有时飞翔,有时栖息,鱼儿在清亮的湖水中游动着,闪耀着令人愉快的波光。一切都显得那样自由自在、自如自适。水岸边的芳草鲜花,香气馥郁,枝叶茂盛。到了夜间,长空无云,月明千里,水面上金光闪闪。湖心中,月影一动不动,如同玉璧静静地沉在湖底。湖上,打渔人唱着渔歌,往来应和。这时,整个世界都显得那样清明澄澈、晶莹和谐。登上岳阳楼,自然会使人感到心胸无比开阔,精神无比舒畅,纵然有过遭贬被谪的痛苦,这时也都会完全忘却。迁客骚人高坐楼端,看着湖光,赏着月景,听着渔歌,品着美酒,吹着和风,一切心灵的创伤,都仿佛得到了最好的治疗。 作者为什么在《岳阳楼记》中写入这样一段呢?这也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这是文体的需要。为风景名胜撰写题记,与一般记事、抒情、议论文章都有些不同。题记中的上乘之作,应该与风景名胜融为一体。它必须用精练、生动、美妙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所题风景名胜的特点。它是供游览名胜风光的人们阅读的,往往题写或刻写在风景名胜区最引人注目之处。游人观览湖山,在此佇足小憩,如能读到一篇名人高手的美妙文章,既可顿增游兴,又能消除疲劳。因此,这类文章多出于名人之手,又大多属于“美文”。它不能过多地记叙,游人没有那样多的时间去仔细阅读;也不能过多议论,那容易败坏游人的兴致;更不能写得冗长、枯燥、平庸、空泛,缺少生动的形象,否则,非但不能为湖山增胜,反而会使风景名胜为之减色。第二,下面一段,作者正面抒写自己的人生态度,是全文主旨所在。抒发议论之前,先以优美文字描绘风景,可以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下文的议论取得更佳效果。试想,如果没有第三段这些湖光山色的生动描写,最后一段的议论将会给读者留下什么印象呢?第三,本文在结构方面,采用层层递进,多重对比的写法。第二段写一般人眼中的“巴陵胜状”,第三段写迁客骚人会集于此“异”于常人的感受,下面又写怀有“古仁人之心”的人“异”于以上的感受。三者,前为首,后为尾,中为肚。文章中,凡是这类属于“肚子”的部分,总要写得特别丰足,才能使结尾深刻有力或隽永多味。这就是文章家们所说的龙头、凤尾、鱼肚。 第四段,即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可分作三层。第一层:“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看起来语气平静,与上文承接自然,其实是突然转折的突起之笔。作者在第三段里,用了占全文一半的篇幅,写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情景交融,文字优美。作者在描写中虽然不着褒贬,但分明抱着深切同情的态度。因为作者自己和他的好朋友滕子京等,也都是迁客骚人。他自然很能理解迁客骚人们的心情。文章又在很大程度上是写给同类人看的。因此,最后一段忽然提出“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便特别发人深省。下文的论述,也就益见警拔。接下来,第二层,先用一个设问句“何哉”提出问题,然后引出“古仁人”有异于上述迁客骚人之处。上文描述迁客骚人的精神世界,是分“悲”、“喜”两方面写的,故下文写“古仁人之心”即他们的精神世界,也从悲喜两方面写。先说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再说他们无论“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都心有深忧,“进亦忧,退亦忧”。然后由“忧”写到“乐”:“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这样一对比,便向读者显示了一种异于常人的崇高的精神境界。二者孰是孰非、孰高孰下,无须明言。第三层:“噫!微(非)斯人,吾谁与归!”表明自己的态度。用这样充满感慨的话结束全文,表现了作者虽然身处逆境,但对崇高的精神境界怀着热烈的向往之情。这既是自勉之词,也是对所有读者的劝勉。 范仲淹《岳阳楼记》写成之后,当时著名诗人苏舜钦为之书石,书法家邵篆额,“亦皆一时精笔”。连同滕子京治岳有声,“政成,增修岳阳楼”,“世谓之‘四绝’”(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此后近千年中,这篇文章不知教育过多少人。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引用过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5年7月1日,薄一波同志送给共产党员三句话,第一句便是这句。至于报刊文章和个人题词中,本文经常被人提起,可见它的影响力是多么大!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