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南诏德化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南诏德化碑重要石刻文物。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关北8公里太和村西面山坡上太和城遗址中。太和城是南诏国时期都城。遗址西部佛顶峰上有古城金刚城,建于唐天宝六年(747年),碑在此遗址中。唐大历元年(766年)南诏王阁罗凤立此碑于宫门外。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为金石家王昶访获,后建碑亭、碑室保护。碑高3.02米,宽2.27米,厚0.58米,是云南境内现存最大的一块唐碑。正书,两面刻字。正面碑文40行,3800余字,为正文;背面详列南诏清平官、大将军、大总管等职衔和姓名,41行,1200多字。碑文叙述了南诏初期历史、南诏与唐王朝及吐蕃的关系、当时云南各民族的分布与关系、南诏的政治军事经济物产等情况,表示了与唐朝和好的决心。文章婉转动人,词藻精炼华丽,书法遒劲秀拔,勒刻流畅俊逸。该碑是研究西南民族史和云南地方史的珍贵实物资料,连同太和城遗址,被第一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诏德化碑唐时南诏重要碑刻。清平官王蛮盛撰文。杜光庭书。唐大历元年(766)亦即南诏赞普钟十五年刻石。碑高302厘米,宽327厘米。碑文四十行, 碑阴题名四十一行,共五千多字,均正书。主要内容为歌颂*阁罗凤功业,着重指出不得已而依附吐蕃的原因及经过情况。亦记述南诏疆域、军政措施、经济生产、与吐蕃等民族关系以及与东南亚地区的交通等问题, 多有《旧唐书》、《新唐书》及《蛮书》所不载者, 为研究南诏史的第一手资料。此碑明万历《云南通志》卷十已著录, 后沉埋在土中。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为王昶访获。现碑文残损太甚。碑存今云南大理市旧县南十五里太和村西草帽街。解放后,与太和城遗址一起, 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诏德化碑云南境内现存的最大1块唐碑。唐大历元年(766)南诏王阁罗凤在大理所立。碑高3.02m,宽2.27m,厚0.58m,正面碑文40行,约3800字。此碑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由著名金石学家王昶发现。 南诏德化碑 南诏德化碑南诏。赞普锺十五年(公元766年)立,高302厘米,宽227厘米,厚58厘米。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和村西山坡太和城遗址原地存放。这是南诏群臣歌颂阁逻凤的汉文碑。传为南诏清平宫郑回撰,唐御史杜光庭书。两面刻字,书体在行楷之间,碑阳正文3800余字,详细记载了南诏政权建立初期的一系列重要史实,以及与唐朝的关系。如统一五诏、西爨内乱、天宝战争、归附吐蕃、西开寻传(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筑拓东城(今昆明市)、设置官制等。尤其有关天宝战争的原委,记述得详尽细致,许多史实是新旧《唐书》未载及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诏内部的建置改革、城镇建设、农田水利、养马、纺织、采矿及用温泉治病等情况。是研究南诏史的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碑阴职官题名41行,提供了南诏初期职官制度和许多民族参加南诏政权的情况。此文委娓曲折,结构严密,词藻富丽。句式骈散交替,灵活自如。书法雄强,久为书法家推重。 ☚ 爨龙颜碑 袁滋题记摩崖石刻 ☛ 南诏德化碑 191 南诏德化碑唐时南诏碑刻。立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即南诏赞普钟十五年)。碑文为汉文,清平官王蛮盛撰文,杜光庭书。碑文计五千余字。内容除着重歌颂阁罗凤功业外,亦记述了南诏疆域、军政措施、经济生产、与唐及吐蕃关系等。为研究南诏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该碑今存云南大理市太和村草帽街。 ☚ 中国民族文献典籍 九姓回鹘可汗碑 ☛ 南诏德化碑 南诏德化碑叙述南诏国叛唐投靠吐蕃政权缘由之碑。碑高390厘米,宽240厘米,楷书,碑阴阳两面现存830字。唐朝初年,中央政府曾对南诏六部进行积极经营。建置州郡,任命当地首领为刺史、县令等职。但由于吐蕃的侵扰,只有蒙舍诏始终归顺唐朝。开元二十六年 (738),唐玄宗册封蒙舍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并派御使严正晦,中使王承训帮助其完成了统一南诏六部大业。南诏国建立后,向东扩张,欲吞并西爨诸部。而西爨诸部隶属唐朝,两国产生矛盾。天宝四年 (745),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在安宁筑城,扼制南诏东进之路,战争遂起。南诏借地利之便夺得西爨。皮逻阁死后,其子阁逻凤承袭王位,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与剑南留后李宓等先后率兵征讨,南诏被迫依附吐蕃。阁逻凤为此立碑国门,述其苦衷,并告诫子孙: “我上世世奉中国,累封赏,后世容归之。若唐使者至,可指碑澡祓吾罪也” ( 《南诏德化碑》碑文)。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南诏德化碑。此碑现立于云南大理原太和城故址上。 ☚ 杨贵妃吃荔枝 朱泚乱宫 ☛ 南诏德化碑南诏碑刻。位于云南大理市太和村西南。高3.9米,宽2.4米。约立于南诏王阁罗凤赞普针十四五年(765—766)间。碑文残损过甚,行数不详,每行约90字。记述南诏政权建立初期的重要史实。 南诏德化碑唐代南诏重要碑刻。南诏赞普钟十五年(唐大历元年,766)立。碑高3.02米,宽2.27米,厚0.58米。阁罗凤之清平官王蛮盛撰文,杜光庭正楷书写。碑文40行,碑阴题名41行,共5千余字。主要记载南诏初期历史、神武王阁罗凤的征战业绩及其与唐王朝的关系和不得已反唐附吐蕃的原因与经过等。亦记有南诏疆域、军政措施、经济状况、与邻族关系、同东南亚国家的交通等。碑阴详列南诏清平官、大军将等职衔和姓名。是研究南诏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史料价值甚高,有多处可纠正《旧唐书》、《新唐书》、《云南志》诸书之误,补其不足。碑文收入明万历《云南通志》卷10。此碑久沉埋土中,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经王昶访获,嘉庆三年(1798),就地建亭保护。道光《云南通志》复著录。现剥蚀残缺特甚,存于云南大理旧县城南15里太和村(又名草帽街)西山脚下,系“南中第一大碑”,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