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声带瘫痪矫正术
双侧声带瘫痪不论其原因为何,后果均较严重。首先要注意防止其发生,例如在甲状腺手术前若已发现一侧声带瘫痪,手术时必须设法保护对侧返神经。一旦发生两侧声带瘫痪,声带固定在正中位或旁中位,声门裂小于3mm,会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应先行气管切开术,以保证呼吸,然后考虑进一步治疗。治疗方法除一般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外,还应防止并发症。最理想的方法是恢复声带原有的内收和外展运动,曾有人采用神经修复如神经吻合、神经移植和神经肌肉蒂瓣法,神经移植,或神经减压术。其中以神经肌肉蒂瓣法成功率较高。第二种方法是扩大声门。在对症处理6~9个月后不见好转,或神经修复失败,应设法将已固定在正中位或旁中位的一侧声带用手术方法将声带外移,使声门裂横径达到4mm以上,以维持一般呼吸,但不能超过7mm,否则会影响发音,甚至会发生误咽。扩大声门的治疗有喉外和喉内两种进路。对声带可作声带切除术或粘膜下声带切除术,但效果均不满意,近年多采用杓状软骨摘除术,既能扩大声门又可保存正常声带,发音效果较好。
关于手术侧的选择,若两侧声带对称并且完全固定,可根据术者习惯选择。若声带尚略有活动,宜选择活动较差一侧手术。凡一次手术不成功,可仍在原手术侧进行第二次手术,以免损伤对侧声带,但多数主张第二次手术在对侧进行,成功率较高。一般在术前已作了气管切开,如未作切开可在术前一周作气管切开术。手术后,待局部肿胀消退,呼吸改善,可先试堵套管,经口呼吸满意而且稳定约一个月后,再拔除套管较安全。手术时麻醉的选择,以局麻或静脉麻醉为宜,因气管已切开,故无呼吸的问题。双侧内收肌瘫痪,在临床极少见,甚至可能无此种例子,声门裂过大,有发音困难,可试将一侧声带内移或将杓状软骨连同声带内移固定; 亦可在声带粘膜下放充填物,使声带内移,改善发音效果,但必须保证呼吸通畅。
双侧喉外展肌瘫痪手术治疗有喉外和喉内两种方法:
喉外法 经过颈部皮肤切口,通过甲状软骨裂开或开窗进行操作,或绕过甲状软骨后缘,将杓状软骨摘除,并用缝线穿过声带突向外牵引,扩大声门达到通气,手术操作不损伤喉内粘膜。过去常用的有King法、Kely法、McCall-Gardiner法、Woodman法及Orton法,其效果都不能令人满意,但以后二者似较好。
Woodman法(1946): 经甲状软骨后作杓状软骨摘除术。经颈部作横切口,露出一侧甲状软骨板,查明咽下缩肌、甲状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若发现喉上神经外侧支仍完整,应当予以保留。沿甲状软骨后缘纵行切开咽下缩肌附着处,切透软骨膜,将软骨膜自软骨剥离,绕过甲状软骨后缘直到内侧面。断开环甲关节和甲状软骨上角,向前牵引甲状软骨板,露出环状软骨,沿软骨膜作切口,直到环杓关节,分离附着在杓状软骨的肌肉,分离关节囊,游离杓状软骨,用2-0肠线或尼龙线穿过声带突,在直接喉镜或导光纤维喉镜下观察声带牵开活动情况满意时,即可将缝线结扎在甲状软骨下角或经甲状软骨钻孔结扎。将咽缩肌等复位后缝合。
Orton法(1945): 经颈侧切口,露出甲状软骨,在一侧甲状软骨板中部纵切外软骨膜和软骨,将后部软骨板自软骨膜分离,切除,露出下咽筋膜,游离杓状软骨,用肠线穿过声带突甲杓肌,缝合到内软骨膜,或经环状软骨钻孔结扎固定。此法的优点为术野清楚,便于操作。
喉内法 喉内法治疗双侧声带瘫痪是在喉内切开喉粘膜进行手术治疗。其一是在悬吊喉镜下,切开杓状软骨隆起的粘膜,摘除杓状软骨。其二是经喉前正中裂开甲状软骨,露出喉内结构,在直视下或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手术,包括切除声带、粘膜下声带切除和杓状软骨切除。
Thornell法(1949):在全麻下配合肌肉松弛剂。利用悬吊喉镜暴露声门,在杓状软骨上面沿杓会厌皱襞作1~1.5cm切口,直抵杓状软骨,用喉钳固定软骨进行剥离,直到完全游离,自声带突离断,分离环杓关节,取出软骨。用电灼器烧灼创面,用细肠线缝合粘膜切口。或在声门留置硅胶扩张管一周,有助于闭合创面,免成死腔。近经Langnickel(1976)改进,在手术侧将室带皱襞靠近杓状软骨处切除三角形粘膜,然后缝合。
喉裂开杓状软骨摘除术: 经喉正中裂开甲状软骨,暴露喉内结构,纵行切开杓状软骨表面粘膜,将杓状软骨游离,自环杓关节分离取出,保留声带突,用缝线向外牵引缝合,或用不锈钢丝在声带突前2mm处分别在声带上下横行穿出,穿透甲状软骨板,将钢丝固定在皮下。
一侧声带切除法现已不用,因这种手术破坏声带,创面瘢痕较重,影响发音及呼吸,总之,目前对双侧声带瘫痪的手术方法尚不十分满意有待今后继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